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災荒不斷,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這個延續兩百多年的王朝似乎也走到了盡頭。崇禎帝即位后,內憂外患更加嚴重,各地相繼暴發農民起義。在這些起義隊伍中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義軍在轉戰各地中漸漸強大起來。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已經占據甘陜的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建元永昌,并下令向明王朝做最后的攻擊。幾天后,李自成親率步騎數十萬在西安誓師北上,由禹門口東渡黃河,取道山西,直指京師。渡過黃河后,李自成部一路勢如破竹,連克平陽、汾陽、太原、忻州,直抵寧武關下。正當他認為可以一舉攻入河北,直抵京師之時,在寧武關下他將遇到那個令他終生難忘的煞星-----山西鎮總兵周遇吉。
寧武關
周遇吉,明末錦州衛人,為人勇武善射,幼年從軍加入行伍,在遼東與后金作戰勇猛,后以軍功累遷至京營(即當時明軍主力三大營)游擊之職。崇禎九年(1636年),滿兵進攻北京。周遇吉從尚書張鳳翼數血戰有功,進封為前鋒營副將。明年冬,從孫應元等討賊河南,戰光山、固始,皆大捷。崇禎十二年,與孫應元等大破羅汝才于豐邑坪,屢加太子少保、左都督。從這份輝煌的戰績中我們可以看出周遇吉是崇禎年間不可多得的猛將,崇禎十五年(1642年)冬,周遇吉率軍在楊柳青大敗進犯的清軍,清軍在死傷數千人后敗退。之后周遇吉接替剛剛被明廷處死的許定國出任山西總兵官,一年之后,周遇吉也將在山西與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展開一場生死之戰。
周遇吉繼任山西總兵后,修繕兵器,加強練兵并積級備戰,但此時的明軍主力已經在歷次戰斗中消耗一空,從而失去了對農民軍作戰的主動權。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大軍數十萬(一說是步兵六十萬,騎兵四十萬)渡過黃河,平陽守將陳尚智不戰而降,二月七日太原淪陷,山西巡撫蔡懋德自盡身亡。周遇吉雖然在代州施計殲敵萬人,但以山西孤旅是無法與李自成數十萬大軍相抗衡的。代州失陷后周遇吉退守寧武關,他將在這里與李自成展開生死決戰。寧武關建于管涔山和云中山兩山夾峙的巨大山口之間,恢河穿流而過,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間南北交通咽喉和戰略要沖,周遇吉親率萬余將士憑險固守。
史載:“李自成逼進寧武關,向關內發出通牒,五日不下,屠城。周遇吉悉力拒守,炮傷萬余人,火藥盡,開門奮擊,殺農民軍數千人,又趁夜率壯士二百,縋城入農民軍中死戰,又大勝。在城內設伏,出弱卒誘敵入城,亟下閘殺數千人。就這樣,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月余,最后在火炮的轟擊之下,關城不斷坍塌,李自成軍終于在三月初一日攻入關內,周遇吉繼續指揮巷戰,從戰馬上摔下來后又徒步奮戰不止,最后被亂箭射死并肢解,其妻劉氏素來勇健,帶領幾十名婦女拒守公廨力戰,全部被農民軍燒死,城破之后,農民軍遂屠寧武,嬰幼不遺。
此戰之后李自成清點損失,農民軍前后死將士七萬余人,他對眾將說道:”寧武雖破,死傷過多,自此達京師,大同,宣府,居庸關重兵數十萬盡如寧武,吾輩豈有孑遺哉,不如還陜圖后舉。”但他的擔心似乎是多余的,之后的明軍并沒有如周遇吉這樣率軍一力死戰的將領,僅僅半月之后,李自成就攻陷北京,大明王朝也隨之滅亡。農民軍攻入北京之后,士卒們還在說:“如果每一鎮的主將都象周總兵那樣,我們如何能夠到達這里?”。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之后,追封周遇吉為太保,謚號忠武,列祀旌忠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