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獨清的詩歌形式論

1935年,朱自清先生在為《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撰寫“導論”之時,說1917——1927年“這十年間的詩壇就不妨分為三派:自由詩派,格律詩派,象征詩派。”在說到王獨清時,他則將其歸為象征派詩人。他說:“后期創造社三個詩人(按:指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傾向于法國象征派的。”但是,接著又說:“但王獨清氏所做,還是拜輪式的,雨果式的為多;就是他自認為仿象征派的詩,也是豪勝于幽,顯勝于晦。”其實 ,事實比這還要復雜。數十年后,艾青在談到這個劃分時,就直截了當地指出了這個劃分的不盡合理之處。他說:“所謂自由詩派和格律詩派是從形式上劃分;而象征詩派則是從內容上劃分。”因而,他認為“這樣的劃分是不科學的”。“象征派既可以采用格律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自由詩的形式”。他舉李金發為例,說他的象征派詩大多都是自由體詩;而聞一多的《死水》,從表現手法說是典型的象征派,而從形式上看,則是典型的格律詩。1 王獨清的詩其實也有類于此。朱自清先生當年已經指出了被他劃分在象征派中的王獨清的詩作所具有的浪漫主義的傾向;然而,當我們從形式方面再考察一下王氏的詩歌主張,就可以發現王氏與格律詩派還有著密切的聯系。

        王氏的詩歌主張集中地表現在《再譚詩》2一文中。它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可以說,它是新詩發展鏈環上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五四”文學革命,推崇白話新詩。白話新詩是作為舊體詩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因此,要求運用白話,廢除格律,甚至提倡“作詩須如作文”(胡適語),以至“紅的花  /  黃的花  /  多么好看呀  /  怪可愛的”也擠進了詩的行列。面對詩壇的這種狀況,王氏指出,為了救治中國詩壇“審美薄弱和創作粗糙”的弊端,“我覺得有(提)倡Poesie    pure(按:即純詩)的必要”。為此,他譴責“中國現在的詩人粗制濫造,不愿多費腦力”,批評“中國人近來做詩,也同中國人作社會事業一樣,都不肯認真去做,都不肯下最苦的功夫;所產生出來的詩篇,只就technique(按:即技術)上說,先是些不倫不類的劣品”。為此,他主張重視詩的形式,“中國現在的詩壇底詩大部分還不成其為形式。我以為詩的形式固不妨復雜,但每種形式卻必須完整。”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就詩的形式做了多種的試驗,他將自己的詩在形式上分成以下幾類:

 

1、散文式的——無韻,不分行。

2、純詩式的——有韻,分行:A)、限制字數;B)不限制字數。

3、散文式的與純詩式的。

 

他之所以要采用這種種不同的形式,是因為他認為:“散文式有散文式能表的思想事物,純詩式有純詩式能表的思想事物。如一篇長詩,一篇形式要是不足用時,就可以兩種并用。”由此可見,王氏的詩歌形式論首先有兩點主張:第一,注重詩歌的形式,以提高新詩的藝術品位;第二,采用多種形式,其目的是適應內容的需要。王氏的這兩點主張就把王氏的“純詩”與形式主義區分了開來。盡管王氏也呼喊著要“做個唯美的詩人”,但其實與形式主義的唯美詩人是很不同的。他不過是面對詩壇粗鄙簡陋的現象,著意以矯枉過正的吶喊而引人關注罷了。

        王氏最有特色的詩論是其第三個特點,即錘煉語言,追求“音”與“色”的交融。王氏將自己理想中最完美的詩概括為一個公式:

 

(情+力)+(音+色)==

 

在這些要素之中,“情”,指詩中的情感;“力”,指詩中的力度;“音”,指詩中的音韻 ;“色”,指詩中的色彩。而這四個要素又分為兩組。顯然,前二者被視為內容的要素;后二者被視為形式的要素。

        作為內容要素的“情”和“力”,王氏認為,“詩人總該有異于常人的Gout(按:即趣味)”“以異于常人的趣味制出的詩,才是‘純粹的詩’。Baudelaire(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的精神,我以為便是真正詩人的精神。”因此,“要求最好的詩,第一須先求詩人去努力修養他的‘趣味’。”為了加強這種詩歌中情感表現的力度,王氏又主張在詩中運用“疊字疊句的寫法”,“長短斷續的寫法”,通過對語言的巧妙的運用,以造成強烈的效果,用一定的形式來影響內容。

        而作為形式要素的“音”與“色”,王氏認為“音”,就要“用很少的字數奏出合諧的音韻。”王氏舉自己的《我從Cafe中出來……》為例,說明自己在音節和韻律上的匠心。這首詩是這樣的:

 


我從Cafe中出來,

身上添了

中酒的

疲乏,

我不知道

向那一處走去,才是我底

暫時的住家……

啊,冷靜的街衢,

黃昏,細雨!

