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偏差的個案分析。
一、事件
“老師,我的卡通小圖章不見了!我就放在書包里的。”尤尤大聲叫著。
“老師,我的含片也沒有了!媽媽讓我每天吃的!”昊兒著急地說。
一個上午接連兩個孩子的東西都不見了。除此之外,最近一段時間時常發生
類似的事件。究竟是誰拿了這些東西呢?這個“案子”非破不可,否則事情會更加嚴重。
二、是誰
經過“立案偵察”,出乎意料地發現竟然是貝貝。因為在他的書包里發現
了許多大家遺失的東西。這個平時乖巧、懂事又內向的孩子,怎么會是他呢?簡直是不可思議!
在孩子們尚未察覺的情況下,老師非常謹慎地觀察貝貝幾天,以便更進一步的了解他。
1.貝貝在什么時候“拿”東西?
*在自由活動的時間
*在活動與活動轉換的時間
*不可預測的,任何時候
2.有什么前兆?
*貝貝玩著一個特別的玩具時
*貝貝不被允許玩其他孩子的玩具時
*貝貝持續觀望想要的東西時
*貝貝在屬于其他孩子的東西附近逗留時
3.貝貝“拿”了什么?
*適合放在口袋里的小東西
*其他孩子從家里帶來的小玩具
*幼兒園里的小玩具或材料
*較大東西的零件(如拼圖片)
*食物
三、原因
1.貝貝想要的東西有問題
這些小東西新、奇、特是貝貝所不曾擁有的。而他對所有權的觀念不是很清楚,有時對物品擁有的欲望,和幼兒的沖動相結合,所以,貝貝拿了這些東西。
2.貝貝想要得到成人的關注
貝貝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與同伴交流,也不會主動與老師交流。在家里,父
母忙于工作、家務,只是讓他一個人玩。他內心有些什么想法常常會悶在心里。但是,當他看見別人與老師那么親近,別人又擁有那么好玩的東西時,多么渴望也能象他們一樣啊。
四、教師的策略
1.開展“所有權”觀念的教育
幼兒期的孩子仍在發展所有權的觀念,最后會成為廣義道德品行的一部分。
而目前他們仍分不清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什么東西是別人的。
貝貝和其他同齡的孩字必須知道拿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是不應該的,知道什么行為是被社會所接受的或不接受的。
如果透過溫和的方式引導貝貝學會了所有權的意思及其被尊重的理由時,他調整了價值觀,會顧及他人的所有權。然而,當他拿了不屬于他的東西時,會感到只是一種恥辱,會憤恨自己。
2.以一種不讓貝貝覺得自己是壞孩子的方式來處理
(1)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他
老師們不以他犯了錯而冷眼相待,仍然和往常一樣親切的招呼他,友好地與他說話。讓貝貝消除緊張感,覺得老師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自己所做的事并不是什么大錯,仍然可以和以往一樣自在的生活。
(2)幫助他下臺階
孩子雖小,但也是完整的人,同樣需要成人的尊重。為貝貝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消除羞辱感,給他一個臺階下。
“是你沒有征得同伴的同意下拿來玩的,對嗎?”
“你只是想多玩一會兒,馬上就要還給同伴了,是嗎?”
幾句親切的話語,讓貝貝如釋重負,又可以輕松、自然地面對老師、同伴了。
(3)和貝貝交朋友
貝貝會發生行為偏差,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成人的關注。
貝貝正在學習尊重別人物品的概念,老師主動與貝貝交流、溝通,及時告訴他怎么做才是對的,并能從老師這里得到肯定與表揚。同時,也能夠有效地阻止他再次出現不恰當行為。
“謝謝你幫助老師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
“貝貝,你把蠟筆都收進盒子里了。大家都象你這么做的話,我們的蠟筆就不會
缺少了。”
3.考慮變通的策略防止行為偏差
(1)制定分享玩具的規則
好玩玩具的主人擁有某些權利,他可以說誰可以或不可以玩這玩具。假如有一個孩子被玩具的主人阻止去玩這玩具,那么這個被拒絕的孩子就可能變得很氣憤。這時,那無法得到的玩具變得更另人想要了。在這種情形下,可能會導致偏差行為的發生。在允許幼兒從家里帶玩具或其他東西來幼兒園的情況下,師生共同商量制定一些分享玩具的規則:
A、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分享各自帶來的玩具。
B、有較相對固定的區域,讓孩子活動。
C、提供一個玩具櫥讓孩子可以安全地存放從家里帶來的東西。
D、規定每周至少要讓每個人輪流玩到玩具一次。
E、要玩同伴的玩具前要征得同伴的同意
(2)適當改變教室的環境
拿走一個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個放在無固定的地方的玩具容易被及時發現。當教室里各類物品被隨便的放置時,沒有人明確知道教室里有什么東西,它們各該放在什么地方。師生共同參與清潔、整理教室環境。當每一件玩具都貼上標簽,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的擺放位置并且清楚可見時,這表示在教室里的所有東西都很重要。
(3)相關游戲“有借必還”
首先向全體幼兒說明教室里的東西和他們的東西有時候會被借走了。為了防止不開心的事情發生,需要每個人的幫助。
每周五離園前,進行“有借必還”的游戲,學會整理書包。老師準備一個大箱子,事先放一些蠟筆或其他小東西到箱子里,避免有東西在書包里的孩子被標記。每一個人都必須整理書包,并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放入箱子。箱子里的東西歸還到原本放置的地方或歸還給它的主人,將無用的廢棄物扔進垃圾箱。
以游戲的方式進行這項搜尋活動,而不是以調查的方式。以平常心的態度進行這項活動,而不去羞辱有不恰當行為的孩子。我們把不良反映減到最低,只要指出東西必須放回原來的位置或歸還給主人就行了。
4.家園合作
(1)在“家長園地”里向所有家長介紹幼兒“所有權”觀念的發展,并
請家長協助關心孩子的玩具、書包,是否有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及時歸還。
(2)指導家長用溫和的態度,冷靜地處理孩子所發生的事。
(3)作好個別兒童家長的工作。能多關注一些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多與孩子游戲、交流,多增強、鼓勵孩子適當的行為,防止行為偏差。
五、結論
1.學齡前兒童“所有權”觀念正在發展,出現行為偏差不可枉下斷言。可
以用溫和的態度、平常之心積極地面對它。
2.給幼兒更多的關注,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
3.任何教育問題都離不開老師和家長,二者必須密切配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