在孩子的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古典或流行,在他們眼中并沒有簡單難易的區分,所以既然看,就要給孩子看經典。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筑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并稱為文藝復興后三杰,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 13 歲時進入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觸終生所從事的神圣事業,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
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他得天獨厚活到 89 歲,超越了古稀之年,度過了 70 余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
代表作品
《哀悼基督》
1498 年,年僅 23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后即告完成。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圣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
《大衛》
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創作他另一舉世聞名的杰作《大衛》,總高達 5.5 米。米開朗基羅與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后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不同,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斗時的場景。
《創世紀》
《創世紀》取材于《舊約全書?創始紀》,整幅作品 511 平方米,共繪了 343 個人物,其中有 100 多個比真人大兩倍的巨人形象。整幅畫通過人與人及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歌頌人的創造力及人體美和精神美。
里昂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4.15- 1519.5.2)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達·芬奇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1482年應聘到米蘭,后畢業于意大利理工學院,成為意大利著名建筑師、畫師,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于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
代表作品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杰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巖間圣母》
此畫是達·芬奇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為米蘭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雖屬傳統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
《最后的晚餐》
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僅標志著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他創造性地使圣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拉斐爾·桑西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1520)
意大利著名畫家,也是“文藝復興后三杰”中最年輕的一位,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從事理想美的事業所能達到的巔峰。
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創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安寧、協調、和諧、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拉斐爾從小受到其父柔美細膩的畫風和烏爾比諾畫派的影響,走上了獨創的道路。25歲之前已創作了大量圣母像,并因此聞名于世。
代表作品
《西斯廷圣母》
拉斐爾一反傳統手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表現手法,讓人們從運動的觀點和運動的感覺來觀賞圣母下凡,從構圖來看顯著的特點是穩定的安詳感和旋律般的運動感,這一杰作被高度評價為可與《蒙娜麗莎》媲美,都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瑰寶。
《雅典學院》
拉斐爾以柏拉圖的“雅典學院”為靈感,在哲學、修辭、邏輯、數學、幾何、天文、音樂領域里,創造出壁畫《雅典學院》,謳歌登峰造極的古希臘精神,贊美人文主義的黃金時代。
阿爾布雷特·丟勒
(Albrecht Dürer ,1471-1528)
生于紐倫堡,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
丟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及其他版畫、油畫、素描草圖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畫最具影響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家之一。他的水彩風景畫是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這些作品氣氛和情感表現得極其生動。
代表作品
《祈禱之手》
在這幅畫的背后有個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它在默默地傳遞著一個關于愛與奉獻的故事。
為了表達對兄弟艾伯特的敬意,感謝他為自己做出的莫大犧牲,精心地畫下了他兄弟的那一雙倍受摧殘的手。
《自畫像》
丟勒很喜愛作自畫像,這幅是他26歲時的作品畫中的丟勒漂亮且受人愛慕的,自信又自負,儼然一個創造者和思想家。
提香·韋切利奧
( Tiziano Vecelli,約 1488/1490-1576)
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生于意大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卡多列,10歲時隨兄長到威尼斯,在喬凡尼·貝利尼的畫室學畫,與畫家喬爾喬內是同學。
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畫家之一,兼工肖像、風景及神話、宗教主題繪畫。他對色彩的運用不僅影響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更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品
《圣母升天》
畫中凌空而起的圣母以及地上目睹奇跡感到無比驚異的圣徒的形象,在表現強烈的運動、力量和雄偉的體魄方面,不僅可以和米開朗琪羅媲美,而且為威尼斯畫派開拓了全新的領域,因此此畫早在16世紀就被譽為“近代第一杰作”。
《烏比諾的維納斯》
提香把維納斯搬回家中,讓不食人間煙火的愛神住進貴族婦女雍容華貴的寢室里。這使人憶起提香的代表作“天上和人間的愛”。
