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子夫不是劉徹下令殺死的,是自殺的。當然了,這和劉徹逼殺也沒太大區別,他不會后悔,甚至樂見其成。
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巫蠱之禍爆發。當小人江充在太子東宮挖出栽贓的桐木人偶時,劉徹沒在皇宮中,而是在甘泉行宮中養病。劉據想去甘泉宮面見父親,卻被江充等人阻擋。
劉據一怒之下,聽從了少傅石德的建議,準備起兵誅殺江充及其黨羽,再去甘泉宮請罪。但他能調用的兵力有限,就求助于母親。
皇后衛子夫當然是支持兒子的,同意劉據調用皇后的中廄車架,取武庫兵器,調長樂宮衛隊,并以奸臣造反的名義征兵,他是太子,有著天然的優勢,很快就聚攏了一支軍隊,殺了江充和誣陷他的那些人。
可惜沒殺干凈,有個協辦此案的御史章贛率先一步逃到了甘泉宮,告太子造反。
這時候劉徹是不相信的,太子等著就可以接江山,有什么必要造反?便派使者去長安探查究竟,不料這使者眼見京城混亂,不敢入京,轉了一圈回來對劉徹說太子的確造反了。
其實從此事也可看出晚年劉徹已經昏庸,身邊圍繞的都是些小人。但他自己當然是不知道這一點的,信了使者之言,以為兒子真要造反了,勃然大怒,召集大軍平亂。
太子始終斗不過皇帝,劉據兵敗,逃出京城。劉徹開始追責,遷怒于幫助太子起兵的衛子夫,《漢書·外戚傳上》上的記載是:“宗正劉長樂、執金吾劉敢奉策收皇后璽綬,自殺。”
意思是劉徹讓人收了象征皇后實權的皇后璽綬,衛子夫不堪受辱,以死明志。其實這也是為了保護劉據,太子造反,無論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必不能善了,但衛子夫心中還存著一絲奢望,希望以自己一死,換回劉徹對太子的原諒。
她死于皇后之位上,那么劉據就還是嫡子。劉徹氣消下去之后,說不定劉據依然還能當太子,這是她為兒子做的最后一件事。可她沒想到的是,劉據居然如此剛烈,面臨抓捕時選擇了自殺。
劉徹對衛子夫的死并不在意,他大概也和衛子夫一樣的想法,皇后死了,可以保住太子;但現在劉據也死了,劉徹感到十分的悲痛、后悔。
因為劉據畢竟是從小寄以厚望的嫡長子,劉徹是真的想過把江山交到他手里,要不是因為小人作祟及各種誤會,也不至于到這一步。氣怒之下,劉徹夷了江充三族,其他誣陷劉據的也被他砍了。但這有什么用?劉據還是死了。
總之,劉徹曾經愛過衛子夫,給了她一個古代女人所能得到的最高尊榮,天下傳唱“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那是衛子夫最幸福的時光。
但是當她青春不在,劉徹對她的愛意也就淡了,“色衰愛弛”是最真實的寫照,他身邊有年輕貌美的王夫人、李夫人、趙婕妤(鉤弋夫人)等后宮,對衛子夫只剩淡薄的夫妻之情。
如果霍去病、衛青等驚才絕艷的大漢名將還在,看在他們的份上,劉徹對衛子夫也會更多幾分尊重,但此時衛家勢弱,沒有一個頂梁柱。那么她的死亡,對于劉徹來時也就沒什么意義,不心疼、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