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
武漢市所處的江漢平原,在歷史上曾是一片碧波蕩漾。長江出三峽之 后,由于荊江河床難以通過汛期的巨大水量,而在如今的江漢平原地區滯留,形成了著名的古代大湖“云夢澤”。春秋戰國時期,云夢澤是連綿不斷的大湖泊,南自 “華容隆起”的山丘臺地北側邊緣,北至漢江以南的廣大地域,水面廣達26000平方公里,成為一個浩瀚的長江吞吐型淺水湖。假若它存在至今的話,那將是僅次于貝加爾湖的亞洲第二大淡水湖。不過在中國歷史上,云夢澤更以一場政治陰謀出名。漢高祖劉邦采納陳平之計,下詔“駕幸云夢,會諸侯”,趁機逮捕前來謁見的韓信并貶為淮陰侯,以致“云夢游”日后成為陰謀詭計的代名詞。
古代的云夢澤
由于長江橫穿云夢澤,泥沙淤積,逐漸形成荊江三角洲并逐漸向東伸展。至唐宋時代,云夢澤最終演變成寬廣無垠的江漢平原,平原平均海拔高程23-25m。在江漢平原上,分布數量眾多的湖泊,這些湖泊,多是云夢澤的遺跡。大湖多與長江相通,最大的湖泊是洪湖,面積438平方公里,湖區仍是一派水鄉澤國風光。
云夢澤為江漢平原取代后,長江滯流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此時地勢相對較低的荊江南岸就成了長江新的傾瀉對象。按照《水經·湘水注》記載,東晉南朝時期洞庭湖己經形成,當時洞庭湖方圓五百里。唐宋時期,隨著云夢澤的萎縮,荊江洪水繼續南泄導致洞庭湖進一步擴展,此時,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便形成了,宋代詩人姜夔稱之為“洞庭八百里,玉盤盛水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