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五)

第五章  紀律:替代懲罰的有效手段

內科醫師有一句座右銘:“Primun non nocere。”意思是“首要原則是不傷害病人。”父母也需要類似的規定來幫助自己,在約束孩子守紀律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情感上的快樂造成傷害。

紀律的關鍵在于尋找懲罰的有效替代手段。

威夫人要去給那些犯過過失的男生上第一次課,她很擔心。當她輕快地走上講臺時,她絆了一下,摔倒了,課堂里爆發出哄堂大笑。威

當父母懲罰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怨恨父母,當他們內心充滿憤怒和怨恨時,是不可能聽得進父母的話,不可能集中注意力的。在訓誡孩子時,任何可能會導致憤怒的行為都應該避免,而那些會增強自信、增強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方法應該大力提倡。

當父母激怒孩子時會發生什么?孩子會開始憎恨自己,憎恨父母,他們希望公平,于是開始全神貫注于報復的幻想中。當七歲的羅杰被父親懲罰、出丑后,他撤退到一個幻想的世界中,在那個幻想的世界,他潛心研究父親的葬禮安排。

為什么父母會激怒孩子?不是因為他們不和藹,而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方法。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那句話是有破壞性的。他們很嚴厲,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在不罵孩子的前提下處理棘手的問題。

一位媽媽講述了下面的事:一天,她的兒子佛瑞德從學校回到家,一開門就大聲嚷嚷:“我恨我的老師,她當著我朋友的面沖我大聲叫,她說我說話擾亂了課堂秩序,然后她懲罰我,讓我整堂課站在大廳里。我再也不要回學校了!”

兒子的怒氣讓這位媽媽失去了平靜,于是她不假思索地把心里所想的話脫口而出:“你知道得很清楚,你應該遵守紀律,你不能想講話就講話,如果你不聽話,你就會受到懲罰,我希望你已經得到了教訓。”

當媽媽如此回應了兒子的煩躁情緒后,兒子也非常生媽媽的氣。

如果佛瑞德的媽媽沒有說上面那些話,而是說:“站在大廳里多尷尬啊!當著朋友的面沖你嚷嚷也很讓人丟臉!怪不得你要生氣。沒有人喜歡遭到那樣的對待。”這樣同情的回應說出了佛瑞德煩躁的情緒,會消除他的怒氣,讓他感到媽媽對他的理解和愛。

有些父母會擔心,如果他們承認孩子的煩躁,提供情感上的急救,會給孩子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他們不擔心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就像上面提到的佛瑞德媽媽一樣,她兒子的搗亂行為是發生在學校里,而老師已經處理過了。她苦惱的兒子從她那兒需要的不是額外的訓斥,而是同情的話語和理解的心情,他希望媽媽能幫助他消除心煩。移情作用——父母理解孩子情緒的能力——是培養孩子的重要的、有價值的因素。

前不久,在一個電子商店,店主對我說:“我聽過你討論紀律問題,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他伸出他的手掌,“這是我的心理學。”他驕傲地說。

我問他是不是在修理錄像機或者電視機時,也用同樣的“巴掌方法”,“哦,不。”他回答說,“那些你需要技巧和知識,這些都是精密的儀器。”

孩子也需要有技巧、有知識的父母,需要父母理解“巴掌方法”對他們是沒有用的,就像對電視機沒有用一樣,它不可能達到目的。沒有孩子在受到懲罰后會對自己說:“我要改,我要更有責任,更合作,因為我希望讓懲罰我的大人高興。”

紀律就像外科手術,需要精確,不能隨意下刀,不能草率地抨擊孩子。下面常見的謬誤出自一位母親之口,更加強調了我們面臨的挑戰:“我已經意識到我的一個自相矛盾之處:我經常使用的手段與我努力想從我孩子身上根除的毛病很相像。我提高聲音讓他們不要吵,我使用暴力阻止他們打架,我對不懂禮貌的孩子很粗魯,我會責罵說話不文明的孩子。”

不端行為和懲罰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能互相抵消,相反,它們會互相滋養、互相增強。懲罰無法制止不當行為,只會讓肇事者在躲避偵查上更有技巧。當孩子受到懲罰后,他們會想辦法更加小心,而不是更順從,或更有責任心。