 

我從Cafe中出來,

在帶著醉

無言的

獨走,

我的心內

感著一種,要失了故國的

浪人底哀愁……

啊,冷靜的街衢

黃昏,細雨!


這首詩在王氏的詩歌理論中,其形式屬于純詩式中有韻,分行,限制字數的一種。這首詩共分為上下相互對應的兩段。從句法上說來,每段七句(按標點符號劃分);然而他卻將二、三、四句拆開,分為長長短短的六行。其目的是“用長短的分行表出作者高低的心緒”。在這樣長短不同的分行中,又采用了“不齊的韻腳”。上段“了”、“到”;“的”、“底”;“乏”、“家”相押;下段“醉”、“內”;“的”、“的”;“走”、“愁”相押。兩段都是二、五行,三、六行,四、七行相押,隔行押韻,連環相套。而兩段的末兩句則以同樣的字句重復,以“衢”、“雨”相押。作者說,他的目的是“把語句分開,用不齊的韻腳來表作者醉后斷續的,起伏的思想。”讀著這首詩,我們從詩行所展示的音節中,似乎聽到了一個酒醉的流浪者回環不斷的語句和細聲細語的嘆息,從而達到了情感的節奏與語言的節奏的和諧統一。如果我們按照句式,將其另行排列,那效果就要迥然不同了。

 


我從Cafe中出來,

身上添了中酒的疲乏,

我不知道向那一處走去,

才是我底暫時的住家……

啊,

冷靜的街衢,

黃昏,細雨。

 

我從Cafe中出來,

在帶著醉無言地獨走,

我的心內感著一種,

要失了故國的浪人底哀愁……

啊,

冷靜的街衢,

黃昏,細雨。


這樣排列的結果,詩的主要部分語句綿長,隔行押韻,就不由得讓人感到節奏的輕快和情調的舒緩了。這說明一定的內容需要一定的形式,而形式反過來也必然有著其積極的作用,它又能動地影響著內容的表達。

        關于詩的“色”,王氏舉他的《玫瑰花》首節為例,詩是這樣的:

 

在這水綠色的燈下,我癡看著她,

我癡看著她淡黃的頭發,

她深蘭的眼睛,她蒼白的面頰,

啊,這迷人的水綠色的燈下!

 

這四句詩中,水綠、淡黃、深蘭、蒼白,四種色彩,相互交錯,詭異而且豐富。既有水綠和蒼白,二者和諧相映所造成的凄婉;又有淡黃和深蘭,二者互補相托所形成的絢爛。而在這四種色彩之中,又以水綠這種凄清慘淡的色調為主,從而形成了詩中情緒的主要色調。

        特別讓人注目的是,王氏把“音”與“色”兩個因素,做為一個統一的因素來看待。他說:“這種‘色’與‘音’感覺的交錯,在心理學上就叫做‘色的聽覺’;在藝術方面,即是所謂的‘音畫’”。他認為這是“最高的藝術”。試看王氏所舉的這兩首詩,《我從Cafe中出來》在“音”中有“色”——街衢的灰暗和黃昏的暗淡;《玫瑰花》在“色”中有“音”——“她”、“頰”、“發”、“下”四句,連續押韻,而且句中套韻。王氏的意圖在于“音”、“色”之間,相互糅合,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情調。我們仍以這兩首詩為例,除了以上所談而外,王氏在用什么韻上也是煞費苦心了的。《我從Cafe中出來》的“衢”、“雨”二句,以撮口呼為韻。撮口呼屬于細音,發音時口腔的共鳴的空隙最小,口唇的緊張度最大,因之聲音輕細。而這兩句之中,“衢”為平聲,聲音輕細綿長,讀起來似乎象是長吁嘆息;而以仄聲“雨”相押,聲音則婉轉輕細,又顯出情緒的低沉悲哀;《玫瑰花》則以開口呼、齊齒呼為韻。開口呼、齊齒呼屬于洪音,發音時口腔的共鳴的空隙較大,口唇也較松弛,因之聲音清亮綿長,顯出了情緒的舒緩深沉。而這四句之中,押韻又平仄相間,更顯得輕快活潑。其實,王氏所說的“色的聽覺”與通常所說的通感頗相類似。通感,是指“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3因而詩人往往以視覺寫聽覺,以聽覺寫嗅覺等等,以表現其感覺的相通。而王氏則進而指出,視覺與聽覺的相通在于它們通在相同的情緒之中(而不是感覺),因而要求色彩要與聲音相合,聲音不可與色彩相悖,“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4這樣就把聲音的情緒性和色彩的情緒性結合在了一起。在現代新詩中, 這是王獨清的一個創造。

