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畢加索來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這期間他的創作被稱為"藍色時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個時期作品背景藍,人物藍, 頭發、眉毛、眼睛皆藍,藍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簡化(《熨燙衣服的人》),避開光感和深度的感覺,把人物結合成一種簡單的圖樣,其中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虛擬世界的印象(《兩姐妹》)。這種線條具有情感的重量。畫家后來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富于表現力的線條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從觀察人的動作和姿勢中得到的。這一時期也是畢加索對現實生活關注的時期,他還沒有脫離普通群眾太遠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強于藝術性的表現。那時候的藍色,是貧窮和世紀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現一些貧困窘迫的下層人物,畫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獨。至于為什么畢加索會采用藍色作為主調,尚沒有確定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受法國畫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響,認為這種色調加強了畫面中的詩意成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畢加索之所以偏愛藍色是因為它代表著憂郁。也就在那片單色的淺藍、粉藍、深藍、湛藍中,畢加索開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1、熨燙衣服的女人
2、兩姐妹
3、一個盲人的早餐
4、悲劇
5、《人生》196.5cm x 128.5 cm1903年
這是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代表作。他在這一時期,目擊貧困、絕望與孤寂的人們,加上好友卡薩赫馬斯因失戀而自殺的影響,其作品常以藍色為主調,加強了憂郁和悲哀的氣氛。
畫面中,右側的婦女停下沉重的腳步,默默無言,雙眼直盯著對面的兩個依偎著的年輕人。在這位婦女的視線里究竟隱藏了什么?這眼光也許在說,懷中的嬰兒即使在絕望中也得繼續那無法逃避的人生。畫面左側,男女兩人依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寫生階段還像畢加索自己,但到作品完成時卻變成了好友卡薩赫馬斯的形象了。卡薩赫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繪畫藝術的青年,卻在巴黎自殺身亡。因此,這幅畫里,還包含了畢加索對青年好友的痛苦回憶。
二、粉紅時期
畢加索從后印象派色調的精細中重新發現形體上的大略簡潔筆法,而這就是“玫瑰紅時期”的典型畫法。
1904年春,畢加索在巴黎蒙馬爾特區永久地定居下來,隨著他遷居巴黎、與菲爾南德·奧里威爾的同居,他的藍色風格時期也宣告結束。柔和的粉紅色調開始滲透到他的畫布上的單一藍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為他畫布上主要的顏色(《花籃女人》)。那種暖洋洋的、嬌滴滴的玫瑰紅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藍色。青春和愛情活生生地出現在畫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紅時期"就這樣開始了,畢加索的油畫進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個與流浪藝人和雜技演員接軌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稱之為"馬戲團風格"(《馬上的姑娘》)。在這時,畢加索的聲望使他得到了與眾多女人接觸的機會,在這個充滿欲望和希圖的時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統轄著他的女人們(《玫瑰色的裸女們》)。
6、扇子女人
7、花籃女人
8、馬上的姑娘
9、玫瑰色的裸女們
10、江湖藝人
11、兩位年輕人
三、黑人時期
1905年下半年,與奧里威爾關系破裂后,畢加索進入了他的第一個古典主義時期,表現出他對藝術形式無休無止的探索(《土耳其裝束的夫人》)。他預示著畢加索藝術思想中的一個新的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單純線條,勻稱和永恒的和諧。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樣簡練,沒有偶像的背景和與主題無關的任何細節(《立著的裸女》)。造型人物,開始帶上了某種幾何形的棱角和簡化了的結構,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藍色,而是用簡樸的褐黃色;與此同時,又有力圖強調和保持畫面的平衡感。
12、土耳其裝束的夫人
13、立著的裸女
14、《斯坦因畫像》 (《 Gertrude Stein 》)100 x 81.3cm 1906,巴黎
1906年,畢加索結識了馬蒂斯。他從這位野獸派泰斗那里發現了黑人雕刻,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這年,畢加索將調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換上灰褐色的顏料,為文學家斯坦因畫肖像。這幅《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紅時期’躍入‘立體主義時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畫中的手是寫實的,而臉卻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來巴黎定居的美國女作家。她以實驗式表現手法,曾給年輕的先鋒派文學家們以巨大影響。她和現代派的藝術家們交往頻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現代美術史著作中出現。她不但與比自己小七歲的畢加索相處得很好,而且與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創造新型藝術的畫家十分親密,經常在這些畫家最困難得時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奧不斷收藏他們那些富有爭議得作品,以示在經濟上支持窮畫家們專心致志地從事新藝術的創造。