第一節  父母的矛盾心態:需要更好的方法

在訓誡孩子時,我們的方法和上輩們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訓誡孩子時有權威,而我們的做法卻是猶豫不決的。即使是錯了,父輩們依然做得很安心,而我們即使是對的,做的時候看上去還是帶著疑惑。在涉及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猶豫來自哪里?兒童心理學家告誡我們,一個不快樂的童年會造成多么嚴重的后果,我們深深擔憂自己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被愛的需要

大多數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但是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迫切需要被孩子來愛,這一點很重要。有些父母需要孩子只是為了獲得婚姻的合理性,或者生活的意義,這些父母就處于不利地位。因為擔心失去孩子的愛,所以他們不敢否定孩子的任何事情,包括對家庭的掌控。覺察到父母對愛的渴望,孩子就會毫無憐憫地加以利用。

許多孩子就學會了用不再愛父母來威脅父母,他們會赤裸裸地勒索父母,說:“如果……我就不再愛你。”悲劇不在孩子的威脅本身,而是父母感到害怕的事實,有些父母會真的被孩子的話震動,他們哭著哀求孩子繼續愛他們,為了愛撫孩子,他們會對孩子過分縱容。這對父母和孩子都是有害的。

一天晚上,吃完晚飯后,十四歲的吉爾,請求去朋友家做一個學校布置的項目,父親重申了一遍家庭規矩:“不是周末,晚上不能出去。”吉爾爭辯說,這次去朋友家不是社交活動,而是有關家庭作業的。父親緩和了下來,同意了,吉爾走之前保證十點半之前一定回家。

她十點半時還沒回家,父親給她打電話。“我已經決定今晚留下來。”吉爾告訴他。他非常生氣,兩個人在電話里吵了一頓,父親命令吉爾回家。吉爾的父親沒有意識到,他讓吉爾出去就打破了他的規矩,這給了他女兒一個信息:如果規矩可以不遵守,那么保證也可以不遵守。第二天,吉爾甚至還跟父親自夸:“我總是能讓你做我希望的事情,任何事我都能說服你。”

這件事父親告訴了很多人,這讓他非常困惑。他不明白為什么他制定規矩那么容易,而執行起來卻那么難。他不得不承認吉爾說的,她能說服他答應任何事。只有當他意識到被吉爾拒絕多么心痛,他多么需要女兒的愛時,他才能對女兒說“不”,并且是認真的。

寬容和過分縱容

什么是寬容?什么是過分縱容?寬容就是接受孩子的孩子氣的一種態度,意思是接受這樣的一種觀點:“孩子總歸是孩子。”干凈的襯衫穿在正常的孩子身上,干凈不會保持很久,孩子正常的活動方式更多時候是跑而不是走,樹是用來爬的,鏡子是用來做鬼臉的。

寬容的關鍵在于接受孩子擁有憲法規定的各種權利,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愿望。愿望的自由是絕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所有的情緒和幻想,所有的想法和愿望,所有的夢想和渴望,不管內容如何,都應該接受,都應該受到尊重,并且可以允許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魚兒會游泳,鳥兒會飛翔,人類會感知。孩子無法控制該如何感知,但是他們對表達這些感覺的方式負有責任。因此,他們無需對自己的感覺負責,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破壞性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如果發生了這樣的行為,父母就應該介入,使孩子把情緒通過言語發泄出來,或者通過其他象征性的渠道。允許的象征性的渠道包括畫“卑鄙”的畫,繞著街區跑步,把惡毒的愿望錄在磁帶上,寫刻薄的詩,寫謀殺神秘故事,等等。簡而言之,寬容就是接受想像的和象征性的行為。過分縱容是允許不良行為。對孩子寬容,接受他們所有的感覺能夠帶來信心,增強孩子表達情緒和想法的能力。過分縱容帶來焦慮,增加孩子對特權的要求,這些特權是不能同意的。

允許情緒,但要限制行為

這種紀律的基礎在于愿望、情緒和行為之間的差別。我們限制行為,但是不限制愿望或者情緒。

大多數的紀律問題包括兩個部分:憤怒的情緒和憤怒的行為。不同的部分應該不同地處理。情緒應該得到理解地處理,行為可能需要限制和糾正。有時,理解孩子的情緒可能就已經足夠解決問題了:

媽媽:你今天看上去很生氣。

羅南:我是很生氣!

媽媽:你心里感覺有點不舒服。

羅南:你說對了!

媽媽:你生某人的氣。

羅南:是的,我生你的氣。

媽媽:你為什么不告訴我呢?

