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歷史概況
吠陀文化
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度之一,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因其遺址發現于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所以也稱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流域文明曾一度繁榮,但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突然衰落,最終徹底消失,原因至今不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開始入侵印度西北部,為印度帶來新文化的同時,開始于印度本土文化相融合,創造出了吠陀文化,這被認為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雅利安人為了和本地土著區別開,逐漸制定出種姓制度,并延存至今。
十六大國時期
公元前600年,印度經過多年的部落戰爭,逐漸形成了約20多個散落的國家。其中主要的強國有十六個:迦尸、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
前6世紀末,波斯入侵并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印度次大陸被劃為數個省。之后印度西北部又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
孔雀王朝
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這時,月護王(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殘留軍隊。隨后,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即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登基后到達顛峰,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使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于帝國政權之下。由于阿育王支持佛教,因此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的傳播。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印度進入了一個分裂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德里蘇丹國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1世紀開始,突厥人開始入侵北印,并建立了德里蘇丹國,不過德里蘇丹國的勢力逐漸衰微,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分裂的時代。在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發展。
蒙兀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后,同樣是來自中亞的突厥化的蒙古人在16世紀初建立了蒙兀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其統治者信封伊斯蘭教。蒙兀兒帝國統一了幾乎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但是,蒙兀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地方的反抗和統治者的殘暴昏庸而迅速衰落。
殖民地時期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積極在此開辟殖民地。在蒙兀兒帝國的統治逐漸衰弱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并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沖突。1757年,蒙兀兒帝國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余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蒙兀兒帝國。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英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知識分子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以羅姆·摩罕·羅易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掀起了印度的啟蒙運動,其意義在于通過對印度教進行改革使古老的印度社會向現代文明轉變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印度知識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該黨于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獲得領導權,并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印巴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由于民族主義國家思想的興起和印度人民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遂準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1944年甘地與國大黨內的穆斯林領袖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此時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后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印度共和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獨立后的印度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后遺癥。獨立后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1950年代初,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執政,印度傾向于社會主義,并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領土問題暴發邊境戰爭。印巴分別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甘地夫人在1977年大選中被政敵莫拉爾吉·德賽擊敗,但很快又成功奪回政權,直到1984年因其對錫克教的強硬態度遇刺身亡。甘地夫人之子拉吉夫·甘地在母親死后繼任印度總理,他于1991年被斯里蘭卡的泰米爾猛虎組織暗殺。1998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執政時期,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并于1998年5月連續進行5次核試驗成為公開的核大國。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印度的經濟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被廣泛認為是潛在超級大國之一。2007年7月19日的總統選舉,普拉蒂巴·帕蒂爾獲勝,成為印度共和國的首位女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