斯坦因曾為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兒,最后還是在沒有模特兒地情況下,畢加索獨自潤色此畫。朋友們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驚,都指責所畫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畢加索說:“這有什么關系呢?最后她總會看起來跟這幅畫一模一樣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這幅畫。數十年過后,評論界一致認為,這幅畫與女作家的內在氣質是一致的。
15、《阿維尼翁的少女》243.9 x 233.7cm 1909年6月巴黎
在1909年末,畢加索從事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作品的創作,這件作品是他的經驗總結,并且標志著他未來的活動朝現代派方向發展的開端。這部作品就是《阿維尼翁的少女》。這位西班牙畫家的著眼點,不像野獸派那樣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體上,他采用靈活多變且層層分解的、雄渾有力的、寬廣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合起來。這些平面甚至發展到超越單個的物象,囊括周圍的全部空間。這時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體,但是,畢加索的畫已經導致我們必須走上這一道路。到1909年,畢加索才確立了真正嶄新的繪畫語言,這語言是從事物的內涵去認識和解析,而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了。
《阿維尼翁的少女》徹底否定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視三度空間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繪畫。畢加索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人類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同時它廢除遠近法式的空間表現,舍棄畫面的深奧感,而把量感或立體要素全體轉化為平面性。這幅畫,既受到塞尚的影響,又明顯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藝術的成就。強化變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畢加索說:“我把鼻子畫歪了,歸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們去注意鼻子。”
這幅畫對藝術界的沖擊相當大,展出時,蒙馬特的藝術家們都以為他發瘋了。馬蒂斯說那是一種“煽動”,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自殺”。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這位受到塞尚影響的畫家也甚為驚訝,然而他知道另一種藝術的形式已經誕生了。 這種新創造的造型原理,成為立體派及以后的現代繪畫所追求的對象。《阿維尼翁的少女》不僅是畢加索一生的轉折點,也是藝術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沒有這幅畫,立體主義也許不會誕生。所以人們稱呼它為現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四、立體主義時期 (1910-1911分析立體主義;1912-1914綜合立體主義)
不久之后,畢加索創立了立體主義。這個時期的觀點是:不要去描繪客觀物體的外表形態,而是把客觀物體引入繪畫,從而將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態綜合起來。
按照傳統的透視法,只有一個固定的感覺,多重透視的畫法是不允許的。畢加索開創的這種立體主義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過畫面同時表現人(有臉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傳統畫法那樣以一個固定視點去表現形象。
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雖然描繪了三維空間的立體結構,但與傳統的古典主義繪畫相比,其韻味迥異其趣,那巨大的結構和人體造型等無不表現畫家對其中線、面與體積的相互關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間的關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灘上奔跑的婦人》、《熟睡的農民》、《坐著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實上,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并非與立體主義相對抗,而是一種對立體主義的純然凈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質構成上進行的旁支探索。
16、土耳其裝束的夫人
17、熟睡的農民
18、坐著的裸女
五、超現實主義時期
很快,畢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現實主”探索,當撕裂的造型(《格爾尼卡》)、深邃和兇殘(《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憂郁或是怪誕的時候,畢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個個的旋渦。他開始以放蕩不羈的個人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女人們在這個狂暴、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著分享他的藝術靈感與名氣,但她們得到的卻只是虛無而殘酷的現實;相對感情而言,畢加索更看重她們的身體,為了使她們在使他娛興之余成為他聽話的創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許多令人瞠目的低級手段。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