羅南:你沒有帶我去參加小小聯盟比賽,但是你帶史蒂文去了。

媽媽:是這個讓你生氣啊,我打賭你一定在心里說:“她愛他超過愛我。”

羅南:是的。

媽媽:有時你真的那么想。

羅南:我確實會這么想。

媽媽:你要知道,親愛的,當你這么想的時候,應該過來告訴我。

有些時候,必須要有限制。當四歲的瑪格麗特想割掉貓的尾巴“看看里面有什么”時,他的父親接受了她的科學好奇心,但是毫不遲疑地阻止了她的行為,“我知道你想看看它里面什么樣子,但是貓兒的尾巴是不能割掉的,讓我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張圖來告訴你它里面什么樣子。”

當媽媽看到五歲的特德在起居室的墻上亂畫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想揍他,但是他看上去那么害怕,她不忍心過去打他,于是她說:“不,特德,墻不是用來畫畫的,紙才是用來畫畫的,給你三張紙。”媽媽開始擦墻,特德非常感激,說道:“媽媽,我愛你。”

將這個例子和另外一家類似的弄臟墻的處理方法比較:“你在干什么?你怎么了你?你不知道不能弄臟墻啊?我真不知道該拿你怎么辦。”

有用和無用的訓誡方法

訓誡孩子時有用和無用的方法有巨大的差別。在訓誡孩子的時候,父母有時會制止不良行為,但是卻忽視導致該行為的驅動力。限制如果是在憤怒的爭吵中作出的,往往沒有條理,不連貫,并且無禮。甚至訓誡有時是在孩子幾乎不可能聽得進去的情況下進行的,而說出的話也最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那樣經常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覺得不僅他們的行為遭到批評,連他們自己也不是好人了。

當我們用有用的方法訓誡孩子時,我們幫助他們,不僅關注他們的行為,也關注他們的情緒。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但是要限制、指導他們的不良行為。在作出限制時,態度既要保持父母的自尊,也要保持孩子的自尊。限制既不能專斷,也不能反復無常,而是要有教育意義,能塑造人品。在實施限制時,不能使用暴力或者過度的憤怒。孩子對限制的反感應該能夠預料到,并且要理解他們的這種反感,不能因為孩子怨恨禁令而額外懲罰他們。

這樣的紀律可能會使孩子自愿接受限制和改變某種行為。從這個意義來說,父母的訓誡可能最終帶來孩子的自律。通過認同父母和父母體現出來的價值,孩子內心會獲得自我調整的標準。

第二節  紀律的三個領域:鼓勵、允許、禁止

對于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為, 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界限。當他們知道允許的行為的邊界時,他們會覺得更安全。我們把孩子的行為分成三個不同的領域:

第一個領域包括我們希望并且認可的行為,在這個領域,我們會很欣然、很和藹地說“好”。第二個領域包括不認可但是因為某些特別的原因可以忍受的行為。這樣的原因可能包括:

1, 初學者的容許失誤。一個有初學者執照的駕駛員,當他向左拐彎卻亮了右邊的轉向燈時,不會收到傳票。這樣的錯誤是可以忍受的,因為可以預計將來會有改進。

2, 困難時刻的容許失誤。在特別緊張的情況下——事故、疾病、搬家、和朋友分離、死亡,或者家庭離異等——需要另外的變通。我們允許是因為我們理解困難時刻需要新的調整。我們不會假裝喜歡這種行為,事實上,我們的態度要表明我們容忍這種行為只是因為特殊的環境。

第三個領域包括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必須制止的行為,包括危害到家庭興旺和幸福的行為,或者影響到家庭成員身體健康和家庭經濟利益的行為。還包括被法律、道德,或者社會接受度所禁止的行為。禁止第三個領域內的行為和允許第一個領域內的行為一樣重要。

一位父親允許女兒深夜外出,這個女兒會認為她的父親沒有正確的標準;另一對父母沒有制止兒子朋友的胡鬧,幾乎毀了兒子的工作間,這樣,這對父母就失去兒子對他們的尊重。

小孩子在處理不被社會接受的欲望時,真的很困難。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努力克服這種欲望。父母可以作出限制來給孩子提供幫助。除了制止危險的行為,限制同時傳達給孩子一個無言的信息:你無需太害怕你的欲望,我不會讓你走得太遠,你是安全的。

