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實病例看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
潘大媽今年60歲,糖尿病史10年,平時血糖控制尚可,無高血壓病史,但近日反復出現頭暈眼花,每次都發生在晨起起床時,一過性,也就幾秒鐘就緩解了,所以她沒在意,直到有一次在家門口坐著和鄰居聊天,孫女喊她接電話,她急忙站起來要進屋,卻突然暈倒在地,被家人急送往醫院,經過緊急治療后,病情緩解。
醒來后的潘大媽對醫生說,自己坐著聊天好好的,咋一站起來就突然眼前一黑,人昏過去了,一點征兆都沒有。
醫生告訴潘大媽:你可能是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經病(DAN)引起的體位性低血壓導致的暈厥。得這種疾病的患者常常會體位突然變動時出現血壓降低,如果沒有預防意識,或者身邊沒有人照顧,很容易出現意外跌倒,造成嚴重后果。
糖尿病神經病發癥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可累及50%的糖尿病患者,其臨床表現各異,最常見的是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神經病變(DSPN)與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DAN),由于前者臨床上患者多出現疼痛、麻木等癥狀,患者和醫生都比較重視,而后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比較復雜,患者可能沒什么感覺,也可能雖然有一些表現,但特異性又不高,所以其重要性未得到重視,就像潘大媽這樣,目前的表現也僅僅是體位性低血壓,但事實上DAN同樣是一種嚴重且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特別是有可能增加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以至于有人稱之為無聲的殺手,所以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下面筆者就參考文獻,就其病因和臨床上常見的可疑臨床癥狀做一總結,以提高大家對本病的認識。
在人體中,自主神經系統能夠調節內臟、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并參與內分泌調節葡萄糖、脂肪、水和電解質代謝,以及體溫、睡眠和血壓等。由于內臟反射通常不能隨意控制,因此它也被稱為植物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DAN一般首先累及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人體最長的神經,人體75%的副交感活性來自于迷走神經,因此即使是早期的DPN其影響也是廣泛的,患者的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都易受到影響。
DAN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主要是高血糖等代謝紊亂所導致的氧化應激、糖基化終末產物的增多使神經內膜缺血缺氧、神經生長因子缺乏而致神經功能異常。另外,自身免疫因素、維生素缺乏、遺傳和環境因素等也可能與DAN的發生有關。
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常常發病隱匿、緩慢,且累及多個系統,如發現以下表現,要警惕自主神經病變可能。
1.休息時心慌、心悸,運動耐力下降;
2.體位變動時(特別是臥位、坐位變直立位)頭暈眼花,甚至黑蒙、暈厥(為直立性低血壓即體位性低血壓的表現);無痛性或隱匿性心肌缺血、手術過程中心血管不穩定。
如果有這些癥狀表現,可能是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其與心源性猝死、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總病死率、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顯著提高。研究表明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與無痛性心肌缺血顯著相關,而恰恰危害也最大,容易延誤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疲勞、意識紊亂、水腫、惡心嘔吐、大汗淋漓、心律失常、咳嗽或呼吸困難的均應想到無痛性心肌缺血的可能。
3.食管蠕動障礙表現為胃部灼熱感和吞咽固體食物困難;
4.胃輕癱表現為胃排空延遲、胃張力降低、胃酸減少、早飽、厭食、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和脹氣,持續數天或數月,反復發作;
5.腸蠕動障礙導致的便秘、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
胃輕癱可能影響機體對食物的吸收,會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動和餐后低血糖的發生,因此對血糖控制不穩定的患者應考慮到胃輕癱的可能性。這些癥狀可能屬于消化系統的自主神經病變。
6.膀胱功能障礙:出現排尿困難、尿失禁、尿潴留等問題,繼而容易引發尿路感染;
7.勃起功能障礙、逆行射精出現性欲減退、陽痿,陰莖無射精;女性性功能障礙(陰道干澀、分泌物減少)、月經紊亂等。可能是泌尿生殖自主神經病變。
8.其他癥狀:泌汗障礙表現為汗液分泌異常,下半身少汗甚至無汗,上半身則因為代償而出現畏熱和多汗的情況;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體溫調節異常,表現為肢體過冷,以下肢及足部尤為明顯。因上述原因,患者可出現皮膚干燥、彈性減退,手足干燥開裂,并容易繼發感染,還可有指/趾甲營養不良等。為主管汗液分泌及血舒縮功能管的自主神經出現了病變。
特別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會增加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因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會使低血糖自主神經預警信號(如出汗、饑餓、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減弱或消失,患者容易發生無癥狀性低血糖,由于沒有不適,患者可能不會主動進食或求助,最終可能很快進展到嚴重低血糖甚至昏迷。
總之,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隱匿性強,癥狀復雜多樣,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糖尿病病史較長的患者,一定要多向患者宣教,告誡患者如果有上述癥狀表現及時去專科門診就醫,早診斷,早干預防止自主神經病變的進一步發展而造成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聶發傳.石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機制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5年1期
[2]李慶玲,何曉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藥物治療進展[J].醫學信息 2016.3.201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
[3]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8,10(1):28-31.
[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診斷和治療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3,46(11):787-788.
[5]許樟榮.2017美國糖尿病學會有關《糖尿病神經病變立場聲明》的解讀[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7,9(3):206-208.
[6]衡先培 朱志章 鄭健 實用糖尿病中西醫治療[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6:385-388.
本文首發丨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本文作者丨駐馬店市第六人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陳泉峰
審核 | 主治醫師 徐乃佳
責任編輯丨梁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