彼得.保羅.魯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6.28-1640.5.30)
17世紀佛蘭德斯畫家,早期巴洛克藝術杰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節,是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在16世紀末動蕩的幾十年間,佛蘭德斯畫派整體轉向無關痛癢和缺乏原創的手法主義,似乎并無誕生大師的土壤。然而魯本斯不僅在此接受畫家基本技法訓練,而且確立了對古典時代起源的人文主義的信仰,貫穿其職業生涯,終生未衰。
繪畫筆法灑脫自如,整體感強,將文藝復興藝術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和佛蘭德斯古老的民族美術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贊美人生歡樂的氣勢宏偉,色彩豐富,運動感強的獨特風格。
代表作品
《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
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整個畫面充滿熱情、運動和生命力,表明魯本斯善于把巴洛克藝術的運動激情,裝飾性的夸張,富有想象力的構思,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同真實感很強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
《阿瑪戎之戰》
畫家在這里描繪的是神話中一則由英雄忒修斯與阿瑪戎女王希波呂忒發生愛情而引起的戰爭場面。兩隊人馬在橋上狹路相逢,戰斗異常激烈,前仆后繼。全畫氣勢激越,令人震顫。
《三美神》
三美神是指貞潔女神、美神和愛神。也有人說是指美神維納斯、溫柔女神塔利亞和歡喜女神阿格萊亞。在魯本斯的筆下這些女神都有著健壯豐滿、充滿生命力的形體,有著秀麗俊美的面孔,整個形象充溢著激情與藝術魅力,體現了畫家對女性美的理想。
委拉斯凱茲
(Velazquez,1599-1660)
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生于西班牙的歷史文化名城塞維利亞委拉斯凱茲是個與古典主義理想美無緣的畫家,是一個偉大的寫實主義者,他筆下的歷史神話作品、宗教風俗作品都幾乎沒有文藝復興或是巴洛克時代的"神氣",代之以常人自然的情態。
代表作品
《教皇英諾森十世》
創作此畫時,畫家剛過五十歲,正值創作的盛年。他對解剖、造型、色彩的把握在此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以致于人們在這樣的作品前很難意識到這只是一張“畫”。
《宮娥》
最有趣的是描繪他作為宮廷畫家的生活片斷的《宮娥》:畫面左側對著畫架手持畫筆的正是在畫國王夫婦的委拉斯凱茲本人,在中央的鏡中可以看見作模特的國王和王后,王女德麗薩帶著侍女們、小丑和狗來到那里。
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7.15- 1669.10.4)
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早年從師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鄉開設畫室,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在油畫和版畫創作中,倫勃朗展現了他對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時加入了他自身的經驗和觀察,正由于這種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稱為“文明的先知”,1669年10月4日逝世。
倫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畫,300多幅蝕版畫和2000多幅素描,幾乎畫了100多幅自畫像,而且幾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畫中出現過。
倫勃朗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到地運用明暗,他靈活地處理復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用光線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畫風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代表作品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油畫《杜爾博士的解剖課》是倫勃朗的早期畫作,畫中人物為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成員。人物的安排和光線的運用,在當時都是頗有新意的創造,這件作品使倫勃朗獲得了普遍的聲譽。
《夜巡》
倫勃朗作于1642年的油畫《夜巡》是他一生中最著名也最受爭議的作品。倫勃朗在構圖上一反陳規,畫面采用接近舞臺效果的手法,既讓每個人的形像都出現在畫面上,又安排得錯落有致,塑造了一個莊嚴有序的戰士出征場面。
約翰內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1632年.10.31-1675.12.15)
出生于荷蘭代爾夫特,荷蘭優秀的風俗畫家,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
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高、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維米爾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但卻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維米爾的作品大多是風俗題材的繪畫,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畫整個畫面溫馨、舒適、寧靜,給人以莊重的感受,充分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潔凈環境和優雅舒適的氣氛的喜好。他在藝術風格上也別具特色,他的繪畫形體結實、結構精致,色彩明朗和諧,尤善于表現室內光線和空間感。維米爾的繪畫給人一種真實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之外還使人感到一種信仰上的真實感。
代表作品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維米爾最偉大的作品,與達·芬奇《蒙娜麗莎》齊名。此畫面世三百多年來,世人都為畫中女子驚嘆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線條、耳環的明暗變化,尤其是女子側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回眸,唯《蒙娜麗莎》的微笑可與之媲美。
《花邊女工》
維米爾的優秀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作以詩意化的方式描述一個在編織蕾絲的女工那種專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種抒情情調給人美的享受。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盧西恩特斯
(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3.30-1828.4.15)
