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與佛教之鬼節由來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所以民間要設道場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另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講究孝道的中國人,向祖先報告秋成,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它整個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后覺得很心痛,于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后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后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 九江鬼節之祭祀時間
九江地區的七月半鬼節在時間上與全國相同,均為農歷七月初一到十五,但具體祭祀日期則與全國各地不盡相同。
同為九江地區,祭祀時間也各不相同,有七月十二祭祀、也有七月十四祭祀,特別是現代社會,年輕一代人則根據自己的時間合理安排,在初一到十五的這十五天里,天天都有人舉行祭祀儀式,但大多傳統的人還是放在七月十三晚上進行,新喪的人家一般在七月十二晚上進行祭祀。
之所以安排在七月十三祭祀,是因為祭祀主要內容就是焚燒紙錢,后人動不動就是“幾萬億元”地燒,還有“金條”、“金元寶”等,先人初一“放假”回家,待到十五再返回地府,在家時間太長,燒得太早,“巨款”攜帶在身上“不安全”,就算沒鬼打劫,一大堆東西天天背在身上也是累贅,如果十五再燒,那錢紙火化后一時不得冷卻,燙手??!總不能讓先人空手而歸吧?!所以最合理的時間安排就是十三晚上燒,十四冷卻一天,十五晚上打包帶走。
●九江鬼節之祭祀內容
?燒包袱應該算是國人的想象和發明了,寄托著后人對先人的哀思。七月半包袱有別于墳頭燒紙,包袱是以包裹的形式直接把冥錢寄給“收款人”手中,避免失散、搶劫、貪污和挪用。據說“七月半”那些孤魂野鬼,惡鬼厲鬼都放假了,那些沒有后人的,或死于非命的,或被例入長期“失蹤”的活死鬼,及后人不孝長期不燒錢用的,這類鬼魂由于沒有經濟來源,或風餐露宿,或乞討度日,加之陰司平時管理較為嚴格,難得一年一度的放假可以來到陽間;這些惡鬼厲鬼們要么趁燒包袱時大行搶劫,掠奪那些包袱書寫姓名不全,或一時疏忽沒有委托腳夫郵遞的包袱。為防止萬無一失,燒包袱時人們往往還得在地上畫一個園圈,將包袱放置圈內焚燒,焚燒完畢后用籮筐、魚罩、篩子罩著,可防止野鬼瘋搶,這有點類似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圈子保護唐僧等人一樣。
早前包袱里裝的是比較單調的黃草紙,這些草紙折疊很有講究的,比如把草紙裁成包袱大小,三張一疊,疊好后,在紙的1/3處折下,關于折疊,各地可能都不同,后來包袱里增加了白紙冥幣,我小的時候,就見過父親用樟木雕刻成印模,然后蘸上墨汁,往裁好的白紙上印,那是冥幣的面額大多是1、5、10、50、100元的,面值和尺寸與我們陽間的人民幣差不多,如今市場上陽間寄往陰司用的冥鈔可謂品種繁多,由過去的往生錢、打印紙錢發展到現在的各種版質的冥鈔票,甚至還有“金元寶”、“房子”、“轎車”、“女保姆”、“煙酒”之類的,只要是陽間有的或想得到的,冥間就可以有,那些紙幣上還加印了玉皇大帝、閻王的頭像,單張面值甚至超過萬億元,收訖一張者恐投胎三次也用不完??!
●包袱封皮書寫規則與禁忌
七月半既是對先人的至孝和思念之情,又是祈求家人的平安。在家鄉“三大鬼節”中,最重視的是七月半,燒包袱是有許多講究的,其中寫包袱是一項不可少的任務。寫包袱時必須依照一定的格式,比如包袱封皮上要寫“故先祖xxx或故先妣xxx冥中受用”包好后與稻草等易燃物混在一起于曠野火化,并焚香、放鞭炮、撒酒食,以示踐行,包袱封皮書寫格式與墓碑的書寫格式差不多。制作包袱和寫包袱是有忌諱的,和其他宗法一樣,忌諱女性參與,認為女性寫的陰間收不到,或收到也不能用,會被視為廢錢的。
燒包袱這種前傳后教的孝道,是生者對故人的追思,期盼后人能得到先人的庇蔭,平安幸福。但限制女性參與卻是一種封建社會的歧視,增添了一些迷信色彩,不知是陰間還是陽間的規定不準女性制作包袱,當下中國的政策只準生一胎,生有女孩的家庭包袱該由誰來制作呢?當然,有老公的可由老公制作嘛,單身或離婚的可以找男性代勞嘛,我想也只能如此了。我有時在想,陽間匯款、寄款、填寫銀行卡、支票等女性皆可,何以陰司拒收呢?看來陰曹地府女性地位亟需提高,不過現在隨著思想的開放,這些禁忌逐漸被淡化。
