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怎么做?怎么孝順?
回答問題之前,先把三大基本的哲學問題弄懂。
我是誰?來自哪里?走向何方?
可是,這人人都在追問,一生都在追問的三個問題,
它的答案沒有固定,而是五花八門。
大自然生命的不斷演化與進步,
在于生命的的打拼與適應;
高等動物的生存意義在于繁衍,
在于盡力、盡心、盡情、盡責任。
繁衍生息,傳宗接代,孝道的傳承,完滿經歷生命的過程,
應該是人類的追尋,也應該是人類的責任。
從另一角度答問:
我是父母的孩子,來自于娘胎,
走向生命圓滿的終結,壽終正寢。
有時,生命的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乎過程。
很多時候,錢多錢少不要緊,粗茶淡飯不要緊,
幸福在于充滿親情、友情,
在于家與人際關系和諧與溫馨。
你伴我長大,我伴你變老;
彼此關照、相互攙扶,攜手前行,
走過生命中的溝壑、坎坷,完成作為“人”的使命。
當然,生命的過程充滿父愛、母愛;
如果沒有父愛、母愛,也就沒有自己的生命,
自己也難于長大成人,也沒有輝煌的如今。
吃水不忘挖井人,參天大樹不忘本;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感恩父母應該是人的本性,也是應盡的義務與責任。
父母只有付出,不求回報,
只求孩兒健康成長,成才、成人、成功,
只盼孩兒能適應社會,幸福光臨。
父母為孩子全身心付出,歷盡艱辛,
孩兒是否能想像出當時的情景?是否永記在心?
懂得父母的心,懂得感恩,方能孝順。
孝順怎么做?怎么孝順?
聽聽父母的心聲:
不求孩子送多少禮物,只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親;
不求孩子常陪伴身邊,只求孩子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少幾片“烏云”;
不求孩子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只求孩子把父母的嘮叨聽進……
請多看看自己人生走過的歷程,學會感恩;
請多了解、多聽聽父母的心聲,與它產生共鳴;
當自己做了父親或母親,或漸漸老去,就更能理解“孝順”。
怎樣做到孝順?
在父母面前,要有耐心,學會傾聽,學會微笑,接納和順從。
“順從”并不是完全聽從照辦,而是讓父母親開心。
父母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
當自己長大成人,懂事了,就要區分對錯,選擇而“從”。
即使父母有錯,也不要頂撞,而是盡心解釋說明,
自己在父母面前畢竟是孩子,說話應該有分寸。
不知天高地厚的、沒有敬畏之心的人,
容易“犯天條”,容易走進監獄、作繭自縛、葬送前程。
當父母年老多病、懵懵懂懂、語無倫次,怎么孝順?
老人成小孩;風燭殘年,大腦萎縮,
父母親心中的孩子永遠年輕,永遠不可能長大成人。
就像在一則公益廣告《打包篇》中,
老年癡呆癥爸爸給兒子留餃子的情景:
一位老人表情木訥地望向家門,等待著兒子的回家。
“爸,爸,給我開門!”
老人慌了起來,回應:“我不認識你”,兒子倍感震驚。
原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爸爸患上了老年癡呆癥;
害怕不能繼續照顧兒子,這位老爸在清醒的時候,
寫上“記得多穿衣服”“帶鑰匙”等紙條,自我提醒。
漸漸地,老爸病癥加重,冰箱在哪,洗衣機在哪,
這位爸爸忘記了自己剛做過的事情,
他甚至連自己有沒有吃過飯也記不清。
有一天中午,兒子帶著父親去外面吃飯;
盤中還剩下了兩個餃子,把父親吸引;
當著一桌子親朋好友的面,爸爸居然直接用手抓起餃子放進口袋,
兒子看到,立刻抓住了爸爸的手,又羞又急地問:“爸,你干嘛?”
這時,已經說不清楚話的父親,
卻吃力地說:“這是留給我兒子的,他最愛吃餃子。”
爸爸的回答讓兒子愣住了,
原本以為爸爸已經忘記了一切,
他可是卻從未忘記對兒子的愛,還是一片深情。
廣告源自真人真事;
因再現真實故事的情景,讓觀眾淚奔。
從2013年1月起,
央視多個頻道分別播出了系列公益廣告:“關愛老人”。
該系列由《老爸的謊言》、《媽媽的等待》、《打包篇》組成,
演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順”。
當父母親年邁懵懂的時候,
他們仍然有一顆愛孩子的滾燙的心。
無論大小事情,都愛嘮叨,愛叮囑,反復不停,
甚至“無事生非”,小氣,愛責怪人、罵人,
這都是老年人的“通病”。
孝順父母,就是在父母親年邁懵懂的時候,
學會尊重、傾聽、“順從”,做到精心伺候,
甚至用善意的謊言逗父母開心……
孝順怎么做?怎么孝順?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方法。
在以“孝順”為考的內容,
如果“應試”,你得多少分?捫心自問……
作者:追夢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