限制的技巧

在制定限制時——就像其他所有教育手段一樣——成果取決于方法。限制必須清楚地告訴孩子(a)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為;(b)什么替代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你不可以扔盤子,你可以扔枕頭。或者用不太符合語法卻更有效的句子:盤子不是用來扔的,枕頭是拿來扔的;你的弟弟不是用來推的,你的踏板車是用來推的。制定限制時,最好要全面,而不要部分限制。例如,往妹妹身上潑水和不要往妹妹身上潑水,中間的區別很清楚。如果限制是這樣的:“你可以往她身上潑一點點水,只要不把她弄得太濕就行了。”這樣的限制簡直就是在鼓勵用水澆她,惹來麻煩。這樣模糊的話沒有給孩子一個賴以作決定的清晰的根據。作出限制時,語氣必須堅定,這樣只會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這個禁令是真的,我是認真的。”如果父母不太確定該怎么做,這時最好是什么也不要做,先思考、弄清自己的態度。在作出限制時,如果父母的話模棱兩可,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猶豫不決的、笨拙的限制是對孩子的一個挑戰,會引起關于意志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誰也不會贏。

作出限制時該用什么態度,必須謹慎思考,要把孩子的不滿降到最低程度,要保留孩子的自尊。規定限制、說“不”的最合適的方法是要表達出權威,而不是侮辱。限制應該用于處理具體的事件,而不適用于處理變化發展的歷史。下面的事例是一個令人不快的實踐:

八歲的安妮和媽媽一起去百貨公司,當媽媽買東西的時候,安妮在玩具柜臺那里閑逛,挑了三個玩具。當媽媽回來之后,安妮很有信心地問:“我能帶哪個玩具回家?”這位媽媽剛花了一大筆錢買了一件自己并不是真的很想要的裙子,她脫口而出:“還要玩具?你已經有太多玩具了,多得你都不知道該怎么玩了,你看到什么東西都想要,你是該學學控制欲望了。”

一分鐘之后,媽媽意識到她突然而至的怒氣的源頭了,試圖安撫安妮,買了一個冰激凌賄賂她,但是安妮依然一臉不高興。

當孩子要求什么東西,而我們必須拒絕時,我們可以至少承認她希望擁有它的愿望。至少承認她在幻想中擁有我們無法在現實中給予她的東西。這是一個傷害比較小的拒絕方法。因此,安妮的媽媽可以這樣說:“你希望能買一些玩具回家。”

安妮:能嗎?

媽媽:你說呢?

安妮:我猜不能!為什么不能?我真的很想要一個玩具!

媽媽:但是你可以要一個氣球或者一些冰激凌,你選你要哪個。

安妮可能會選擇一樣,也可能會哭,不管是哪種情況,媽媽都應該堅持自己提出的兩個選擇。她可以再次說出女兒想要玩具的愿望,并表示理解,但是應該堅持限制:“你希望你能帶至少一個玩具回家,你非常想要,你哭了,說明你多么想要那個玩具,我多么希望今天能買得起它給你啊。”

當女兒說她不想去學校時,不要堅持說:“你必須去上學,每個孩子都要上學,這是規定,我不希望有任何訓導員來我們的家里。”至少要承認她的愿望,這樣的回答更加富有人情味:“你多么希望今天不用去上學,你希望今天是星期六而不是星期一,這樣你就能出去和朋友玩了,我明白的。你早餐想吃什么?”

為什么承認幻想要比干脆的拒絕傷害小呢?因為這位媽媽詳細的回應告訴女兒媽媽能理解她的感受。當我們感到被理解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到被愛。當你站在一個優雅的時裝店櫥窗前,贊賞著一件昂貴的漂亮晚禮服時,如果你的愛人對你說:“你怎么啦?看什么呢?你知道我們經濟狀況不佳,不可能買得起這么貴的東西的。”你會怎么想?你愛人的話不可能讓你產生愛的感覺,它們只會讓你覺得生氣和失望。

