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至,好多人都在自己的朋友圈曬出了18歲照片,大家回憶往昔,回望青春。說起18歲,總離不開“美好”“成長”這樣溫馨的詞匯。那么,孩子在18歲時,剛剛成為一個成年人的他們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讓我們聽聽這些教育專家及中小學校長、教師是怎么說的。
01
獨立自主
離開父母能夠獨立生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認為:十八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從此,一個人從未成年走向成年。“一個人之所以稱之為成人,就是因為他完全獨立自主。這也意味著,十八歲的孩子,要學著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人生價值,人生目標,人生方向。”
除了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外,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一中校長王利如就提到,“十八歲,很多孩子要上大學過集體生活或出國留學,那能夠安排好自己的飲食、起居、出行,照顧自己的同時也能關照他人是必備的能力。”
采訪中,一位家長提到,孩子18歲離家上大學,最擔心的就是他不會照顧自己,因為在上大學之前,孩子甚至連一雙襪子都沒洗過。而這也是很多家長同樣的擔憂。
朱莉是斯坦福大學前教務長,也是一位暢銷書作者。她以孩子的獨立出行為例,談及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從小到大家長一直是孩子的司機,孩子不需要辨別東南西北就會平安地到達目的地。當他們年滿18歲,離開家上大學,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園,或是在暑期實習時短期居住在一個城市里,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他們必須懂得:如何快速找到出行路線、怎樣冷靜沉著地面對混亂的交通路況、怎樣制定長途出行的計劃等等。能讓自己在陌生的環境中迅速熟悉適應周邊的道路交通環境,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生活生存本領。”
● 家庭教育啟示
很多孩子在十八歲以前從未干過家務,也沒有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過錢,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父母又總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要求,所以他們就很難理解金錢背后凝結的辛苦勞作,甚至在成年了依舊理直氣壯向父母伸手。孩子十八歲之前,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創造機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點錢,并讓他們自己管理賺來的錢,這會培養他們一種正面的金錢觀,真正理解金錢的價值,懂得量入為出。
02
選擇規劃
懂得選擇未來的路
18歲是成年的開始,也是孩子們離開家庭走進大學,甚至步入社會的開始。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峪中學校長曹彥彥看來,“18歲的孩子最應該擁有的是選擇道路的能力。”
曹彥彥告訴記者:從表象上看,18歲的孩子大多面臨的是選擇哪個大學選擇哪個專業,其實更深入地看,他們在生活中天天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比如,是和同學在宿舍玩游戲,還是去教室里上自習?再比如,將來是成為一個專業人才,還是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這些都是孩子要面臨的大大小小的選擇。
“孩子選擇什么樣的人生方向和未來道路,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看似空洞卻影響力巨大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在孩子成年之前,一定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曹彥彥說。
三里屯一中校長王利如同樣也提到了孩子對于未來的選擇和規劃問題。他認為,18歲以后,孩子將逐步進入社會,這需要他對自己的人生和職業都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定位規劃。“18歲,一定要對未來有短期的和長期的目標,有了目標之后,也不能只是空想,同時要做好時間的管理。”
● 家庭教育啟示
在孩子18歲之前,做父母的不妨試試讓孩子為自己做一些決定。而一些關乎孩子前途的重大決定,如升學和選擇專業,家長也不要武斷地一言堂。在做決定時最好讓孩子參與其中,讓他們自己分析利弊和風險所在,對每個可能的失敗做好心理準備。
03
交往合作
學會與陌生人交談
在今天的社會,家長出于安全考慮都在不停地告誡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可是18歲以后,無論孩子進入大學還是走向社會,他們都不得不離開家庭和學校,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與陌生的人。
采訪中,有不少家長提及,自己的孩子不會跟人交往,甚至不知該如何跟陌生人說話。局促緊張、詞不達意、吞吞吐吐、目光游離、手足無措,這些都是常見的“陌生人交際恐懼癥”的表現。而一個18歲的人如果有這些表現,主要原因就是他沒有從孩子過渡為一個成年人,不具備應有的成熟。
另外,有兒童情商專家提到,目前孩子在中小學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很多家長出面去理論;孩子感情受挫情緒低落時,家長無微不至地安撫呵護。這些對孩子情感上的溺愛做法讓孩子的情商無法提高,無法在脫離父母的情況下獨自處理各種復雜的成年人間的人際關系。
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合作與交往能力成為18歲急需補上的一課。王利如校長表示:人是社會性動物,要與人交往,正確的表達、交流、分享的能力,以及在出現意見分歧時通過有效溝通、合理妥協達成理解,最終達成共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 家庭教育啟示
在孩子高中階段,家長就需要培養孩子以成年人的方式與人交流:主動與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紹、有禮貌的肢體語言,包括微笑著直視對方的眼睛、尺度適宜地握手、敢于提問題等等。一個18歲的人學會成熟大方的交流方式,會讓對方在初次見面時就很快產生尊重和好感,而不會因為年輕受到輕視。另外,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些“難纏”的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時,父母不妨克制一下幫助安撫的沖動,冷靜觀察,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夠獨自承擔、獨自解決。
