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國名人,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義之后,他老人家更加的了不得。三國時期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且不論魏國和吳國,就拿蜀國來說,龐統就絕對比諸葛孔明有才,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
過多的廢話沒用,大家都不是歷史學家,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下龐統的經歷吧。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的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后被追賜統關內侯,謚曰靖侯。龐統死后,葬于落鳳坡。
龐統早年便以“鳳雛”(這是其他人給他的綽號)之名與諸葛亮(臥龍)齊名于荊州。當時水鏡先生對劉備面前這樣評價龐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龐統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赤壁大戰后,龐統來投靠孫權。但是,由于龐統太小看周瑜,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魯肅就推薦他去劉備那,龐統聽取了建議,就來投靠劉備。但未得重用,不得以領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后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于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周瑜幫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于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事后,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里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里,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劉備占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于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后,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于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閑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于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并非萬全之計。”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并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后,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占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龐統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公元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
史書這樣記載,那本人也就只能這樣說,還是那句話,我等非歷史學家,只是一群愛好歷史的普通人,大家一起看看古人的事跡,一起在下面的評論里評價一下歷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