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常提起這句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們的記憶里這句至理名言被逐漸淡忘,以致生活中的浪費現象比比皆是。
在家里剩下的飯菜被毫不吝惜地倒掉;在賓館里、飯店中,許多未曾動過的高檔飯菜被傾倒在垃圾桶中;尤其在用公款請客時,大量吃不完的飯菜被浪費的現象屢見不鮮。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父輩們生活的艱苦與節儉。生活富裕起來的人們對“浪費”這兩個字很麻木,認為自己的生活好起來了,有錢浪費一點沒關系。
然而,浪費糧食的行為是對社會和自己極不負責任的行為。既對不起辛勤勞作的農民,也浪費了國家的資源,更削減了自己有限的福報。
糧食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對我們來說耳熟能詳,幾乎每個人從小就都會背誦,它勾畫出農民頭頂烈日、臉朝黃土背朝天在田里耕作的場景,它讓我們明白了稼穡之艱難的道理。
有一次,朋友們一起聚餐,在飯桌上,一位從小在城市長大、后從機關到農村掛職鍛煉的朋友提醒大家說:我們一定要把飯吃完,千萬不能剩。
我在農村工作了一年,深深體會到農民耕作的不易。我們可以將吃不完的飯菜帶回家。她說得很對,沒有去過農村的人,對農民種糧的艱辛沒有切身的體會。
每一粒糧食都要經過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凝聚著農民的血汗,它不僅是農民的勞動果實,而且是國家的資源。
實際上,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并不是地球上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
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是很可恥的行為。
另外,節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古人說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自古至今,中華民族都提倡節儉的生活,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這種節儉美德不能丟棄。
浪費是一種貧賤的行為。一個人的高貴不在于他的富有,而在于他高尚的行為。許多外國人生活很富有,但生活上很節儉,從不浪費。
浪費是削減福報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并不珍惜一個饅頭、一碗米飯、一張紙或一杯水,認為扔掉這么一點東西是區區小事。
可是,我們今天浪費一點,明天浪費一點,一生積累下來就是不小的數目。浪費嚴重的人,下一世一定吃不飽飯受到忍饑挨餓的回報。
有人為顯示自己的富有,任意揮霍財富,下一世就一定是個貧賤之人。看到人們浪費的現象,真的為他們不懂這因果而著急。
人在世界上,如果每天浪費所擁有的東西,哪怕是一粒米,都要減掉一些自己的福壽。
人的一生能“吃”多少、能“用”多少都是有定數的,不是我們有錢就可隨便浪費消耗的。人起心動念都有因果,何況是浪費呢?
古大德說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我們要謹慎從之,不可做掩耳盜鈴的傻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