04
自主學習
學習的奧妙在于自主
在學習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常提醒孩子們該做什么事情:每天的作業、活動和比賽的日期時間等等。時間表都是家長來掌握,孩子們習慣了被動聽從父母提醒。當他們離開父母、必須獨自面對這些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時間、調整優先次序和輕重緩急,于是有人平日里沉湎于游戲網絡,到了該交作業時最后一晚熬夜也趕不出來。究其原因,是家長忽略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學習一定是孩子們自己的事情,只有他自己主動學習了,真正的學習才會發生。因為,學習的一切奧妙,都在于孩子們的自主。
18歲的孩子正處于從校園走向社會的轉折期,而相關研究表明,在離開校園后的兩到三年,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就會淘汰一半以上,甚至更高。要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通過學習獲得新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未來人才應擁有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能力。王利如分析道:“現在知識更新很快,強烈的求知欲望,對未來未知領域能夠借助新媒體新資源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急需培養的。”
● 家庭教育啟示
究竟如何讓孩子順利走上自主學習的道路,放手是老師與家長們要做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幫助孩子確定目標,分解任務,建立信心,激發興趣;第三步,就是要建立并完善一種自主學習的機制。
05
擔當責任
勇于擔當才能體現青春的價值
校長寄語可以算得上是一校之長們對于即將離開校園的學子們最后的囑托,而在眾多校長演講中,記者盤點發現,“擔當”一詞出現的頻率最高,幾乎每位校長都強調畢業生走上社會后,要有勇敢的擔當精神。
在校長們看來,“擔當”精神是當代學生走向社會的一種必備素質,青年一代只有能夠跳出小我,開闊視野,涵養胸懷,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與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時代的洪流中勇立潮頭,才能彰顯個人的責任與擔當。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附屬中學校長姜源認為,18歲,正是成人的起點,也是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擔當責任的人的標志點。“高中階段,尤其是18歲,最重要的能力品質就是責任,有責任意識,有責任感,有責任心,有勇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和信心。”
● 家庭教育啟示
作為一個成年的孩子,要有最根本的責任擔當意識,對于國家、社會、家庭和自己的責任擔當,懂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和義務,為了國家強大要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為了社會要關愛他人、充滿公德心,為了家庭要扶老攜幼、盡孝盡責,為了自己的前途要拼搏上進、努力進取。
06
承擔風險
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大起大落
當下,因為家長對孩子滿足過多、照顧過多、包辦過多、禁止過多等原因,導致孩子受不了一點委屈。
孩子進入大學時,生活中有太多的變化。大學課程難,作業多得讓人喘不過來氣,教授嚴厲而不講情面,曾經高中里的好學生,在大學里學習生活不理想,有些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心理崩潰,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讓孩子可以勝任未來,培養其心理抗壓能力非常重要,要褪去完美主義的念頭,擁有一顆平常心,這樣孩子才能習慣人生路上的起起伏伏、溝溝坎坎。
在教育專家冉乃彥看來,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但挫折既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挫折使我們辦事情不那么順利,甚至遭遇極大的困難;但另一方面,挫折又能夠使人受到鍛煉,積累經驗。不要只看到挫折本身,而忽略了從改變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入手。”
● 家庭教育啟示
對于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培養他們抗挫折能力的方法,既需要孩子自身提高認識,也需要幫助他們掌握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需要引導和激勵他們長時期地進行鍛煉和磨煉。孩子們不必非要等到挫折來臨才進行鍛煉,可以主動創設條件,體驗挫折,鍛煉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此外,提高抗挫折能力,除了以上一些技巧和方法,更需要理想、道德信念等一些精神力量的支撐。
這些青春話語送給大家,愿每個人的18歲,都能收獲成長,快樂美好!
1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其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李大釗
2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
——陶潛
3
青春像只唱著歌的鳥兒,已從殘冬窗里闖出來,駛放寶藍的穹窿里去了。
——聞一多
4
青春是一個普通的名稱,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是充滿著艱苦的磨煉。
——高爾基
5
趁年輕少壯去探求知識吧,它將彌補由于年老而帶來的虧損。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養料,所以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年輕時才不致空虛。
——達·芬奇
6
青春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但這種快樂往往完全是因為它充滿著希望,而不是因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
——托·卡萊爾
作者 | 現代教育報記者 冉陽 滑經緯 鄭祖偉 祝愿
來源 | 現代教育報、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