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一下:
公司的董事長正生悶氣的時候,部門主管來報告工作。董事長就把他當作了發泄對象,狠批一頓。主管敢怒不敢言,回到辦公室就對著秘書發火。秘書很郁悶,回家后找茬和妻子吼了起來。妻子也很生氣,對正在吵鬧的兒子責罵起來。小兒子心里窩火,正好看見家里的貓再睡覺,沖上去就踢了一腳。
這就是所謂的“踢貓效應”。從中可以看出,如果負面情緒沒有得到釋放,就會帶來的危害,損人不利已。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我們所面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在一項關于“遇到壞情緒如何面對”的調查中,超過80%的職場人士,都承認自己很難抵擋壞情緒的“騷擾”。從《戰勝悲傷》、《直視內心的恐懼》、《焦慮人士自救指南》這些講述與壞情緒對抗的書高踞各類書籍電商排行榜就可以看出,大家都很想擺脫壞情緒,把他們當作自己勢不兩立的敵人。
更有研究發現,如果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法不當,也會對孩子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平衡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產生焦慮、抑郁或狂躁的消極情緒。
溫尼克特說,父母和孩子是一個系統。
所以當我們做好自己,梳理好自己的一切關系時,那么他們對外的人際關系、對內的親子的關系也不會出現問題。
那么,怎樣才能整理好自己的關系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看自己與親密對象的依戀模式。
心理學家根據巴塞洛繆和霍洛維茨等人,根據人類與他人的關系模式,將我們分成基本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型、焦慮型、恐懼型、回避型。
一、安全型
安全型的人,深信自己值得被愛,也會對他人對自己的感情給予正面的回應。
安全型的人,就算產生了負面情緒,也不會否定自己,而是會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并且會向外尋求他人資源協助自己。他們就算在一段親密關系里,也會保持獨立、自主的健全人格。可以用梁實秋先生的名句描述他們:“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二、焦慮型
焦慮型的人,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但會對他人的對自己的感情給與積極回應。
焦慮型的人,對他人的評價很看重,并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進行自我判斷。他們既渴求親密,又很害怕被拋棄,所以會對親密關系患得換失。
三、恐懼型
恐懼型的人,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同時不相信別人,擔心拒絕。
恐懼型的人,害怕與他人發生情感聯結,十分內斂,傾向于保護自己。
四、回避型
回避型的人,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但對他人十分冷淡。
回避型的人,擅長保護自己、遺世獨立,對親密關系很冷淡。
這四種內在模式,和我們從小與父母,或者是情感深厚的的撫養者的教養方式有著緊密的關系。
心理學者武志紅就認為,人類幼年時,父母和我們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最終會就子女6歲之前,演變成子女內心“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的關系模式。我們長大成人之后所遭遇到的負面情緒問題,大部分都是小時候和父母的有問題關系投射出來的結果。
結合上面的四種依戀模式,所以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親密關系,像破譯密碼一樣解讀它們。
“我丈夫是個酒鬼而且家暴,就和我父親一樣。”
“我的母親對我特別苛刻,所以我對自己的女兒也很要求嚴格。”
“我的男友特別浪漫,但是和我父親一樣不負責任。”
你是否曾經注意到,我們親密關系中的對象,總是會出現和自己父母性格相似的人?你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嗎?
美國心理學家,奧古斯都·納皮爾和卡爾·惠特克合著的經典著作《熱鍋上的家庭:家庭問題背后的心理真相》,就講述了一個家庭中發生的類似故事。
這是一個五口之家,分別是律師丈夫、全職太太、16歲的大女兒、11歲的大兒子和6歲的小女兒。
故事的開端,就是16歲的大女兒厭學叛逆,經常逃學離家,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父母為了解決問題,就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但是治療師經過觀察后發現,大女兒產生問題的根源,是夫妻倆不幸福婚姻外在表現。
父母因為想要逃避自己婚姻的不和諧,所以將大女兒拖入家庭的混戰。因為只有在槍口一致對待大女兒時,他倆才有話可說。
所以說,大女兒是他倆的替罪羊,是他們不幸婚姻的發泄出口。而隨著大女兒問題的解決,大兒子又成了下一只替罪羊。
經過心理治療師層層的深入發掘,才發現原來父母分別在自己小時候,都遭遇到了或極端權威、或極端挑剔的教養方式。
所以長大成人后的夫妻倆,雖然彼此深愛對方,但是一直無法建立良性的親密關系。他們寧愿潛意識中促成子女對抗,也不愿意坦誠相待。
當妻子粉刷房子后,滿心歡喜期待丈夫的積極回應。但是丈夫似乎視而不見,讓妻子心寒不已。
在治療師面前,妻子就控訴丈夫對自己毫不關心,一直被忽略、被輕視,是典型的焦慮型人格。而丈夫說妻子太過于依賴自己,總是像個“小女孩”一般,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戀人格。
原來妻子的母親,是一個愛挑剔的媽媽,從來沒有看見孩子的成就。而丈夫的爸爸,是一個一直試圖操控孩子的爸爸,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
所以妻子和丈夫,一個渴求被看見、一個缺少人性化的感情,他倆的相處模式和依戀關系,也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極為相似。
這,就是發現我們依戀關系的重要性。
找到自己的依戀模式,審視自己的人生劇本,發現自己的心靈空洞,才能找到負面情緒產生的根據。
比如,當你悲傷時,可能時因為你的情感需要沒有被滿足,你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當你憤怒時,可能是因為你的界限被侵犯,你感到無力控制。當你想用內疚感控制別人時,就極有可能時因為你在童年時,與父母的不和諧關系的投射。
渴求關愛是人類的本能。我們在胎兒時,就會習得、內化父母的情感模式和行為模式。而隨著年齡增長,成大成人后的我們,就會把內在的關系模式,投射到和自己關進最緊密的親人身上。
一、發現自己
所以我們和他人的關系,其實是一面鏡子,映射出內心的缺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和對方的關系,不要把過去的錯誤模式復制到現在的關系中。如果你不注意這些“壞情緒”發出的求救信號,而是一味的打壓他們,那么最后你的心理和生理,都會遭受到更大的打擊。
二、接納自己
只有接受壞情緒,我們才能做出改變。在負面情緒來襲時,探究它們背后產生的原因,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只有這樣,那些悲傷、憤怒、內疚、恐懼的情緒,才能把我們從渾噩的沼澤中拽出來,繼續下一段旅程
三、尋求支持
《熱鍋上的家庭》中,妻子通過和治療師的對話,繼而痛哭,發泄了自己的無助痛苦。
幸運的是,她也同時獲得了重新站立的力量。她開始不再執著于丈夫的關注,不再執著于從對方那兒獲得情感認同。她開始尋求改變,參加社交、讀書、進修、打算找工作,開啟全新的生活。
反觀我們自己,如果在親密關系中的對方,是人格健全的。我們也借由對方尋求情感支持。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曾經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但幸運的是,我們中的大多數,絕對有能力成為“自己的父母”,幫自己彌補童年所缺失的一切。
家也許會傷害人,但你總得向前走,而不是一直糾結過去。生而為人,我們可以選擇找一個親密對象、塑造一段全新的依戀關系。也不要忘記多關照自己,才能給未來的孩子,更多力量。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