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是導致癡呆最常見的原因,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但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和治療仍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本文主要探討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診斷難點和治療方面的現狀及研究進展。
發病機制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不清,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假說:
最為普遍的假說是β- 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內可見淀粉樣斑塊,對神經細胞具有直接毒性且可破壞神經遞質傳遞。其主要成分為不溶性β- 淀粉樣(Aβ)蛋白, Aβ蛋白可在腦脊液中循環,形成有毒的可溶性聚合物,然而其與腦萎縮的相關性不大;而且在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樣神經退行性變患者中并不是都能檢測到 Aβ蛋白表達。
阿爾茨海默病的另一個特征則是神經纖維纏結,由不溶性 Tau 蛋白所致。過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可損傷軸突,且與淀粉樣斑塊相比,神經纖維纏結與神經元丟失及認知功能損壞的關系更為密切。
第三個也是最早的假說即阿爾茨海默病與神經遞質乙酰膽堿及谷氨酸水平密切相關。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內乙酰膽堿水平降低可引起記憶力下降,相反谷氨酸水平升高可致神經元興奮性中毒而死亡。
診斷難點
超過 1/2 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其顱內并存缺血梗塞灶,其中 1/4 滿足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但認知功能卻是正常的。淀粉樣斑塊與神經纖維纏結在老年人中很常見,也許與患者臨床癥狀并無相關性,而腦血管病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相關。
年齡是癡呆最重要的危險因素。90 歲患者發生癡呆的風險是 60 歲的 25 倍。但是有學者認為進行性認知功能下降及淀粉樣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的進展也許是正常的老化過程,最終是否會進展為阿爾茨海默病只是取決于認知功能下降的程度。
綜合 Aβ、Tau 蛋白和其它腦脊液標記物的分析結果,可輔助診斷阿爾茨海默病或鑒別不同類型的癡呆,其敏感性 >90%,特異性 >80%。目前一項研究報告稱通過檢測血液中的 10 種脂質代謝物,診斷患者是否會進展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阿爾茨海默病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均可達 90% 以上。
盡管采用 PET 掃描淀粉樣斑塊鑒別正常人群中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均達到 85%,但其預測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進展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特異性僅為 56%。另外根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頭顱 MRI 內側顳葉和海馬萎縮的特點診斷該病的敏感性也達到 75%。但是,臨床診斷仍是確診該病最可靠的方法。
治療
膽堿酯酶抑制劑可抑制乙酰膽堿降解。塔克林是一種膽堿酯酶抑制劑,其可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功能。多奈哌齊、加蘭他敏和利斯的明對提高輕中度患者的認知、日常活動及行為的作用不大。
美金剛是一類 N- 甲基 -D- 天冬氨酸(NMDA)谷氨酸受體拮抗劑,可短期改善患者認知和行為能力,但是僅對重癥患者有效。美金剛可能是唯一阻斷谷氨酸受體慢性激活的藥物,而且不會影響其它正常遞質的傳遞。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選擇性 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可能會改善患者全部癥狀,但是這可能與其抗抑郁作用相關。目前有關組胺、γ氨基丁酸和腺苷酸方面的研究也在進行。
過去十年中阿爾茨海默病研究領域最令人失望之處即 Aβ蛋白靶向治療的失敗,這使我們開始懷疑淀粉樣蛋白級聯假說的價值。高度磷酸化的 Tau 蛋白因為存在于細胞內,靶向定位困難,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目前潛在的治療方法是可通過調節微管結構來抑制 Tau 蛋白進展為神經纖維纏結。
因為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所以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顯得更為重要。最好的方法即是在年輕時通過學習和工作完成一個“認知儲備”,然后通過持續的智力刺激活動和社會應酬來維持這個儲備,同時還要避免致認知功能下降的相關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缺乏鍛煉和不良飲食等。
目前對我們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最大的難題是如何戰勝淀粉樣斑塊、神經纖維纏結和腦萎縮,而這比戰勝地球引力還難。今后無論是在臨床還是科研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提高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編輯: namei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