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人歷來重視“夏季的養生”。夏季(立夏到立秋前的這三個月),烈日炎炎,陽氣充盛,陰氣內斂,而人則處在天地之氣交匯之中。從中醫五行學說和臟象學說的角度來看,“夏天屬火,與心相應,而心主血脈,又主神志”;同時,“長夏又屬濕,濕易傷脾”。因此,夏季養生的重點在于“調養心脾”。
1.多飲水
夏天屬火,對應五臟為“心”。這個季節,人體心臟負荷最大。
天氣炎熱,血流加快,心臟工作量增大,加之人體大量排汗,體內水分流失,飲水量不足,使血液黏度上升,循環不暢,容易誘發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夏季補充水分尤為重要!
早晨起床后,最好先喝一杯水,來補充夜晚消耗的水分。全天飲水量應根據運動量、年齡、體質保持在1300至2000毫升之間。要少量多飲,別等口渴才喝水。
2.調情志
夏天的天氣很容易讓人心火亢奮,因此,夏季養心應當“寧心靜氣”。
可以通過聽“徵調”和“宮調”的音樂,如《無上清涼》《秋風醉》《牧羊曲》等,或打五禽戲、飲茶聊天、下棋等活動來舒暢心情,陶冶情操。
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學會睡“子午覺”,就是子時 (23:00)之前必須入眠,午時(11:00-13:00)再補午覺。
3.適飲食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而濕邪最易損傷脾氣。此季顧護脾胃也是關鍵。
《脾胃論》里說:“百病皆因脾胃衰而生也。”說明脾胃的重要性,而夏天又是陽氣最旺、濕氣較重的時候,容易導致脾胃氣機不暢。
夏季天氣炎熱,體表組織的血流量相對較多,分配到胃里的血流量相對就少,胃黏膜抵抗力較差。此時,再進食生冷寒涼之品,易損傷脾胃陽氣;進食肥膩厚味之品,易助火生濕。
日常生活中,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避免進食寒涼、油膩、香燥之品。同時注意飲食衛生,不食腐爛變質食物。可以吃一些清涼解暑的食物,如蓮子粥、百合粥、綠豆湯、赤豆湯、荸薺、銀耳粥等。
供稿丨云南省中醫醫院
責任編輯丨吳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