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源流
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今湖南為主體的近代區域文化。湖湘文化在近代的發達,有兩大源頭;其一是傳統楚文化的孕育,這是間接源頭;其二是南宋時期的湖湘學派,這是直接源頭。
從間接源頭來說湖南曾是楚文化重要腹地,屈原南游沅湘,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尤其是相傳作于湖南的《天問》,對宇宙、自然和歷史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和質問。這種精神后來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可以說,楚文化的因子已逐漸融匯到湖湘文化的小傳統之中,成為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湖南相對閉塞的地理環境保證了這些楚文化因子不致流失,當近代西方文明沖擊湖湘大地時,楚文化因子歷久彌珍, 噴然而出,煥發出奇異的光彩。
從直接源頭來說就是湖湘學派,湖湘學派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地域性儒家學派。形成于南宋建炎以后。當時著名學者胡安國與兒子胡寅、胡宏、張栻等,因不滿南宋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由福建遷往湖南衡山附近定居,潛心研究理學并授徒講學,“朱張會講”以及朱熹在岳麓書院的講學,幾乎成為湖湘文化的精神象征。 他們還創建碧泉書院、文定書堂,積極從事傳播理學的工作,開創了湖湘學派。因主要學術研究和傳播學術思想 的活動都在湖南,故得此名。
明末清初時,湖湘文化中又出現了另一位杰出學者——王夫之。王夫之生長在湖南,肄業于岳麓書院,他在山長胡道行的教育下,受岳麓學術傳統的影響,對宋代湖湘學派大師胡宏、張木式的學術思想極為推崇,并在人性論、知行觀及治學思想上直接繼承和發揚了湖湘學派的學術宗旨。王夫之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中華文明史上居有崇高地位。譚嗣同說:“五百年來學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當代學術大師侯外廬先 生也認為王夫之的思想,“蘊含了中國學術史的全部傳統。”他不止是將湖湘文化,而且將整個中國學術思想文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