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
在英國,平均每年有 150,000 個人患缺血性卒中,其中大約有 20—25%(具體范圍為 17—40%)為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即累及椎 - 基底動脈系統供應的腦組織,包括腦干、小腦、中腦、丘腦、部分顳葉和枕葉皮質。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診斷可以預防殘疾和挽救生命,但與其他類型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相對較難診斷,且治療效果往往不佳。遲診或誤診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當急性期治療或二級預防措施沒能及時實施,則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死亡或嚴重殘疾。
據可靠資料顯示,澳大利亞后循環腦梗塞的發病率為 18/100000 人 / 年(95% 置信區間為 10/100000—26/100000)。患者有后循環 TIA 發作史或其他短暫的腦干缺血癥狀,尤其反復發生,提示即將發生缺血性腦卒中時,應盡快尋求合理治療。針對后循環缺血性腦卒中,尋求新的急性治療方案和預防策略是當前最熱門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綜述旨在揭示正確診斷并治療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包括鑒別后循環與前循環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意義和面臨的重大挑戰。
本文要點:
后循環缺血性腦卒中通常占缺血性腦卒中的 20—25%。
后循環 TIA 常表現為短暫或輕微的腦干缺血癥狀,較前循環缺血難診斷。
與前循環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環缺血性卒中難以在溶栓治療時間窗內對患者及時進行評估并實施溶栓治療。
后循環缺血性腦卒中的復發率高于前循環腦卒中,尤其是伴椎 - 基底動脈狹窄的患者,其復發率增加三倍。
伴腦積水或顱內壓增高的患者需盡快行神經外科手術治療。
基底動脈閉塞患者常伴較高的死亡率或嚴重致殘率,當血供不能恢復時尤甚;如果患者出現急性昏迷、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四肢癱瘓、瞳孔和眼球運動異常等癥狀時,應立即向卒中專家尋求治療。
圖 1. 椎 - 基底動脈、Willis 環解剖示意圖。A. 小腦下后動脈閉塞位置。B. 大腦后動脈閉塞位置。C. 腦橋動脈閉塞位置。
1、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定義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是因椎管狹窄、原位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閉塞后引起后循環動脈局部缺血的一種臨床綜合癥。后循環動脈系統包括頸部椎動脈,顱內椎動脈,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等及其分支(圖 1)。閉塞部位不同,引起的臨床表現不同(圖 1、圖 2)。
圖 2. 頭顱磁共振、CT 成像。A.MRI T2 像顯示右側小腦下后動脈梗塞灶。B.MRI DWI 像顯示右側大腦后動脈急性梗塞灶。C.MRI DWI 像顯示急性基底動脈閉塞引起的雙側腦橋急性梗塞灶。D. 頭顱 CT 顯示基底動脈急性血栓。
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有著顯著差異:檢查儀器的診斷價值不同,最佳診斷方式不同及臨床特征不同(見下表)。面 - 手臂 - 語言測試(FAST)是一種廣泛應用于院前卒中診斷的測試工具,它對前循環(頸動脈系統: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缺血性卒中的診斷敏感性明顯高于后循環。
雖然很難確定急性缺血性卒中具體累及的部位,但對治療方案和防治措施的正確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頭顱 CT 是急性腦卒中影像學診斷的金標準,然而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檢測敏感性欠佳。以往認為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復發率低于前循環,但近年來調查數據顯示,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復發率不比前循環低。
2、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最常見的原因是椎 - 基底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或動脈夾層引起動脈閉塞,和心源性栓子脫落引起動脈栓塞。