        王氏毫不諱言,他的這些主張來自法國象征派的啟發。他說,他從他最喜愛的四位法國詩人中學習他們之所長:即拉馬丁的“情”,魏爾倫的“音”,蘭波的“色”,拉佛格的“力”。他當年在向這些詩人學習的時候,“做好一首詩時,便翻出他們的某幾首和自己的意思相同的詩來比較,要是自己的簡直差得太遠,就狠命地撕掉,從新再做。”5的確,王氏的“純詩”與瓦雷里的“純詩”顯然有著一定的聯系,但是王氏并不是法國象征派的忠實弟子,他并沒有全盤照搬法國象征派的詩歌理論,而只是從法國前期象征派之中選擇他所需要的東西。甚至他連他所選擇的東西是不是這些詩人的特點也沒有多加考慮,他只是要借助于他們的某些特點以創造他所醉心的詩歌形式。因而在他認真地學習法國象征派在形式上的若干特點的時候,同時也就認真地為中國格律詩派的誕生做著試驗。因為在他所說的幾類形式之中,其“有韻,分行,限制字數”的一種,必然就成為了一種格律。王氏的《再譚詩》寫于19263月,而在此前所寫的詩,都收集在《圣母像前》之中。這個詩集中就很有一些“有韻,分行,限制字數”的格律詩,如《失望的哀歌》第一首、《我的苦心》、《別羅馬女郎》以及他在文中做為典型代表的《我從Cafe中出來……》。而在此后,他則寫了不少的西方SONNET(商籟體)的格律詩,以及更多的他所主張的“有韻,分行,限制字數”的格律詩。

        王獨清的“純詩”的主張在創造社中是有著革命的意義的。我們知道,創造社是主張自我表現的,認為詩是“生之顫動,靈的喊叫”,推崇直覺,強調靈感,“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為此,郭沫若為詩歌的創作擬定了一個公式6

 

                          ==(直覺+情調+想象)+(適當的文字)

                                             Inhalt                            Form

 

而這時,這個公式已經為人所垢病,引起不少人的不滿。于是,穆木天以給郭沫若通信的形式寫了《譚詩》,以表達創造社中人面對這些責難的申辨。穆氏在文章中接受了法國象征派詩人瓦雷里的影響,提出了“純詩”的主張,但是其文章的主要內容則是提出了“詩的統一性”和“詩的持續性”。前者是說“一首詩的內容,是表現一個思想的內容”,也就是說,詩的內容要凝練集中;后者是說“一首詩是一個先驗狀態的持續的律動”,也就是說,一首詩要有一個完整的形象(穆氏在文中舉杜牧《赤壁》一詩為例,認為它的毛病就在于沒有做到持續不斷。讀杜牧之詩,前兩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為描述之語;后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為議論之辭。穆氏以為其病在“續弦的原故”,而“好的詩,永遠是持續的。”)。應該說,這兩點主張都是在內容方面針對當時的詩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在形式方面穆氏雖然也提出了“詩要兼形與音樂之美”,但是在文章中卻并沒有具體的設想。王氏的《再譚詩》是對穆木天《譚詩》一文的響應。正是在這一點上王氏彌補了穆氏的不足,而做出了盡可能詳盡的闡述。王氏在《再譚詩》中明確的提出了自己的公式。這個公式在表述的方法上依照郭氏的方式,而在內容上則加以變革。他將郭氏的(直覺+情調+想象)更改為(情+力),特別是將郭氏的(適當的文字)更改為(音+色),突出地強調對于文字表現手段的重視。而且反復地說明,“我們須得下最苦的功夫,不要完全相信什么Inspiration(按:即靈感)”,“我望我們多下苦功夫,努力于藝術的完成”。毫無疑問,這不啻是對于在詩歌創作中日益“粗暴” 7的創造社詩壇元老的挑戰了,因此他在文章中多次表示了他的主張未必有人理解的擔心。       

