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雅斯貝爾斯(1883-1969)是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學的觀念》(1946)和《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1、教學方法
雅斯貝爾斯反對采用強迫的方法使學生學習。他強調說,"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所以,應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又指出: "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他批評當時一些學校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認為那樣削弱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復思考的習慣"。在雅斯貝爾斯看來, "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因此,他主張:(1)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2)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發展學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種能力。(3)模仿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他認為,在教學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間可以積極開展討論和交流。
2、論"全人教育"和 "全民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對學生(尤其是大學生)來說,僅僅獲得知識是不夠的,他們還應成為"全人"(the whole man),因此需要一種"全人教育"。他提出,要改善學生的人性,這種人性包括傾聽別人的觀點、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誠實、守紀律、言行一致等。總之,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養。這種教育應把人文教育與自然科學的教育相結合,它是一種廣義的文化教育,是整個人的教育,是一種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但如何具體進行這種教育,雅斯貝爾斯并未設計出方案。他的意思可能是主張通過日常的教學等活動有意識地去實現這種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歸屬于所有人的事業"。他說,"今日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某個階層,它必須是全民的教育,惟有這樣,才能發生效用。"就高等教育而言,雅斯貝爾斯特別強調要破除階級的障礙,真正按能力標準把最好的學生挑選出來送大學深造。據他統計,1700-1860年間,德國的名人有83.2%出身于上層階級,只有16·8%出身于下層階級。他接著指出,這主要是因為上層階級的子弟享有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機會罷了,而決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就比別人更有才能、天資更高。這充分反映了雅斯貝爾斯的教育民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