在美國一所大型醫院的研究,入組了 407 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現栓塞引起的占 40%,閉塞引起的占 32%,其余原因有原位小血管閉塞,某些已知原因及未知原因。其中 40% 的栓塞病例中,有 24% 為心源性栓塞,14% 為動脈到動脈的栓塞,而剩余的 2% 為多源性混合來源。
最近的一項基于人群和醫院的觀察研究顯示,在有后循環 TIA 發作史或青少年卒中史的人群中,伴椎 - 基底動脈狹窄者患卒中的風險是不伴椎 - 基底動脈狹窄者的 3 倍。顱外椎動脈夾層也是引起卒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尤其在年輕患者中。它通常不引起疼痛,也沒有明確的癥狀。
在一項對椎動脈夾層患者的系統回顧研究中發現,最常見癥狀為頭昏或眩暈(58%),其次為頭痛(51%),頸部疼痛(46%)。有報道顯示,椎動脈夾層的年發病率為 1—1.5/100,000。不常見的原因有動脈炎,椎 - 基底動脈延長或扭曲。在年輕患者中,動脈延長或扭曲常見于 Fabry ?。ㄒ环N罕見的 X 染色體連鎖遺傳的多系統溶酶體儲存障礙疾病)。
與其他類型的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吸煙、高膽固醇血癥、心房纖顫和冠狀動脈疾病。
3、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在臨床上診斷起來較困難,尤其與 TIA 鑒別時,當然通過癥狀持續時間長短還是可以確定的。
Box1: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常見癥狀:
1. 運動缺失癥狀(乏力,笨拙,或不同組合的肢體癱瘓)
2. 交叉癥狀,同側顱神經功能受損伴對側肢體癱瘓和感覺障礙,這是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特征性表現
3. 感覺缺失癥狀(感覺麻木,包括不同肢體組合的感覺缺失或異常,有時四肢甚至頭面部均出現感覺障礙)
4. 同向偏盲——兩眼同側半(左側或右側)視野同向性視野缺失
5. 共濟失調,姿勢、步態不穩
6. 眩暈,伴或不伴惡心嘔吐
7. 眼肌麻痹引起的復視
8. 吞咽困難或構音障礙
9. 單純的意識障礙并非典型的卒中癥狀,但雙側丘腦或腦干受損時可出現
由于后循環負責供應腦干、小腦和枕葉皮質,所以后循環缺血性卒中通常會引起頭暈、復視、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姿勢步態不穩, 共濟失調和視野缺損等癥狀。急性交叉癥狀一旦發生——同側顱神經功能受損伴對側肢體癱瘓和感覺障礙,則通常診斷為后循環缺血性卒中。
在之前的 407 例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常見的后循環癥狀分別依次如下: 頭暈 47%, 單側肢體乏力 41%, 構音障礙 31%,頭痛 28%,惡心和(或)嘔吐 27%。而常見的體征為單側肢體肌力下降 38%,步態共濟失調 31%,單肢共濟失調 30%,構音障礙 28%,眼球震顫 24%。
在中國進行的一項大型觀察性研究試驗中,納入大量經頭顱磁共振診斷的前循環和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病人。研究發現,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的體征有:交叉性感覺障礙(3.0%、0%;P<0.001;陽性預測值(PPV)100%;優勢比 3.98),交叉性運動障礙(4.0%、0.1%;P<0.001; PPV92.3%;優勢比 36.04),動眼神經麻痹(4.0%、0%;P<0.001; PPV100%;優勢比 4.00),象限盲(1.3%、0%;P<0.001; PPV100%;優勢比 3.93)。
然而這些體征具有較低的敏感度,一般為 1.3%—4.0%。在臨床實踐中,當卒中患者僅表現為無特征性的共同體征時,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則難以鑒別。
眩暈和頭昏是相似而難以區別的癥狀,因此給急診科醫生帶來了一個特殊的挑戰,當病人主訴頭暈時,醫生很難判斷是哪個系統的疾病。當患者出現急性眩暈伴其他局灶性神經功能癥狀時,應立刻請專家會診。
當患者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癥狀,伴新發的頸痛或頭痛時,應緊急轉診。TIA 發作常伴有構音障礙或復視等輕微癥狀,往往是嚴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發生的征兆,此時應立刻認識到病情的嚴峻性,并趕緊請專家會診評估。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些癥狀十分輕微、短暫,往往沒達到典型 TIA 的診斷標準。
短暫的腦干癥狀(如單純的眩暈)通常不能滿足典型 TIA 的診斷標準,近年來已被認為是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發生的征兆,當然,并非每次出現之后都會有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發生。