包袱除了規定由男性書寫外,還嚴格要求用毛筆書寫,這是因為包袱忌鐵器(鋼筆);鉛筆也是鐵,且較容易被篡改。外地工作或定居的人要想給遠在家鄉的故人“寄錢”,在燒包袱時還得另外增加一個專門燒給腳夫(郵差)的包袱,里面裝進若干冥錢燒掉,這樣就會有得了郵資的郵差(腳夫)按照包袱上的姓名將包袱投送到“收款人”手里,亡靈才可如期收到并享用。否則,恐怕查無此人而無從將“款子”從陰曹退還到陽間來。
下里面介紹包袱的具體寫法,父用“考”,母用“妣”,逝世三年以上用“故”,“顯”是先人的尊稱,男性用大人,女性用孺人,比父親大的兄弟用“伯考”,小的用“叔考”;比爺爺大的兄弟用“伯祖”,小的用“叔祖”,干爹稱“寄祖考”等等,列舉幾條如下:
如父親:顯考王公麻子大人冥中受用,落款“孝男某某”;
如母親:顯妣王母趙氏孺人冥中受用,落款“孝男某某”;
如爺爺:故祖考王公某某大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孫某某”;
如奶奶:故祖妣王母李氏孺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孫某某”;
如外公:故外祖考李公某某大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外孫某某”;
如外婆:故外祖妣李母張氏孺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外孫某某”;
●九江鬼節習俗之變遷
據傳,農歷七月十五,是鬼放假的日子,俗信七月初一祖先的亡靈就回陽間了,亡靈回陽間后,也像陽間人們一樣訪親串友,最先去女兒家或者親戚家,走完后,才回到自己的孝子孝孫家,待到十五返回陰間。這期間,每日早、晚餐必先供祀先人牌位(就是家人吃飯時,先盛一份放在靈位前),若有新亡靈牌位,此時可舉行“除靈”儀式,俗稱“上堂”,有的地方“上堂”即是逝者一周年祭,并不在七月半舉行儀式,新中國成立后,早、晚敬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被取締,“文革”時期,又遭到打壓,造成早、晚敬習俗退出歷史舞臺,“除靈”習俗仍然保留。
舊時“物資匱乏”只是焚燒單純的草紙,如今祭祀用品“豐富多彩”,有紙錢、日常用品、房屋、車輛、美女等等,這大概也是緊跟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吧!
除了上述那些物品,七月半有一項功能就是向“祖先報告秋成”,給祖先準備豐盛的餐飲,其中就有“圓子粑”,源自清明團子,是家宴酒席招待親友的一款必備美味佳肴,該食物方便便捷、便于保管。糯米圓子寓意著團團圓圓、美滿幸福。如今也隨之時代發展,變成里面包芝麻、砂糖、菜餡等,有的人干脆不做粑,改用包子、饅頭、燒麥等。
另外在舊時,鄉人生病或有疑難雜癥,均會利用七月半來“問鬼治病”,他們認為是“窮鬼”恐嚇活人所施的一種“敲詐勒索”的巫術,凡在“七月半鬼節”生病的人,尤其是孩子頭痛發燒的,就會聯想到某位死去的親人或同村的某個人,受了某鬼的驚駭。有的是用“抬箕”(操作方法為在桌子上平放一個簸箕,里面放些米鋪平,然后在筲箕邊側上綁一個筷子,兩人用手指托住筲箕,等鬼魂附上,然后問話,鬼魂則借助筷子在米上寫字來回答陽間人的問話)詢問恐嚇孩子的鬼魂姓名,然后給其燒錢,有的是自己立水碗測試,即拿三只筷子放在碗中央豎起,然后從筷子頂端澆上水,口中念著某個你認為有可能恐嚇你孩子的鬼魂姓名,當念到哪個死去的姓名時筷子在碗中央立住了腳,就毫無疑問地說明是這死鬼缺錢用,找上你家的孩子了,得趕緊給這個“死鬼”燒點紙,求他保佑孩子早點好。也有拿簸箕撞桌子腳的方法,還有一種做法,是請鄉村的算命先生或菩薩、馬腳的給算一下,看是哪家的鬼魂嚇了孩子,燒些錢紙就沒事了。別小看這個,往往還能“紙到病除”哩!事實上,我對此的觀點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但這種靈驗我在農村生活時曾親眼見識過并親身體驗過,其中奧妙至今也不得而知。
不過隨著科技發展、文化知識的普及,人們逐漸相信科學,唾棄這種愚昧的做法,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值得欣慰的。
而今,鬼節中最重要的儀式“燒包袱”,不論鄉村還是城鎮,只要有人的地方沒有不燒包袱的。鄉村地廣人稀燒包袱沒什么可顧忌的,可城里就不一樣,一些人在公園和馬路兩邊的草坪地上燒包袱,將花草燒成黑碳,煙灰煙霧到處彌漫,毀壞了城市風景,污染了城市空氣,實在有失中國人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