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句:
孔子(在向弟子顏回、子路說起自己的志向時)說:
“(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們信任我,年輕人懷念我。”
孔子在《禮記·禮運》中描繪過“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解釋: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
(人人)崇尚和睦,講求誠信。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成人),
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
以及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生活穩定)。
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
(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
(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作亂興兵,
(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這就叫做“大同”社會(天下大同)。
其實,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是他“大同”理想的縮影。
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
也比喻對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觀念。
這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與追求,
有實現的可能性,
也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反映)。
對現狀永不滿足、對未來不懈追求,可以促使理想形成。
理想是人生的方向,前行的動力源泉,
使人起勁、膽大、英勇。
孔子之所以成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成為圣人,
重要原因是他少年時志向高遠,努力踐行。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
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游戲,學習做人。
他謙虛好學,不恥下問,善于反省,把錯誤缺點改正。
他善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教無類,追求天下大同。
管中窺豹,一句話,可以直達他人的內心。
有志者,事竟成。
告誡心無大志的人:
理想是一個人騰飛的翅膀,是人生指路明燈;
莊子說:“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無志。”
人們似乎每天在接受命運的安排,
實際上人們每天在安排著自己的命運。
(宋代)司馬光:“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
(明代)徐謙:“志須預定自遠到,世事豈得終無成? ”
作者:追夢一往無前
2017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