4、容易與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混淆的疾病
全科醫生或急診科醫生往往難以鑒別急性周圍前庭功能障礙與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急性周圍前庭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單純的眩暈,而不伴有其他腦干癥狀或體征,這比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引起單純眩暈多見。頭位改變或 Dix-Hallpike 手法試驗有助于急性周圍前庭功能障礙的診斷。
急性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腫瘤也可能與缺血性卒中有相似的表現,這時影像學檢查顯得更加重要。偏頭痛,伴頭暈和復視等先兆,伴枕部疼痛時,與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癥狀相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立刻排除,尤其在病人第一次就診描述時。
中毒或代謝紊亂疾病的最初表現也與腦血管疾病癥狀相似,包括藥物濫用,低血糖,腦橋中央髓鞘溶解癥和感染后疾病,如抗體相關疾病(如 Miller Fisher 綜合征,它引起眼肌麻痹、共濟失調和發射消失)。
可逆性后部腦病綜合征可導致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可表現為視物模糊,癲癇發作,及其他局灶癥狀。該疾病往往累及后循環,且常伴有高血壓。
神經炎癥或慢性感染疾病,如肉狀瘤病、貝賽特氏癥和惠普爾氏病, 可能會累積腦干,通常還伴有一系列臨床特征。髓質、腦橋和小腦的病毒感染(如 EB 病毒或西尼羅河病毒),細菌感染(如李斯特菌),或真菌感染后的直接效應和導致的感染性脈管炎癥狀也與卒中表現相似。
5、卒中變色龍
卒中變色龍看上去像其他疾病, 但實際上是一種卒中綜合征。雙側丘腦缺血損傷引起意識水平下降或全面遺忘綜合征; 雙側枕葉卒中可能變現為混亂或精神錯亂; 小腦下后動脈梗塞引起的小腦蚓部缺血損傷通常導致眩暈癥狀, 與周圍性前庭功能障礙表現相似。罕見的急性腦干缺血可導致雙腿節律性運動, 與肌束顫動和癲癇抽搐較難區別。
6、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可導致的臨床綜合征
盡管缺血可發生在椎 - 基底動脈系統的任何部位,然而來自美國的一項大型病例研究顯示,梗塞往往發生在血管末梢(腦干前部,小腦上部,枕葉和顳葉)。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分別累積不同的部位,掌握這些綜合征對臨床醫生尤為重要。
Box2: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不同部位損傷引起的不同臨床特征:
1.延髓外側(顱內椎動脈梗塞,也稱延髓背外側綜合癥):眼球震顫、眩暈、同側霍納綜合征、同側面部感覺缺失、構音障礙、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對側肢體痛溫覺缺失。
2.延髓內側:同側舌肌癱瘓,后期舌肌逐漸萎縮;對側上肢和(或)下肢輕癱;單側觸覺、本體感覺缺失。
3.腦橋:偏癱或偏身感覺障礙,混合性輕癱,構音障礙,水平方向眼球凝視麻痹;閉鎖綜合征,四肢癱,失語,意識及認知功能保留,眼球垂直運動保留。
4.基底動脈尖:嗜睡,混亂(丘腦梗塞);雙側視野缺損,未察覺或否認視野缺損(雙側枕葉梗塞)。
5.小腦下后動脈:軀干共濟失調,眩暈(累及小腦下腳時可伴肢體共濟失調)。
6.大腦后動脈:對側同向偏盲(枕葉梗塞);偏側感覺缺失(丘腦梗塞);丘腦梗塞引起的偏身疼痛(丘腦痛);如累及雙側,可能伴視物變形,視覺失認。
瑞士的一項調查研究, 收集了 1000 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 發現椎 - 基底動脈梗塞的患者中有 48% 為腦干梗塞 (其中腦橋 27%, 延髓 14%, 中腦 7%),7% 為小腦梗塞,36% 為小腦下后動脈梗塞, 剩余 9% 為多部位梗塞。
圖 3. 左側脊髓梗塞。A.MRI T2 掃描成像。B.MRI DWI 掃描成像。
延髓背外側綜合癥(圖 3)是顱內椎動脈梗塞中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征,是由于供應延髓背外側的血管分支梗塞,經常被漏診或誤診。臨床體征為對側頭面部及肢體的觸痛覺、溫度覺減退,還有其他臨床特征(見 Box2)。小腦下后動脈梗塞常導致共濟失調,其供應部位受損引起的各項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圖 2)后既發引起同側后枕部、頸部疼痛。
同側同向偏盲、感覺缺失,而無肢體癱瘓,是大腦后動脈梗塞的臨床特征(圖 2B)。基底動脈尖閉塞可導致中腦、丘腦、和部分顳葉、枕葉(大腦后動脈分支供應的部分)的梗塞。腦干被蓋區梗塞主要會影響警覺、行為、記憶、動眼和瞳孔等功能。
