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庭湖中的青山島,歷史上曾稱為青草湖、青草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上交通樞紐的天然優勢,使青山成為了人們進湖廣、上嶺南的必經之地,也成為歷史上兵家逐鹿的戰略要地。千百年來,小小的青山島由此也與不少歷史名人結緣,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壯麗的詩章。在這里,讓我們撩開塵封的歷史,走進厚重歷史文化積淀的青山島,循著歷史軌跡,來追尋歷史名人在青山的蹤影吧!
據《史記》載,公元前2200年,舜帝南巡治水,來到湘水之濱。舜帝因病而崩于蒼梧之野,舜帝二妃即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追隨舜帝來到洞庭,聽說舜死于蒼梧,則也自投湖水,溺死在沅湘之間。當地漁民就近將二妃葬于青草湖山。后人感念舜帝為勤廉賢明君主,二妃輔佐有功,遂在青草湖邊為二妃立墓,同時在墓旁建起黃陵廟,以示紀念。
2300多年前,我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浪漫主義詩人屈原遭饞罷職后,有9年多的時間長期流落往返于湘江和洞庭湖畔。據《史記》載,被放逐的詩人眼見國家衰亡,自己報國無門,悲憤交加,多次赤足披發行吟于青草湖上。
公元553年春天,南梁后梁傀儡政權建立。出生于甘肅武威的著名詩人陰鏗不愿出仕偽職,南下投奔廣州刺史蕭勃。心情郁結的詩人來到湘水之濱的青草湖畔,被洞庭湖的壯闊所深深震憾,詩興勃發,寫下了傳世名篇《渡青草湖》。“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這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歌詠洞庭完整而完美的篇章。陰鏗的詩對唐朝詩人影響很大。杜甫對陰鏗很是推崇,并稱“李侯(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詩圣杜甫晚年時也曾兩次來到青草湖。公元769年,杜甫乘船由岳州去長沙,途經南洞庭湖時,泊舟夜宿青草湖,并上島拜謁黃陵廟、二妃墓。次年冬天,在由長沙北返途中經過南洞庭湖,因貧病交加,在湘江、洞庭湖和汨羅江匯合處的青草湖邊的小船上凄慘地去世。這兩次路經和夜宿青草湖,杜甫賦有《湘夫人祠》、《舟泛洞庭》、《宿青草湖》等詩,“洞庭猶在目,青草續為名。”“肅肅湘妃廟,空墻碧水春”等千古名句就出自這幾首詩中。
公元819年,唐朝著名詩人韓愈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在去潮州經過南洞庭湖時泊舟青草湖,上岸拜謁黃陵廟、二妃墓,并作詠黃陵詩。看到黃陵廟和二妃墓因年久失修,損毀嚴重,韓愈極為痛心。次年九月,他遇赦返回京城,途中將私錢十萬兩送到岳州,托刺史王堪在青草湖新修其廟,并寫下《祭湘君湘夫人》一文。公元821年,新任刺史張愉來到京城,請韓愈為重修的黃陵廟寫一篇碑記,韓愈欣然命筆,“遂篆其事、俾刻之”。《祭湘君湘夫人》和《黃陵廟碑記》后來被同刻于韓愈石碑上。宋代著名的金石家趙明誠在《金石錄》中對此作了專門記載。
晚唐著名詩人鄭谷多寫景詠物,其詩清新通俗。他在經過南洞庭的青草湖時,聽到鷓鴣的啼鳴之聲而引發了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一首七律《鷓鴣》而使他名聞天下,成為千古絕唱,后人因推崇這首詩而尊其為鄭鷓鴣。詩中“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湘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被《唐才子傳》中譽為“警絕”。
地以景勝,景以文傳。陰鏗的《渡青草湖》、杜甫的《宿青草湖》、《湘夫人祠》等千古名篇,使“湖湘之間”的青草湖名揚天下。在唐代著名詩人中還有李白、孟浩然、王建、李賀、李群玉、張志和、張松齡等都涉足青草湖,并留下傳世名篇。唐德宗時官至尚書右丞、吏部侍郎的書法大家沈傳師,曾專程赴南洞庭青草湖游歷,并應約親自書寫韓愈撰的《黃陵廟碑記》全文供篆刻。
宋代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一生屢被誣陷和遭貶,命途多舛。他在輾轉湖湘時,曾寫過一首《過洞庭青草湖》,詩中有“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句,表達了他對詩圣杜甫當年病貧交加時泛舟青草湖的懷念之情。
北宋詩人和著名書畫家米芾可能沒有到過青草湖,但他的畫作《遠浦歸帆》無疑描述的就是青山。畫家傍晚站在
湘陰縣漕溪港至高處的江亭上向北眺望,映入眼簾的是江河如練,平湖似鏡,柳岸如煙,遠山若黛,南洞庭的青草湖上,白帆片片,櫓聲悠悠,北雁嘎嘎南歸,漁人歸心似箭。暮帆千疊,依次泊港,岸上的人們佇立江邊,等待親人安全歸來。構成了一幅自然天成的親情畫面,這就是與“洞庭秋月”、“煙寺晚鐘”齊名的瀟湘八景之一 “遠浦歸帆”。