出生于西班牙薩拉戈薩,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戈雅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后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后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過渡性人物。
代表作品
《查理四世一家》
在這幅畫中,畫家采取了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將現實生活中查理四世的平庸無能和無缺昂后丑陋的外貌與不可一世的驕橫性格表現了出來。
《裸體的瑪哈》
該作品描繪了人體美的高度和諧,是一曲女性生命的贊歌。戈雅以透明的暖色調照亮了白色的服裝,柔和的衣紋自如舒卷,筆觸細微而流暢,展示了他高超的寫實技巧。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Jean-Auguste DominiqueIngres 1780-1867)
法國畫家,作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他代表著保守的學院派,與當時新興的浪漫主義畫派對立,形成尖銳的學派斗爭。安格爾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師的樣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把這種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從古典美中得到一種簡煉而單純的風格,始終以溫克爾曼的“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自己的原則。
他的繪畫吸收了15世紀意大利繪畫、古希臘陶器裝飾繪畫等遺風,畫法工致,重視線條造型,尤其擅長肖像畫。
代表作品
《泉》
安格爾從1830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逗留期間就開始創作《泉》,但一直沒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當他已是七十六歲高齡時才畫完此畫。這幅畫是安格爾的得意之作。"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體的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大宮女》
此幅作品中的色調優美、別致,充滿了濃厚的裝飾性和異國情調。這個裸體幾乎成了變形美的典范,正是這種拉長腰身、柔媚異常的人體美才充分表現了宮廷女性肌膚細膩、骨肉均勻的特殊之處。
《土耳其浴女》
這是經典的東方主義畫作,畫中的土耳其是奴役女性的地方,她們赤裸、四肢豐滿而且渴求愛。二十個人物組織在一起,絲毫沒有雜亂與不協調,整個畫面就是對古典贊美的盡情贊嘆。
保羅·塞尚
(Paul Cézanne,1839-1906)
法國著名畫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造型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思路,塞尚重視色彩視覺的真實性,其"客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獨特性大大區別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畫家。
塞尚重視繪畫的形式美,強調畫面視覺要素的構成秩序。這種追求其實在西方古典藝術傳統中早已出現,而塞尚始終對古典藝術抱著崇敬之情。
代表作品
《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這件作品是為他夫人畫的肖像。在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慮西方傳統肖像畫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心理狀態以及社會地位等等。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達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與形體的結合。
《玩紙牌者》
塞尚曾畫過多幅玩紙牌者題材的畫,而最為著名的,要算是這幅只畫有兩個人物的《玩紙牌者》。在這幅畫上,塞尚將兩個沉浸于牌戲中的普通勞動者形象,表現得平和敦厚,樸素親切。
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1834-1917)
法國印象派畫家,他出身于金融資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個畫家,因此他從小就生長在一個非常關心藝術的家庭中。中學畢業后,德加報考了美術學校,他在意大利學習意大利的藝術,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他最著名的繪畫題材包括芭蕾舞演員和其他女性、以及賽馬。他通常被認為是屬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畫派風格。
代表作品
《舞臺上的舞女》
通過對舞女的造型描繪,表現出強烈的燈光反射效果。這幅以室內燈光為描繪對象的作品,成為印象派繪畫中最膾炙人口的佳作。
《舞蹈課》
德加選擇了朝向一個綠墻圍繞的大廳-角的一個斜向視點,把柱子所強調的空間放大了,他還用天花板的一角截斷、封住畫面邊緣,這種構圖非常新穎。這幅畫是用快速線條配景法畫的,這種畫法是由地板上的板條決定的,一塊塊板條由于透視有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1.14-1926.12.6)
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看不到突顯或平涂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奈對于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奈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莫奈對這一藝術環境的形成和他描繪現實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貢獻都多。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創始人雖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之于風景的變化的描繪,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代表作品
《日出·印象》
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這幅畫在1874年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1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典型的一幅。
《睡蓮》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連作《睡蓮》,莫奈把整個身心都投在這個池塘和他的睡蓮上面了,睡蓮成了他晚年描繪的主題。此后27年里,他幾乎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主題。
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荷蘭后印象派畫家。出生于新教牧師家庭,是后印象主義的先驅,并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代表作品
《星夜》