很不幸,這樣的回應也不會讓你得到那套晚禮服,但是其他的回應至少不會對你造成傷害,不會導致怨恨,因此,也就更有可能加深愛的感覺。

許多年以前,我去參觀阿拉斯加的一所因紐特人的小學,我給孩子們吹口琴,當我吹完之后,一個孩子站起來,走到我跟前說:“我想要你的口琴。”我原本可以這樣回答:“不,我不能給你我的口琴,我只有這一個口琴,我自己也需要它,而且這是我哥哥送給我的。”如果我這樣回答,孩子可能會覺得遭到拒絕,愉快的節日情緒可能會被破壞。于是我沒有這樣說,而是同意在想象中我可以給他現實中我無法送給他的東西,我說:“我多希望我有一個口琴可以送給你啊!”另一個孩子走過來提了同樣的要求,于是我回答說:“我多希望我有兩個口琴可以送啊!”最后,所有二十六個孩子都過來了,我只有不斷增加數字,最后一句話是“我多希望我有二十六個口琴,送給你們每人一個。”這好像變成了一個孩子們都很玩得很開心的游戲。

當我在我的報紙專欄記述了這件事后,一個雜志編輯給我寫信道:“現在,當我不得不拒絕一篇文章時,我會先說‘我們多么希望能發表您的文章啊。’”

表達不同限制時要用不同方法

作出限制時,有些表達方法會引起反抗,而另一些方法則會得到孩子的合作,比如:

1, 父母承認孩子的愿望,并用簡單的話說出來:“你希望今晚能去看電影。”

2, 父母明確指出對某個具體的行為的限制:“但是我們家的規矩是‘不是周末的晚上不能看電影。’”

3, 父母指出愿望至少能部分實現的途徑:“你可以星期五晚上或者星期六晚上去看電影。”

4, 父母幫助孩子說出一些作出限制時可能導致的不滿,然后表示同情:

“很顯然你不喜歡這個規矩。”

“你希望沒有這樣的規矩。”

“你希望規矩是這樣的:‘每天晚上都能看電影。’”

“當你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你肯定會改了這個規矩。”

并非總是需要這樣來說出限制,這樣的表達也并非總是切實可行的。有時需要先說出限制,然后再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回應。當孩子要朝妹妹扔石頭時,媽媽應該說:“不準朝著她扔!朝樹扔!”通過指出樹的方向,她可以成功地讓孩子改變石頭的方向。然后她可以回到孩子的情緒上來,建議一些沒有傷害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你可能很生氣,以致想朝妹妹扔石頭。”

“你可能氣壞了,在你心里,你可能很恨她,但是不應該傷害她。”

“如果你想扔石頭,你可以對著樹扔。”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告訴她,或者向她表示,你多么生氣。”

表達限制時,語言不要刺激孩子的自尊。限制的語言越簡潔、越客觀,孩子越容易接受。“不是周末的晚上不能看電影”比“你知道不是周末的晚上,你不能去看電影”引起的不滿要少。“該睡覺了”比“你還小,不該熬夜熬這么晚,上床去”要更容易接受些。“今天看電視到此為止了”比“你今天已經看了夠多電視了,關掉電視”好。“不要互相嚷嚷”比“你最好不要再沖他喊了”更容易讓孩子服從。

當限制指出某個物體的功能時,孩子更愿意接受。“椅子是用來坐的,不是用來站的”比“不要站在椅子上”效果好。“積木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比“不要扔積木”好,也比“對不起,我不能讓你扔積木,太危險了”效果好。

孩子需要健康的方法釋放他們的能量

許多紀律問題產生于限制身體活動的時候,例如:

“不要跑,你就不能像個正常孩子那樣走路嗎?”

“不要一直跳。”

“坐直了。”

“你明明知道你有兩只腳,為什么一定要用一只腳站著呢?”

“你會摔斷腿的。”

孩子的運動行為不應該受到過分限制。為了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健康著想,

孩子需要跑、跳、爬、蹦等等運動。考慮到家具的衛生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取代對孩子健康的關心。禁止小孩子的身體活動會導致他們情感上的緊張,而他們可能會用攻擊來表達這種緊張。

安排一個合適的環境,讓孩子的身體得到活動,直接釋放能量,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使孩子身心得到很好的鍛煉,對父母來說,生活也會變得輕松些,可惜這一點經常會被忽視。孩子需要積極的活動,有很多機會可以給孩子提供身體上的鍛煉:打球、跳繩、跑步、游泳、滑冰、打籃球、體操、滾軸運動、騎自行車等等。學校比父母更清楚地認識到孩子需要身體上的鍛煉,因此在課后提供了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和一個認真的體育計劃。

