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奏加快
我國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拉得好不好
拉不拉得出
也成了不少人每天關心的大問題
據統計,我國慢性便秘的患病率為3.0%-17.6%,成年人慢性便秘發病率為4%~6%,年齡越大其患病率越高,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達22%,女性發病多于男性。
便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耗費大量的醫療資源,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從2014年起,每年的3月28日被中國醫師協會設立為“中國便秘日”,向社會科普腸道相關知識。
今天,我院肛腸四科主任胡響當和大家聊聊便秘這件事。
便秘是一種或是一組癥狀,表現為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硬。
排便困難則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排便不盡感、肛門直腸堵塞感、排便費時和需輔助排便等。
排便次數減少指每周排便<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為6個月。
◆ 長期的排便費力會引起直腸肛門疾患,例如痔瘡、肛裂、腸癌、脫肛等。
◆ 排便費力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如腦卒中、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尤其是老年人。
◆ 對于肝衰竭的病人,便秘還會使有害物質不能及時排出,毒素被血液吸收,易發生肝性腦病。
◆ 長期便秘體內毒素得不到及時的拍出,機體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激素代謝失調,從而導致面部色素不正常沉著,出現黃褐斑、痘痘,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造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負擔。
1. 喝足夠的水,多吃纖維果蔬
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當你感到口渴時體內已處于缺水狀態,而嚴重的缺水會加重便秘。早起空腹喝水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改善便秘,指南推薦水的攝入量為1.5-2.0L/天。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纖維素能提高糞便的含水量,通過增加糞便的容積來改善便秘癥狀。
2.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在晨起和餐后兩小時如廁,此時結腸推進動作較為活躍,易于排便。可以到點堅持嘗試排便,形成排便生物鐘反饋。排便時應集中注意力,摒棄排便時讀書看報玩手機的習慣。此外,蹲位排便可縮短排便時間,改善排便費力,故推薦便秘患者采取蹲位排便姿勢。
3. 堅持適當鍛煉
定期運動可使腸道肌肉有力,腸蠕動能力增強。久坐辦公族也要有意識地多站起來走動,做提肛運動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老年人的鍛煉方式以輕量、適度為宜, 可選擇散步、太極、做操等。
4. 不依賴瀉藥
長期服用刺激性瀉藥不僅會產生依賴性,還會刺激大腸出現色素沉形成大腸黑變病,成為大腸癌的一個危險因素。如長期便秘已影響生活,應當及時到醫院就診。
5. 中醫中藥治療
在中醫看來,習慣性便秘患者常由陰血虧虛,腸道失于濡潤等原因導致。治療這種類型的便秘,不能單純使用瀉下藥物。
瀉下藥物雖然可以短暫取效,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疾病,還容易傷津耗液,長期使用可能引起其他腸道疾病。
多項研究表明,中藥能有效緩解慢性便秘的癥狀,由麥冬、玄參和生地3味中藥組成的“增液湯”便能起到養陰生津、滋陰潤肺、潤腸通便的作用。
此外,針灸可有效治療慢性便秘,增加排便次數,改善伴隨癥狀,緩解焦慮和抑郁狀態,提高生命質量;
按摩推拿大腸穴、脾胃穴等可促進胃腸蠕動,刺激迷走神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等,有助于改善便秘癥狀。
我院肛腸科大合照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肛腸四科致力于開展成人及兒童肛腸疾病的規范化診療。常規開展微創技術治療痔瘡、肛裂、肛瘺、肛周膿腫、直腸脫垂、骶尾部藏毛竇等多種肛腸疾病。科室始終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竭誠為患者提供精準、微創、無痛、快速康復的中西醫結合肛腸診療服務,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治療肛腸疾病的優勢。開展了中藥、艾灸、中藥敷貼、耳針、耳穴、中藥熏洗等中醫特色治療,使患者加快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指導專家
胡響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肛腸四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主攻方向:
成人肛腸疾病(如痔瘡、復雜性肛瘺、肛周膿腫、肛裂、直腸脫垂、腸道息肉和息肉病、肛乳頭瘤、直腸前突、壞死性筋膜炎、化膿性汗腺炎、便秘、腸炎、骶尾部疾病、肛周皮膚病性病)及小兒肛腸病(肛瘺、肛周膿腫、腸道息肉、先天性巨結腸癥、肛門閉鎖)的手術+中藥治療。
坐診時間:
周三、周五全天
END
作者 | 肛腸四科:李磊磊
版式設計 | 陳安妮
審核 | 陶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