《星夜》是梵高于1889年在法國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著名油畫,是畫家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二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脫離現實,純為梵高自己的想象。
《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梵高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植物形貌,充滿了律動感及生命力。向日葵是梵高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梵高看來,向日葵象征著一種激情,象征著一種生命的永存。
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1881-1973)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杰作。它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這幅畫在以后的十幾年中竟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甚至還波及到芭蕾舞、舞臺設計、文學、音樂等其他領域。《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加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云人物。
代表作品
《亞威農少女》
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他畫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杰作——《亞維農少女》。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格爾尼卡》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此畫結合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
亨利·馬蒂斯
(Henri Matisse,1869-1954)
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代表作品
《綠色的線條》
真人的臉上不可能有綠顏色的線,一半黃色一半橙色。這是馬蒂斯當時所觀察到的表現出內心情感的顏色,他在模特的臉上看到了這些顏色,他使用強烈的對比色來呈現出結實的體積。
《奢華 寧靜 快樂》
這幅畫運用了小點子,紅和綠、黃和紫等互補色,雖然色彩完全脫離了真實感,但卻有很強的表現力,人物的描畫也是完全的輪廓而幾乎沒有透視立體。充分體現了現代繪畫的特點:表達畫家的主體感受。
彼埃·蒙德里安
(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3.7-1944.2.1)
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后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后世的建筑、設計等影響很大。
蒙德里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與德士堡等創立了“風格派”,提倡自己的藝術“新造型主義”。他發展出獨特的繪畫規則,限定只能使用直線、直角、紅、黃、藍三原色構圖,創作了一系列以方格為主的抽象畫。他還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也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
代表作品
《灰色的樹》
把凡·高的表現性、野獸派色彩的非描述性以及法國新藝術運動的線形圖案熔于一爐,使之成為一幅構成型的、造型感強烈的,然而仍是極富獨創性的作品。
《紅黃藍黑的構成》
以水平、垂直線條與色塊為元素創作,各種大小的方格與原色構成畫面,彷彿秩序井然地揉合成一首和諧旋律,充滿音樂感。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1904.5.11-1989.1.23)
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達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像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把怪異夢境般的形象與卓越的繪圖技術和受文藝復興大師影響的繪畫技巧令人驚奇地混合在一起。1982年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為普波爾侯爵,與畢加索、馬蒂斯一起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畫家。
達利在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影響最大,持續的時間也最長。不僅他的畫,還有他的文章、口才、行動以及他的打扮,都無不在宣傳他的“超現實主義”。他在發揮和運用自己的想象力上,可以說超越了他們的超現實主義繪畫群體。他的有些作品除了傳達無理性、色情、瘋狂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哲學觀外,有時還反映著人們的時髦心態。
代表作品
《記憶的永恒》
油畫《記憶的永恒》創作于1931年,非常典型地體現了達利早期的超現實主義畫風。達利運用他那熟練的技巧精心刻畫那些離奇的形象和細節,創造了一種引起幻覺的真實感。
《內戰的預感》
該作品是西方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作。這是當時籠罩在西班牙國土上的內戰的預兆在畫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作品是對非正義戰爭的一種控訴。
胡安·米羅
(Joan Miró,1893年.4月.20-1983.12.25)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陶藝家、版畫家,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和畢加索、達利齊名的20世紀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之一。
米羅認為,情欲是最自然、最合乎本性和情理的現象,是生命的原動力。他對女性的魅力十分著迷,可以說他終生探討最多的也是女性和關于男女性生活。但在生活中,米羅不沾女色,他一生只愛過兩個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兒。
1983年12月25日,米羅因心臟病突發,永遠告別了他深愛的妻子比拉和女兒多蘿娜,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藝術大師,歐洲文化藝術界把1993年定為“米羅”年,舉辦了盛況空前的作品展覽和藝術活動。
代表作品
《哈里昆的狂歡》
超現實主義的圖畫,畫家充分地描繪了一種輝煌的夢幻形象。
《加泰隆風景》
畫中的幻想雖然神秘但很生動。在畫中,黃色和橙黃的兩塊平面,相交于一條曲線。獵人和獵物都畫成幾何的線條和形狀。一些不可思議的物體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認,有些好象暗示海上的生物或顯微鏡下的生物。
了解完這些殿堂級的藝術家是不是感覺自己不再是個藝術盲了:)很多touchBOX小創客的小朋友,應該對這其中許多藝術家非常了解了吧?在touchBOX小創客的藝術啟蒙課程中,達利、米羅、畢加索、蒙德里安……都曾經通過充滿創意的方式來到過我們的身邊,小創客們不僅通過T老師專業有趣的講解認識了他們,應該還創作了與藝術家一樣藝術風格的作品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