紀律要明確地執行

如果父母覺得限制已經很明確,而且表達時沒有使用冒犯性的語言,那么孩子通常會遵守。但是,孩子時不時地會打破規矩,問題是,當孩子違反了規定的限制時,該怎么辦?有教育意義的方法要求父母堅持和藹但堅定的成年人形象,對待違反了限制的孩子,父母絕不能跟他爭辯、羅嗦,不能陷入關于限制是否公平的討論中去,也不能就限制給孩子一個冗長的解釋。沒有必要向孩子解釋為什么不能打妹妹,只要說:“人不是生來傷害的。”也不要解釋為什么她不能打碎窗戶,只要說:“窗戶不是用來打碎的。”

當孩子越過了限制范圍,他或她會感到不安,因為他或她會想到打擊和懲罰,在這個時候,父母不需要再去增加孩子的這種不安。如果父母說得太多,他們傳達的就是軟弱——在一個必須傳達力量的時候。有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需要大人幫助他們控制欲望,卻又不失他們的顏面。下面的例子就是一個沒有幫助的限制的方法:

媽媽:我明白,我不沖你喊,你是不會滿意的,好吧,(高聲地、刺耳地)停下來!否則你會后悔的!如果你再扔一樣東西,我會讓你好看的!

這位媽媽可以不說這些威脅和保證的話,她可以更有效地表達出她真的很生氣:

“看到這個我很生氣!”

“這讓我很生氣!”

“我覺得很生氣!”

“這些東西不是用來扔的!球才是用來扔的!”

在執行一個限制措施時,父母必須謹慎,不要激發一場意志的戰爭,在下面這個例子里,五歲的瑪格麗特和她的父親在公園里高興地玩了一個下午:

瑪格麗特(在操場上):我喜歡這里,我現在不要回家,我要再待一個小時。

父親:你說你要再待一個小時,我說不能。

這樣的陳述可能會導致兩種可能的結果,每一種都是讓人不愉快的:孩子失敗了,或者父親失敗了。更好的辦法是關注孩子想繼續待在操場的愿望,而不是關注她對父親權威的挑戰。例如,父親可以說:“我看得出來你喜歡這里,我想你希望能多留一會兒,甚至多待十個小時,但是到回家的時間了。”

如果一兩分鐘之后,瑪格麗特還是堅持要留下來,父親可以牽住她的手,或者抱起她,帶她離開操場。對于小孩子來說,行動經常比言語有效得多。

父母不是用來打的

永遠不能允許孩子打父母。這樣的身體攻擊對孩子和父母都非常有害,會讓孩子覺得焦慮,擔心父母的報復,而父母會非常憤怒,覺得孩子可恨。禁止打父母是必要的,可以讓孩子免除罪惡感和焦慮,讓父母從情感上繼續接受孩子。

時不時地你會看到一幕不太體面的場景,比如,一位家長避開了孩子踢到小腿上的一腳,建議孩子不要踢她的腳,可以打她的手。“你可以輕輕打我一下,但是你不能真的打痛我。”一個三十歲的母親向四歲大的兒子伸出她的胳膊。一個人忍不住插嘴道:“女士,不要這么做,讓孩子打父母對孩子不好。”這位媽媽應該立刻阻止孩子:“不許打,我永遠不會讓你這么做。”或者“如果你生氣了,你可以告訴我。”

不允許孩子打父母的限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更改。有效的教養建立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父母不能放棄自己成人年的角色。告訴孩子“打但不能打痛”的那位媽媽是在要求一個小孩子作出太精細的區分。孩子會受到誘惑,想測試一下禁令,看看打著玩和真的打痛了有什么區別。

孩子不是用來打的

打孩子盡管有很不好的名聲,但是有些父母依然會這么做。打孩子通常發生在教育孩子時,傳統武器,諸如威脅、講道理都失敗了之后,在最后訴諸的手段。通常,它都不是有計劃實施的,而是父母的忍耐達到了極限之后,暴怒之中作出的選擇。打孩子好像會起到暫時的效果,它會釋放父母心中郁積的緊張,至少讓孩子聽話一段時間,就像有些父母說的那樣:“它緩解了氣氛。”

