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道德?老子在《道德經》中把“道”解釋為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德”可解釋為“得”;“道德”即從事物本質和遵循客觀規律中得到。詞典中把道德解釋為“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道德標準。
人們希望工作、學習和生活有序進行。而大眾工作、學習和生活有序進行的根本保證是法律的約束和道德的約束。法律和道德可以相互兼容;社會越是公平正義,法律和道德的兼容度就越高。超越了法律的底線肯定超越道德的底線,其行為就是犯罪;超越道德底線不等于超越法律底線。在法律底線之內的道德底線的超越,其行為會受到社會輿論和良心的譴責。
社會越文明、進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越有序進行。在交叉路口,如果人們不按紅綠燈的指示行走,結果會造成交通事故的頻發;人與人之間如果不彼此諒解、相互謙讓,肯定常發生矛盾、口角。相互尊重、理解、謙讓和幫助,是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但在當今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受到了西方思想、觀念的沖擊,有的人的利己主義、實用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嚴重,常常做出損害他人、社會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如果人人都沒有社會公德心,社會秩序混亂,損害的肯定包括自己的利益。當然,我國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多年來,年年都評選全國道德模范和感動中國的先進人物。如,評選出助人為樂的林秀貞,見義勇為的魏青剛、誠實守信的文花枝,敬業奉獻的許振超、孝老愛親的洪戰輝等人物為2007年全國道德模范;評選出奔忙在冰雪地震災害前線的志愿者唐山十三農民、帶領群眾抗震救災的北川縣長經大忠和照顧癱瘓女友34年的蘇州市民韓惠民等十位為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傳承的楷模、當代優秀人物的代表。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光明的未來和希望!
怎樣加強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呢?
我們首先要建立社會的責任感。民眾道德水準的高低,決定著國家和社會文明、發展的程度。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是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要求。人人都講道德,從自身做起,社會自然文明了、和諧了。在文明、和諧的社會中,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
其次,要明確善惡的界限。道德的核心問題是“善”的問題。何謂“善”?“善就”是“好”,利人、利民、利國家。反之,害人、害民、害國家的就是“惡”。佛家行“善”,提倡“慈悲為懷”,同情弱勢群體。人性的光輝往往超越國家地域的界限。
再次,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自己所謂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得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災難。不善于換位思考的人,在現實中常會碰“釘子”,甚至碰得頭破血流,以至喪命。
最后,為人做事要有平常心,不帶僥幸心理,多考慮事情的后果。人生一世,盡力而為,不攀比、不嫉妒、不自卑,度量大,能謙讓,自食其力,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自足自安。如果焦躁偏激,總想一夜暴富、出人頭地,則容易走極端、走險道。不要總想改變他人,更要改變自己。要知道,“常在溪邊走,那有不濕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偷、搶、騙與販槍、販毒、販黃等觸發法律底線的人,往往進了監獄才后悔不已。但世上沒有后悔藥,生命只有一次。當法律把他(她)送上斷頭臺后,生命就畫上了句號。想享受人生,反葬送人生!
做到了上述的方面,就能守住道德的底線,與人為善,做一個利己、利人和利社會的人。
請做有道德的人(詩)
道德的核心是“善”、是“仁”!
人生在世,應該守法、本份,
勤勤懇懇工作,老老實實做人;
不攀比、不嫉妒、不自卑;
度量大、能謙讓、不泄憤;
向善若水,大智如笨!
甜美的話語解開矛盾的心結,
柔軟的身段化解彼此的紛爭!
恬淡的生活益壽,
善良的行為開心。
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作者:追夢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