完整的腦橋梗塞(圖 2C、2D)則導致“閉鎖綜合征”——四肢癱瘓,構音障礙,但意識保留,患者可通過眼球或面部的部分運動與外界交流。還有許多與之齊名的后循環梗塞綜合征,但大多都是不完整的神經功能損傷癥狀。
此外,這些臨床綜合征的臨床癥狀常常會發生變化,尤其是感覺癥狀,例如小腦下后動脈綜合征,初始癥狀可能表現為面部疼痛,后來則為單側面部感覺減退。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首發癥狀很少為昏迷(一項調查研究的結果為 2%),但確定其是否因基底動脈血栓形成引起尤為重要。首先通過詢問是否有 TIA 發作史和急性昏迷史,立刻檢查眼球運動、神經反射和瞳孔大小等判斷昏迷程度,再行頭顱 CT、CTA 或 MRA 等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7、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如何診斷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診斷主要基于大腦局灶功能受損引起的臨床體征的快速發展,并排除其他非血管源性病因。首發癥狀和癥狀發展速度對卒中初步診斷或評估特別重要,當患者出現急性復視,視野缺損后吞咽困難時,應立刻考慮后循環缺血性卒中。還可以借助診斷工具,如急診室卒中識別指南,可以幫助急診室工作人員快速識別急性卒中。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詢問、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及影像學等輔助檢查。眾所周知,由卒中專家團隊對卒中狀況進行評估,決定卒中患者是否轉入卒中單元進行治療為最佳策略。急診室評估可以通過檢查視野缺損、眼球運動,觀察是否有霍納綜合征、偏側無汗、雙側瞳孔大小、共濟失調等來幫助早期診斷。
當病人被懷疑腦卒中時,應立刻行頭顱 CT 或 MRI 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腦出血。如果患者具備溶栓治療指征時,必須行 CTA 以明確基底動脈閉塞。這些檢查應盡快完成,因為一般來說,在溶栓治療時間窗內,越早溶栓,治療效果越好。
在腦梗塞急性期,頭顱 CT 可看清大血管閉塞或動脈夾層。除后顱窩部位,CT 或 CTA 的敏感性明顯高于 MRI。尤其當某些醫院沒有磁共振檢查設備時,頭顱 CT 檢查的診斷價值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動態觀察顱內血管并識別血管閉塞方面,與數字減影 CT 血管成像(DSA)相比,CTA 與 MRA 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分別為 100% 和 87%)。
懷疑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時,尤其在卒中超早期,MRI 彌散象(DWI)檢查為最佳選擇,但在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都難以做到。對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診斷,MRI DWI 成像比 CT 的敏感性高得多。研究顯示,在卒中后 24 小時內,MRI DWI 的敏感性為 80—95%,而 CT 的敏感性為 16%。
對于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早期,MRI 的敏感性較低,即假陰性率較高——一項納入 31 位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例研究,結果顯示假陰性率為 19%。MRI 或 MRA T1 像有助于識別椎動脈管壁剝離,但相對于識別頸動脈管壁剝離,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
最新國際指南推薦使用 MRI 檢測 TIA,包括后循環 TIA。這有助于鑒別缺血性卒中與 TIA, 明確損傷部位,DWI 像還可獨立預測 TIA 發作后發生卒中的風險。在卒中發生后幾天內,尤其是較輕微的卒中或 TIA,頭顱 MRI 成像具有最重要的診斷價值。為了鑒別卒中與其他表現相似的疾?。ㄈ缒X炎),當影像學檢查無特異性時,有必要行其他檢測手段(如腰椎穿刺取腦脊液化驗)進一步明確。
8、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管理
與其他類型的卒中和大多急性神經疾病一樣,在后循環卒中急性期,穩定病情、防止加重和恢復癥狀至關重要。在運送病人至醫院的途中,要保證呼吸通暢,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必要時配置專門的麻醉小組。
9、溶栓治療
歐洲協作性急性卒中研究 -3(ECASS3)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發現,符合溶栓標準的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起病 4.5 小時內,可靜脈注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tPA)。該隨機對照試驗對實驗組卒中患者行靜脈溶栓(tPA),三個月后用改良 Rankin 評分法對患者功能恢復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靜脈溶栓組較對照組功能恢復顯著。
