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是土地神和城隍神返回凡間的日子,人們要早早準備好香燭供品、水果酒菜盛情將他們迎回來。
一、祭拜“土地公公”
土地神在民間被稱為“土地公公”,是民間信仰中最為普遍的神靈。
土地神是財神與福神,因為“有土才有財”,因此土地神被奉為地方的守護神。
據說,他不僅掌管著土地,還能使五谷豐收。對于以農耕為主要生計模式的中國老百姓,土地及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決定著民眾的生存和延續,因此人們對土地神都格外敬重。
這天,很多人要把土地神迎進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廳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神,或是在門前設香案、燭臺、供品祭拜。
土地公公
相傳土地公本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清廉正直,體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許許多多善事。
一零二歲辭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資建廟并塑金身膜拜,因此人們常祭祀之。
土地公公與土地婆婆
我們有時候看到的土地神是以一對老年夫妻的形象出現的,男的稱為'土地公公',女的稱為'土地婆婆'。
據考究,南宋之前土地廟里只供奉著土地公公,而南宋之后,土地廟中則配有土地婆。
這個習俗沿用至今,現許多農村土地廟里都供奉著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發的老人。但有些地方的廟宇卻只有土地公而已?這跟漢族民間傳說的一個故事有關。
傳說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么愿望與抱負。土地公回答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堅決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
土地公說:“那么,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
土地婆反駁道:“如果大家都變成有錢人,以后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
一句話說得土地公啞口無言,并打消了這個原可讓世人“皆大歡喜”的念頭。也正是因為土地婆的反對,人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差別。
所以有的地方的人們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因而不肯供奉她,但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
但也有人認為土地婆的觀點符合人類發展,所以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公做事公平,婆苦口婆心”。
二、祭拜“城隍神”
城隍神也是地方的保護神,他掌管著城池的安寧,包括當地的水旱疾疫及陰司冥籍。
安居才能樂業,只有城池牢不可破才能抵御住外敵的入侵,生活在城池中的百姓也才能平安快樂,而這一切都要靠城隍神來維護。
最出人們并沒有分開對土地神與城隍神的信仰,只祭祀一位掌管土地的神靈。直到唐代城鎮的興起才出現了城隍和土地兩位神靈,而城市功能和地位的不斷上升也使得城隍地位逐漸上升,土地神反而成了他的下屬。春節期間,人們通常是到當地的城隍廟進行祭拜。
城隍廟
“城隍”一詞,最早并不是指神仙,而是護城河的意思。
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名篇《兩都賦序》中,便有“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而起苑囿”的句子。浚城隍,意為開鑿或疏通護城河。
后來隨著歷史變遷,“城隍”逐漸成為護城河的庇護神,后來又成了古代城池的庇護神,民間又稱他為城隍爺或城隍老爺。
從宋代以后,城隍逐漸從“無形”的神,開始人格化。各地百姓用出生于當地或與當地有著密切聯系的名臣政要、戰斗英雄,作為他們的城隍神。
上海城隍廟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當時的上海知縣張守約將原先供奉著西漢名將霍光的霍光神行祠,改建為城隍廟。
除了上海的城隍之外,江浙地區比較著名的城隍還有蘇州的春申君黃歇,杭州的文天祥等。
編輯:陳澤冰 佘理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