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離婚了,該怎樣對待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離異家庭如何保護好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
電影《13棵泡桐》講述了一群高中生的故事,劇中主角是女生何風。何風在父母離異后跟著父親生活,缺乏情感交流,于是結交了同班男友陶陶。轉學生包京生后來取代陶陶,與何風戀愛,陶陶轉而投靠了女老師和殘疾女生伊娃。包京生因為紀律問題被學校開除,他持刀綁架同學,后被警察帶走。
高中畢業后,陶陶和伊娃去上了大學,包京生就此消失,富二代阿利子承父業,貧困家庭的同學金貴成了阿利的跟班。何風退學,坐上列車,去看望念警校的同學朱珠。
據民政部2010年統計數據,中國每年大約有182萬對夫妻離婚,平均每天大約5000對。
除了少數無子女的家庭,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將在父母離婚后跟隨單親生活,還有的直接被送回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成了有父母的“孤兒”,父母僅僅提供生活費,和孩子之間缺乏情感聯系和心靈依偎,甚至有些父母連生活費也不再提供,孩子成了父母離婚的最大受害者。
我們能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樂,那是我們生育撫養的寶貝,是和我們血脈相連的親人,我們希望給孩子完整的家庭和美好的環境。但有些家庭終于還是走向解散,當父母的手不再相牽,當其中一人拎著行李逐漸遠去,痛苦的不僅是當事人,更無辜且無能為力的是孩子。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缺憾,是任何物質享受不能彌補的,也是任何親密關系不能替代的。
很多孩子正是沒能順利度過父母關系的轉折期,而父母也沒有求得孩子的理解,甚至匆忙開始了新的感情生活,讓孩子陷入了更深的失落、惶恐、孤獨、憤怒,失去了幸福感和安全感,有的孩子從此性情大變,早戀、沉迷網絡游戲、逃學、打架,做事情不計后果。
很多孩子在家庭破裂后不再和父母交流,轉而在同齡人中尋找傾訴對象,有時候會下意識的尋找與自己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孩子交往,這樣就能“平等”的“有尊嚴”的站在同一片天空下。相似背景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處境和內心。當不良情緒干擾了正常學習生活,成績下降,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在同學中覺得沒面子,回家又被家長責怪,離異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和社會上的閑雜人等開始密切交往,畢竟他們年齡還小,迫切需要歸屬感。
離異家庭的很多男孩混跡在校門內外,抽煙喝酒打架泡網吧,用外在的強勢鞏固內心缺乏的安全感。離異家庭的很多女孩容易早戀,把在家庭中失去的愛和溫暖寄托給不成熟的情感關系,有時候可能面臨更大的傷害而不自知。
破碎家庭的孩子會在內心期望父母重新在一起,但父母的決定是他們無能為力的。父母生下孩子的時候不必先取得孩子同意,解散婚姻并離開孩子的時候也一樣自作主張,至于孩子內心的傷害和即將面對的困惑,大人們并沒有思考和回答,好象只要讓孩子吃飯穿衣念書長大就是負責任的了,而孩子們不管是否理解父母的決定,惟有面對,惟有接受。
孩子往往不愿意在父母面前過多暴露自己內心的傷痛,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既然無法幫大人解決問題,至少可以盡量不再增加問題,所以內心的失落、苦悶、對父母離異的無能為力,寧愿自己消化,或傾訴給最最親密的同齡朋友,也有些只愿意傾訴給最親密的異性朋友。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開始有熱鬧的同齡朋友,一方面正在陷入青春期的苦悶孤獨。他們開始思考生活,審視身邊的一切,重新判斷過去的價值觀。孩子是家庭的花朵,但花朵的根扎在家庭的土壤中。
有的離異家庭的父母忽略孩子的心靈渴求,一味提供高額的零用錢,高檔手機電腦,名牌服裝和昂貴禮物,但這些并不能解決孩子對溫情的渴望,孩子需要和父母溝通,有問題需要父母的回應,有苦惱需要父母的排解,有喜悅需要與父母分享。有的離異家庭非常貧困,孩子在學校里很自卑,在同學面前覺得很沒自信,父母卻沒有及時的鼓勵孩子安慰孩子。
有的父母一味瞞著孩子,什么也不和孩子說,經濟上的困境不說,父母感情的狀況不說,對未來的打算不說,但不是什么都不說就能解決問題,問題依然在那里,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有權知道正在發生什么,有權得到父母的解釋,有權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像寵物一樣被好吃好喝供養著就能全無思想的活下去。
學校里的老師更不能像父母那樣提供指向單一的關懷,沒有精力照顧每個孩子的細微變化,同齡朋友也提供不了建設性意見,孩子的孤獨困惑可想而知。
為什么離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進入講義氣的小團體?
因為他們迫切需要找到接納自己的圈子,需要親密而穩定的關系,需要有人分擔苦悶和困惑,需要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得到支持。父母的婚姻解體了,孩子的天空傾斜了,而孩子所在的小團體無法替代失去的家庭之愛,解鈴還須系鈴人,是父母導致的問題需要父母出面解決。
同時,青春期的孩子還不能正確區分友情和義氣,經常混為一談,友情是良性的分享與互動,義氣卻往往變成不辨是非的共進退。
友情和義氣在這個階段被混談,似乎那是非常重要的事。很多秘密都是和圈中人分享的,遇到困難也向他們求助,有時候附和別人的意見或行為僅僅是因為面子,因為隨大溜,至于后果,則在從眾的掩護下被忽略了。事實是,高中畢業十年之后再回頭看學生時代的義氣或友情,感受全然不同,因為各自的生活需要各自去承擔,各自的問題也終于要各自去面對。
看到別人都有小圈子,自己想要不被排斥也要建立這樣的親密穩定的社交圈,否則可能被認為孤僻,受欺負,或在受欺負的時候得不到援助。
心理學研究認為男生傾向肢體欺負,女生傾向語言欺負,這是受自然身體條件的影響所致,不過現在初高中的一些女生也會采取暴力欺負的方式,自己動手,或者請男生幫忙:如果說過去有不懂事的男生欺負女生,現在懂事的女生們也會欺負男生了,同時也欺負看不順眼的女生。
這類事件背后都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但毫無疑問與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有關。當婚姻解體的時候,父母雙方要盡量和平分手,理性處理,并向孩子說明父母依然愛孩子。不僅僅是經濟上都有責任養育孩子,更在生活上有義務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以開放健康的心態看婚姻變化,幫孩子度過適應期。
離異家庭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關心,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交流,請孩子理解長輩的決定,并承諾像以往一樣保持和孩子的關系。不但說到,更要做到,有可能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利用休息日共同活動,吃飯、購物、看電影、逛書店,父母的心態開放些,釋然些,放松些,孩子也就逐漸能接受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