如果打孩子這么有效,為什么對它有如此不安的感覺呢?不知怎么的,我們就是無法抑制內心對這種體罰的長期效果的懷疑,我們對使用暴力會感到一點點尷尬,我們不停地對自己說:“應該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你發了脾氣,打了孩子,后果會怎樣?大多數父母都曾經打過孩子。“有時我真的非常氣我的兒子,真想殺了他。”一位媽媽說。“當我在殺他和打他之間選擇時,我選擇了打他,當我平靜下來之后,我跟兒子說:‘我也是個人,我只能忍受那么多,無法再忍了,所以我打你,但是這違背我的道德觀,當我被逼到忍耐極限邊緣時,我會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所以,不要逼我。”

打孩子應該像交通事故一樣不可接受,不過交通事故還是會發生,但是駕駛執照不會給交通故事提前亮綠燈,不會這么說:“你肯定會發生一些交通事故的,所以不必小心駕駛。”相反,我們被告誡要小心駕駛。同樣的,打孩子也不應該成為訓誡孩子的指定方法,即使偶爾地打孩子總是無法避免。

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從不打孩子幾乎不可能。但是,我們不能為此做好計劃。我們不應該把體罰作為對孩子挑釁、或者我們自己的憤怒情緒的回應。為什么不能?因為它闡釋的教訓告訴我們不能,它會教導孩子用不好的方法應付挫折。它生動地告訴孩子:“當你生氣或者感到受挫時,不要尋找解決辦法,打。這就是你父母所做的。”我們沒有向孩子展示出我們的聰明才智,沒有為憤怒的情緒找一個更文明的發泄渠道,我們給孩子的不僅僅是野蠻的感覺,同時給了他打人的許可證。

大多數父母看到他們大一點的孩子打弟弟妹妹時候會感到不舒服,而沒有意識到,當父母打小孩子的時候,他們就許可了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做同樣的事情。

一個

吉爾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大一個男人打一個小女孩就可以,而她就不能打比自己大的人。這件事留給她清晰的印象,那就是你只能打比自己小的人,這樣才能逃脫處罰。

吉爾的父親原本可以用更有效的方法來贏得女兒的合作,而不是打她。在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之前,他就應該對他的女兒說:“吉爾,你有一個選擇,你可以待在這兒,但是要停止吮吸手指頭,或者你可以離開房間,繼續享受吮吸手指頭。你決定吧。”

體罰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它可能會阻礙孩子道德良心的發展。打孩子可以非常輕易地消除孩子的內疚:孩子已經為不端行為付出了代價,于是他會很隨意地再犯。孩子會發展出一種可以稱之為“記帳”的方法來干壞事:他們會允許自己做錯事,記在賬上,然后用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的挨打來分期付帳。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激怒父母,招來一頓打,有時候,他們只是要求懲罰,或者自己懲罰自己。

四歲的馬西被帶來接受咨詢,她在睡覺的時候扯自己的頭發。她的媽媽發現每當自己生女兒氣的時候,她就會威脅女兒:“我對你太生氣了,真想拔光你的頭發。”馬西一定覺得自己真的很壞,該受這樣殘忍的懲罰,于是她就在睡夢中幫媽媽的忙。

希望自己受到懲罰的孩子需要父母幫助他們控制內疚和憤怒,而不是順從他們的要求。這個任務并不輕松,在有些情況下,可以通過坦率地討論孩子的過錯來減輕孩子的內疚和憤怒。當孩子有了表達內疚和憤怒的更好辦法時,當父母學會更好的方法制定和執行限制時,這種體罰的需要就會減少。

通過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同情和理解,我們就幫助了孩子在情感上變得聰明。在對他們不可接受的行為制定限制、執行限制時,我們表示了尊重,這樣就為孩子尊重社會中的規則作好了準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這樣的家長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給所有的父母上了一課
感悟人生的黃金悟(2)
如何懲罰孩子才不傷害孩子的自尊
怎樣做到既懲罰孩子又不傷孩子自尊
這樣懲罰孩子才不傷害孩子的自尊
你是“贏得”孩子,還是是“贏了”孩子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清徐县| 十堰市| 柯坪县| 平遥县| 奉新县| 津南区| 调兵山市| 榆中县| 齐河县| 故城县| 清新县| 女性| 岗巴县| 海林市| 玉林市| 东城区| 阜城县| 赤城县| 湘潭县| 旬阳县| 白城市| 黔西县| 温泉县| 朔州市| 朝阳区| 新源县| 府谷县| 辛集市| 扶风县| 漾濞| 襄汾县| 财经| 辽源市| 安图县| 福建省| 桃源县| 都江堰市| 中西区| 库尔勒市|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