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看了《權利的游戲》第八季05,龍母曾經也是一個極善良的人,卻被逼到了另一個極端:君臨屠城。從極善到極惡,就在一念之差。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何為善良?意思是心地純潔,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和善,心地好。善良的人總是活在別人的苦難之中,有極強的同理心和惻隱之心。
善良是指人性之善良,而中國性善說與性惡說已經爭執了幾千年。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亦或無善無惡,各有說法也各有驗證。在眾多的變量當中,人性是最難琢磨,最不可控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有一段時間,有個話題“該不該給職業乞丐施舍”,有人說應該給,不管他是什么原因,只要施舍了善心就好。也有人說不能給,給了只會增長他的氣焰,讓更多的人上當。
這些職業乞丐,連親帶村,整村整村的出來乞討謀生,他們在老家建起別墅開起小車,卻依然干著乞討的行當。他們利用人們的善良,坐享其成,不勞而獲,還引以為傲。
于是,通過線下,眾籌平臺、網絡直播、社交軟件賣慘以博取同情,欺騙善心,達到謀利的事件層出不窮。騙取的恰恰是那些心地善良的人,騙取他們的善心和信任,還有金錢。
不分是非的善良助長了他們的惡!于是善良也就成了惡。
還有很多人把毒蛇隨意放生,把外來物種隨意放生;謂之行善積德。
不計后果的善也就成了惡。
善良的人,經常明明沒有做錯事情,卻像犯了錯的小孩一樣,總覺得對不起他人,連拒絕都會覺得有負罪感和散之不去的內疚感。他們經常為難自己,無原則的給予和付出,最后在別人眼里變成了理所當然,得寸進尺。一旦停止給予或付出,反而害怕對方不開心,最后心力憔悴,疲憊不堪,反目成仇者不在少數。
俗語說,斗米恩,升米仇。善良的人習慣為他人著想,對任何人都釋放著善意。但是往往低估了人性,你所努力去維持的善良成為了別人利用的弱點。
過分的善良也便成了惡。
與人為善是我們處世的基本要求,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只是很多人一直都很善良,直到某一天也變成了“我本善良”。
我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防人之心就是要放下你的無處不在的善良,讓你的善良變得有選擇,善良要用在善良的人身上,讓作惡者自生自滅吧。你不是農夫,而他還是那條蛇。
善良不是你的義務,不需要愧疚!
善良不是你的底線,不作惡才是!
(本人比較認同王陽明心學。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致良知,就是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