不幸的是,對于專業評估、靜脈溶栓的實施,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往往比前循環來得慢,可能這是由于后循環缺血性卒中常常被誤診或遲診導致的。一項納入 237 例卒中患者的觀察性病例研究顯示,這些患者從發病至溶栓開始的平均間隔時間是:后循環 156.2 分鐘(標準差 23.2),前循環 141.1 分鐘(標準差 30.7),P=0.01。
與前循環卒中靜脈溶栓相比,后循環溶栓更容易引起出血、過敏反應和血管性水腫等。靜脈溶栓禁忌癥第一條則為顱內出血,包括一切已知或很大可能會在靜脈溶栓后發生出血的情況,如顱內腫瘤、膿腫、血管畸形、動脈瘤、挫傷或心內膜炎;還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只要臨床表現提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即使頭顱 CT 顯示正常,也不可行溶栓治療。
其他的禁忌癥還包括難以控制的高血壓 (收縮壓>180mmHg 或舒張壓 >110mmHg),顱內出血史,活動性內臟出血,骨折,急性外傷,嚴重的頭部創傷,過去三個月內有過顱內或脊柱手術,或出血性疾病。
10、急性血管內治療
急性血管內治療 (動脈內的凝塊移除或溶解) 已經應用于急性基底動脈閉塞,因為,如果血管不能再通,患者的死亡率、嚴重致殘率將顯著增高。一項對已報道的大量病例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有 420 位基底動脈閉塞患者在動脈或靜脈溶栓后仍未再通,而其中只有 2% 的患者沒有導致嚴重后果。
然而,并無證據表明動脈內治療具有很好的療效。在一項納入 592 位基底動脈閉塞患者的國際病例研究中,動脈內治療與靜脈內治療的療效無統計學差異。
這一結果與來自基底動脈國際研究協會的數據基本一致,該研究納入了 347 位神經功能嚴重損害 (昏迷、閉鎖綜合征或四肢癱瘓) 的患者,觀察了接受靜脈內或動脈內治療后的預后情況(相對風險值為 1.06,95% 置信區間為 0.91—1.22)。同時有另一隨機對照試驗正在研究基底動脈閉塞患者早期行動脈內治療的效果。
基底動脈閉塞的治療時間窗可能比其他類型的卒中要寬,雖然 4.5 個小時尚且足夠,但可以考慮把靜脈內或血管內的治療時間窗上調至 24 小時。在芬蘭的一項觀察性病例研究,采用血管造影技術觀察 184 位基底動脈閉塞后行靜脈內治療的患者治療時間與預后的關系。研究發現,治療時間與預后無明顯關系。
有人推測,后循環梗塞半暗帶腦組織比前循環梗塞半暗帶腦組織的抗缺血能力強,所以治療時間窗相對要寬。這可能是因為后循環中腦干的白質成分比例高,抗缺血能力比其他腦組織強,所以后循環梗塞后組織壞死過程比前循環緩慢。
對于伴口吃癥狀的 TIA 患者或無影像學證據的廣泛梗塞患者,溶栓治療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急癥血管成形術或顱外椎動脈支架成形術對于廣泛卒中病人并非實用。、
11、神經外科
對于大范圍的小腦梗塞,伴顱內壓增高或腦積水引起的意識水平下降時,神經外科介入治療可能是救命的治療手段。小腦大范圍梗塞往往會引起水腫。雖然早期僅表現為小腦功能受損,然而水腫會壓迫腦干,快速引起腦干功能受損??焖俸箫B窩解壓,移除部分壞死組織很可能是救命性治療手段,然而這一推論缺乏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明。
一項納入 52 位小腦梗塞患者的病例研究,頭顱 CT 證實了后顱窩的水腫占位,其中有 39 人發展為腦干壓迫的癥狀,41 人出現意識障礙。手術前先行減壓手術的 21 位患者均恢復良好,而不能做手術的患者恢復情況則不盡人意。
12、后循環缺血性卒中治療后需注意哪些情況
識別引起卒中的可能原因或危險因素對卒中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對卒中的治療有指導意義,如對于心房纖顫的卒中患者,我們應考慮抗凝治療。因此,國際卒中防治指南推薦的各項指導方針應遵守執行,有助于明確可控制的危險因素并指導卒中二級預防策略的實行。
需檢測有心電圖,肝腎功能,全血細胞計數(包括血小板),血糖,血脂,電解質,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 (INR) 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一些卒中類型,如單純的大腦后動脈梗塞和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往往是心源性栓塞引起的。新英格蘭雜志報道,40% 的大腦后動脈梗塞屬于心源性腦栓塞。當遇到這些臨床綜合征時,有必要對心源性病因做詳細評估,如監測心率以識別心房纖顫。
當卒中患者找不到明顯可能機制和危險因素時,我們應把注意力放到心源性因素上,此時,長時程動態監測心率可提高心房纖顫的檢出率。超聲心動圖檢查可選擇性應用于有心臟疾病和懷疑有心臟、大動脈栓塞或空氣栓塞的患者。當仍然找不出原因時,還可針對全身性疾病行血清學檢驗,明確是否有感染或其它可引起動脈血栓形成的疾病。