        王獨清的“純詩”的主張在當時的中國詩壇上也有著創新的意義。文字與音和色有著密切的關系。談到三者的關系,早在1920年宗白華就在《少年中國》上撰文說:“詩的形式的憑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兩種作用:(1)音樂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式的節奏與協和;(2)繪畫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現出空間的形相與色彩。所以優美的詩中都含有音樂,含有圖畫。”8曾經參加過少年中國學會的王獨清,他接過宗氏的被人遺忘的議論,而加以申說。無獨有偶,正當王獨清在上海思索著這三者關系的時候,而遠在北京的聞一多也在思索這個問題,寫了《詩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主張。這篇文章發表在1926513出刊的《晨報·詩鐫》上,與19263月在《創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發表的《再譚詩》簡直是聯袂而行,南北呼應了。這說明:1、新詩的形式問題已經影響到了新詩的發展,因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2、解決新詩的形式問題的出路又集中在如何發揮文字的音樂作用和繪畫作用上。“五四”以來的白話新詩在內容上當然是革新的,同時也是創造的;然而在形式上雖然革新(其實是廢棄)了舊的形式,但其創造性其實是很有限的。三十年代,面對新詩的形式問題,人們就說,“我們應該采用什么表現方式,無定形的還是有規律的?如果是后者,什么是我們新詩底根據?”這“決非一人一時所能解答的:我們簡直可以說,獲得它們底園滿答案的一天,便是新詩奏凱旋的一天。”9朱光潛先生也指出:“形式可以說就是詩的靈魂,做一首詩實在就是賦予一個形式與情趣,‘沒有形式的詩’實在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許多新詩人的失敗都在不能創造形式,換句話說,不能把握住他所想表現的情趣所應有的聲音節奏,就不啻說他不能做詩。”10直到數十年后,也還有人慨嘆:“現在的新詩還不能成形,沒有人讀,我反正不讀新詩,除非給我一百塊大洋。”11這說明對詩來說,形式問題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王氏對于新詩的這些種種設想和主張,這使他為自己的詩歌找到了應有的形式。我們試看他的詩作,不僅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而且到今天還有一定讀者的作品大半也是這些“分行,押韻,限制字數”的作品。其入選《象征派詩選》共十首,而這類作品如《玫瑰花》、《Une  Jeune  vagabonde  Persane》、《我從Cafe中出來……》、《但丁墓旁》、《能唱》、《月下的歌聲》、《威尼斯(二)》、《威尼斯(三)》就占了八首。其入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共兩首,而其中的《香港之夜》也屬于這一類作品。應該說,這些作品在文學史上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不用舉出更多的實例,只要我們把抗戰時期艾青所寫的而且為文學史家極其稱道的《手推車》與之加以比較,就能發現驚人的相似。它如王氏的《我從Cafe中出來》一樣,上下兩段,空間對位,“有韻、分行、限制字數”,而且音與色(還有形)相互交融,似乎艾青就在實踐著王氏的詩歌主張。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啟發了艾青,使其對詩歌流派的區分才卓爾不群,有著不同的認識。當然 ,王獨清與聞一多相比,在學養的高下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其理論的嚴整性上與聞氏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他們面對同一詩壇,在同一時期,思索著同一問題,得出大體相同的結論,注重詩在色彩、音樂以及外在形式方面的種種因素,這說明他們的確把握到了詩歌創作的某些規律。如果我們對聞一多的詩歌主張給予了應有的重視,那么也就沒有理由對王氏的主張加以忽視了。



注釋

1、《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詩集·序》,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2 、見《創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以下引自該文者不再注明。

3 、錢鍾書:《通感》,《文學評論》1962年第1期。

4 []  音樂家馬利翁語。轉引自郭廉夫等《色彩美學》,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

5 、王獨清:《如此·我曾經怎樣創作詩歌》,新鐘書局1936年版。

6 、郭沫若:《論詩三札》,《郭沫若論創作》第237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

8、宗白華:《新詩略談》,《美學散步》第24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 、梁宗岱:《詩與真·詩與真二集》第169頁,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10 、《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第229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11 、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八年三月二十二日)》。轉引自陳晉:《文人毛澤東》第44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參考文獻

孫玉石:《中國初期象征派詩歌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玉石:《中國現代詩歌藝術》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朱光潛:《詩論》  上海文藝出版社

梁宗岱:《詩與真·詩與真二集》  外國文學出版社

    力:《漢語詩律學》  新知識出版社

    力:《漢語音韻》  中華書局

伍蠡甫編:《西方文論選》  上海譯文出版社

                    《現代西方文論選》  上海譯文出版社

王忠琪等譯:《法國作家論文學》  三聯書店 

    揚編譯:《花非花——象征主義詩學》  旅游教育出版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詩歌發展史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思考題要點整理(六)——新詩(一)
一首好詩的四個品相
關于新詩押韻的問題
為詩歌找回詩魂
什么是現代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沛县| 名山县| 开远市| 崇礼县| 十堰市| 盐池县| 固安县| 江永县| 大化| 若尔盖县| 临高县| 名山县| 宁安市| 海城市| 嘉义县| 建始县| 分宜县| 高平市| 达州市| 伊宁市| 固始县| 通化市| 江西省| 昌吉市| 吉水县| 景洪市| 太湖县| 屏东市| 博客| 达日县| 晴隆县| 嫩江县| 八宿县| 盖州市| 宝应县| 宝鸡市| 阳城县| 佛学| 静海县| 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