南宋的著名詞人和書法家張孝祥,曾被宋高宗親擢為進士第一。公元1165年8月,因蒙冤被貶,在離開湖南北上途中過南洞庭青草湖時,洞庭湖的浩闊壯美和澄澈使詩人心情豁然開朗,在被貶官應為最失意的時候,寫下了著名的《念奴嬌·過洞庭》一詞。其詞中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被后人視為宋詞中的“絕句精品”。
當然,在南宋時與青山結緣最深的當數農民起義領袖楊幺了。公元1130年2月,楊幺在青草湖設立水軍營寨。1135年,南宋朝廷利用起義軍中叛徒黃佐、楊欽,于這年6月中旬,在南洞庭湖中大敗起義軍,楊幺被岳飛部將牛皋俘獲。楊幺寧死不屈,就義前“猶叫數聲老爺(鐘相的稱號)”,官軍“梟其首級,奏聞朝廷”。青山漁民后來找到楊幺首級,將其安葬在湖邊的沙山上,后人稱其地名為楊幺頭,現仍存紀念楊幺的洞庭廟,供奉著楊幺頭像。
在明朝時期,還有3位歷史名人來到過青山島。出生于湘陰縣城夏家橋的明代戶部尚書夏原吉,歷經五朝皇帝,執掌明王朝財政27年,一生清廉賢明,被朝廷倚為砥柱。公元1412年,他保薦老家湘陰石頭塘17歲的甘滿姑娘入宮,由于其能文善寫,靚麗動人,舉止大方,深得皇親權貴贊許,成為成祖皇帝(朱棣)的寵妃。1415年,湖南、江西遭災,夏原吉奏請成祖南巡湘、贛,并自薦隨行。成祖準奏,即日安排南巡,甘妃陪侍,夏原吉等眾官員隨行。至兩省交界處,成祖遠望十個大字,十分驚訝,頓時順口念出:“湖南免漁課,江西免山稅。”原來這是甘妃的主意:在成祖南巡必經之地的山坡上,先暗中差人用蜜糖寫上這些大字,以糖引來螞蟻粘上形成蟻字。夏原吉心知肚明,待成祖話音一落,即率隨臣齊跪山呼:“萬歲!謝主龍恩。”成祖以為是天意,且金口已開,即是圣旨,于是湖南、江西免了課稅。
此后,成祖取水道南巡洞庭湖,不幸甘妃暈船嘔吐不止,不能進食,后竟卒于舟中。成祖痛惜不已,船抵南洞庭青山島時,成祖率眾官員上島拜謁黃陵廟、二妃墓,并遣夏原吉護送愛妃遺體回湘陰禮葬,夏原吉遵旨將甘妃葬于湘陰縣城北大明山(今文星鎮甘妃巷)。夏原吉在拜謁二妃墓后離開青山島時,寫下了一首七律詩《瀟湘夜雨》:“二女南來正斷魂,那堪風雨又黃昏。瀟瀟無限相思淚,都作江邊竹上痕。”
清朝時與青山島結緣的歷史名人也是群星燦爛,有我國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有偉大的愛國民族英雄左宗棠,有清代最偉大的思想家魏源,還有著名詩人徐柱、楊枝達、賀熙齡、吳敏樹、王元佐、何紹基、李元度、陶澍、李慶成、宋俊等。他們或拜謁黃陵廟、二妃墓,或探訪“遠浦歸帆”等瀟湘美景,或追尋先人足跡,賞桃花沅水、觀湘水入湖、看浩浩洞庭。他們也都留下了傳頌千古的詩文。
1918年春,偉大領袖毛澤東偕同學蔡和森在湘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期間二人來到南洞庭湖中的青山島,泛舟湖中,泊舟夜宿,并寫下著名的《歸國謠·今宵月》一詩。
1941年9月,侵華日軍侵占青山島,駐扎了18天。因高溫和水土不服,不少日軍拉痢疾、鬧肚子,藥物治療無效。青山一老婦給了他們一碗陳年浸水藠子,日軍吃了后,第二天就都不再拉肚子了。由此青山藠頭便成了日軍必備的佳肴。在這批日軍中,有一個年輕的士兵叫田中角榮。在日軍投降歸國后,出身貧寒的田中角榮經過近30年的奮斗,終于成為日本國首相。他后來積極致力于推動日中友好,并在其首相任上的1972年,與中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1949年8月下旬,時任湘陰縣委書記華國鋒,乘風浪船去錫安鄉(現屬沅江市),部署安排剿滅湖匪工作。在經過南洞庭湖時,因風浪太大,船不能行,在青山島上避風3天。在這3天中,華國鋒走訪了20多位青山漁民,了解漁民的生產生活和思想情況,同時請了3位青山漁民作向導和水手,于8月底率剿匪部隊跨南洞庭湖遠征,活捉了湖匪惡霸陳熙珊。
新中國成立后,涉足青山島的大人物也不少。據粗略統計,僅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前來青山檢查視察工作的省部級領導就有劉正、王治國、齊壽良、董志文、儲波、王克英、潘貴玉、龐道沐、李貽衡、何界生、賀同新、張昌平、甘霖、蔣作斌、陽寶華等;有考古研究專家何欽法、尹檢順;有到青山島采風的全國知名文學藝術家、作家、書法家譚談、張步真、李自由、梅實、段華、彭見明、彭東明等等。
最使青山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青山籍本土也有不少稱得上名人的風流人物。僅自現代以來,載入全省甚至全國史冊的就有:肖崇道(肖明揚),同盟會員,參與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黨最高法院檢查官和閩、魯、蘇、湘等省高等法院及地方法院院長,曾保護劉澤民等10余名共產黨員;黃鶴,黃埔一期生,國民黨中將。1947年7月,黃鶴率600多名國民黨高級將領前往中山陵哭陵,成為當時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人物;張四維,我黨地下工作者,早期紅軍卓越領導人,曾任紅十六軍八師政委,為保衛贛北蘇區和反圍剿斗爭作出了貢獻;王新強,國際健將級運動員,曾獲亞運會皮劃艇賽冠軍,同時還先后12次獲得全國皮劃艇賽冠軍。
一個小小的青山島,就猶如洞庭湖中的一顆明珠、一塊寶地,吸引了眾多歷史名人紛至沓來,流連往返。青山也正是由于有了眾多歷史名人的足跡而聲名遠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