13、后循環缺血性卒中該如何治療
最新國際卒中防治指南推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藥物控制來實現卒中二級預防,其中具體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血壓控制在 80mmHg/140mmHg 以下。當卒中患者排除腦出血及溶栓治療 24 小時之后,便可開始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血栓形成的長期二級預防推薦單獨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雙嘧達莫)。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療兩周后,符合抗凝治療指征時(如有心房纖顫),應考慮梗塞損害及出血風險,權衡利弊后即可開始抗凝治療。
當患者有患腦梗塞高風險時,如有癥狀的椎基底動脈狹窄,應考慮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最近一項納入 5170 位中國卒中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輕微卒中發生 24 小時內或 TIA 發作剛開始后短期同時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卒中復發率顯著降低。
一項降低膽固醇隨機對照試驗,對各種缺血性卒中的類型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卒中患者每天服用 80mg 阿托伐他汀后,致命性卒中或非致命性卒中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這項研究較少涉及到卒中超急性期。
14、后循環輕微腦梗塞和 TIA 患者中哪些人最容易加重或復發
基底動脈閉塞患者最初可能伴有口吃,癥狀波動類似 TIA,但當基底動脈閉塞后,則進展為毀滅性的腦干卒中。55%-63% 的基底動脈閉塞患者有前驅癥狀,如 TIA、輕微卒中或其他癥狀。有研究顯示,急性基底動脈閉塞患者的死亡率為 41—95%,上述某研究也提到,基底動脈閉塞不能再通時,死亡率很高。未再通的幸存者,大多也是嚴重殘疾,如閉鎖綜合征。
一項中心病例研究中,50 位通過血管造影確診的基底動脈閉塞患者,靜脈溶栓后均血管再通,3 個月后,這些患者均能獨立生活。對于有癥狀的椎 - 基底動脈狹窄患者,90 天內卒中復發風險約為 25%。
因此,明確哪些卒中病人有早期復發高風險至關重要,既有利于針對性治療,也有利于分配最佳管理方式。如果不斷研究椎 - 基底動脈狹窄以證明血管內治療的療效,高風險病人的識別將越來越有必要。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專門預測這種高風險的具體規范。
應用于 TIA 的 ABCD2 臨床預測評分(年齡,血壓,臨床癥狀,癥狀持續時間和糖尿病)是否適用于椎 - 基底動脈系統 TIA 尚不確定。然而,有一項基于醫院的觀察性病例研究顯示,后循環卒中或 TIA 患者 90 天內的復發率為 30%,與 ABCD2 臨床預測評估結果不符。為了改進后循環 TIA 復發風險的預測能力,正不斷完善相關評分體系。
新英格蘭雜志有報道在美國,后循環缺血性卒中 30 天內的死亡率為 3.6%,栓子機制引起,末梢梗塞的卒中和基底動脈閉塞疾病預后很差。
15、后循環缺血性卒中的展望
卒中急性期治療,二級預防和風險預測仍是最為關注的問題。急性基底動脈閉塞的治療時間窗問題和不同的治療策略應進一步采用隨機試驗反復檢測。目前有學者采用 BASICS 試驗研究基底動脈閉塞患者靜脈內溶栓后行動脈內溶栓的療效和安全性。
伴椎 - 基底動脈狹窄的后循環大動脈疾病的管理治療,尤其是同時伴 TIA 和輕微卒中的患者,這是當前的研究熱點。目前進行的研究有關于椎動脈支架成形術與藥物治療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查看信源地址
編輯: neuro21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后循環缺血性卒中:你需要掌握這 7 點
2014 權威綜述:后循環缺血性卒中
腦干梗死不會定位?掌握這 7 點就夠了
卒中的診斷與急診處理.pptx
這些表現為眩暈的卒中,你會漏診嗎?
看圖識?。?33):頭痛+間歇性下頜運動障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阳县| 如皋市| 湟源县| 宜兴市| 合阳县| 清河县| 溆浦县| 繁昌县| 巴中市| 玉屏| 四子王旗| 嘉峪关市| 永州市| 桐乡市| 本溪市| 科技| 循化| 胶南市| 灵武市| 阿图什市| 垦利县| 宁波市| 定安县| 南部县| 关岭| 冷水江市| 万山特区| 温宿县| 巴里| 藁城市| 运城市| 长宁区| 赤城县| 阳泉市| 开原市| 朝阳县| 汶川县| 高邮市| 红桥区| 彰化县|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