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身體質量指數或中央肥胖 (
摘要
自 2003
表一:肥胖測量方式及界定范圍
身體質量指數(BMI) | 中心(腹部)肥胖 | 腰臀圍比值(WHR) |
常用肥胖診斷指標,即體重(kg)/身高2(m2);1kg/ m2 =1單位的BMI | 以厘米或英寸計算腰圍
| 腰圍與臀圍的比值
|
<18.5 kg/ m2 =低重; 18.5-24.9 kg/ m2 =正常; 25.0-29.9 kg/ m2 = 超重; ≥30 kg/ m2 =肥胖; ≥40 kg/ m2=III級肥胖; | 男性≤102 cm (≤40 inches)=健康; 女性≤88 cm (≤35 inches)=健康
| 男性<0.90健康; 女性<0.80健康
|
這種相反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引起激烈的討論(圖一)。中年肥胖與癡呆風險增加相關,可能由于血管機制的參與;而晚年 BMI
圖一:可能與癡呆相關的 BMI
圖注:紅線代表 --
WAT
脂肪組織與脂肪因子
WAT
脂肪因子包括上百種由 WAT
Adipokine(脂肪因子) 或 adipocytokine(脂肪細胞因子),主要由 adipose (
脂肪因子通過自分泌、旁分泌、內分泌等機制發揮作用,有的脂肪因子能夠同時影響外周與中樞神經系統進程。瘦素、脂聯素、白細胞介素 -6(IL-6) 是 3
CNS
由于疾病或潛在功能受損,肥胖與老年個體的脂肪因子釋放可能失調。而詞語 Inflamm-agin(炎癥導致老化)與 adiposopathy(脂肪病變 ),代表脂肪組織失調。脂肪病變,主要意味著脂肪細胞過度肥大,導致脂肪組織旁分泌與內分泌失調,并且與心血管疾病相關。脂肪組織這種功能與結構的改變,有助于引起衰老相關的癥狀,包括身體(體重下降、肌肉衰減癥)與功能減弱(日常生活能力受損)。
表二,列舉了目前,人體內被廣泛研究的脂肪因子。這些分子可以根據主要作用分類,如下表所示。然而,每個脂肪因子可以有多種功能,并且可以有功能的重疊。例如:瘦素、脂聯素、抵抗素、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1),肝細胞生長因子(HGF)與神經生長因子(NGF) 等參與了炎癥、內皮功能障礙、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過程。
另外,脂肪因子能夠與非脂肪激素相互作用,放大彼此的功能。胰島素能夠直接作用于下丘腦核,而瘦素與胰島素,均是胰島素抵抗的調節因子,例如觀察性研究顯示,下丘腦處阿片促黑激素皮質素原 (POMC)
表二:可能與 AD
能量平衡與代謝 | 炎癥 | 血栓與高壓 | 生長因子 | 棕色脂肪 |
1.Adiponectin/脂聯素; 2.Adipsin (complement factor D)/降脂素(補體因子D); 3.Dipeptidyl peptidase-4/二肽基酶IV; 4.Leptin/瘦素; 5.Omentin/網膜素; 6.Lipocalin2/脂質運載蛋白2; 7.Resistin/抵抗素; 8.Retinol binding protein-4/視黃醇結合蛋白-4; 9.Vaspin/內臟脂肪特異性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 10.Visfatin (pre-B-cell enhancing factor)/內脂素(前B細胞增強因子) | 1.Interleukin 6/白細胞介素6(IL-6);
2.IL-10 ;
3.IL-1;
4.IL-8;
5.MCP-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
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 1.Serum amyloid A/血清淀粉樣蛋白A;
2.C-reactive protein/C反應蛋白;
3.PAI-1/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
4.Proteins of the renin angiotensin system/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蛋白 | 1.Nerve growth factor/神經生長因子(NGF);
2.Hepatocyte growth factor/肝細胞生長因子(HGF) | 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成纖維生長因子21;
2.IL-6;
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 |
接下來,研究者首先探討流行病學研究中,所報道的與癡呆相關的脂肪因子;其次,選擇性闡述了由于自身生物學功能,而可能與腦病變、癡呆相關的脂肪因子。盡管,本文提示脂肪因子可能是連接肥胖與癡呆的關鍵因素,但目前沒有針對脂肪因子或其它與認知障礙 /
能量平衡與代謝
(一)瘦素 :
瘦素是一個分子量為 16kDa
瘦素具有調節食物攝取與能量消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形成等作用。并且,瘦素是目前研究最廣泛的,與大腦結構及功能相關的脂肪因子,對大腦相關的認知及老化有一定作用。
瘦素能夠影響下丘腦功能,以及由海馬區控制的學習與記憶過程。試驗性數據顯示,瘦素能夠與其它脂肪因子直接作用于下丘腦核(如弓狀核),并通過產生食欲素與厭食肽調節能量消耗及食物攝取。另外,瘦素有利于海馬 CA1
在體外,瘦素降低β-
因為相比于發展為癡呆的患者,瘦素水平在沒有發展為癡呆的成人中更高(癡呆前驅期),所以瘦素的潛在作用之一可能是增強認知。考慮到瘦素與 BMI
(二)脂聯素
脂聯素(ACRP30)主要以三聚體、六聚體和高分子量多聚體 3
相比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的總脂聯素,高分子量脂褐素或高分子量脂聯素與總脂聯素之比,或許可以更好的指示胰島素敏感性。脂聯素只能通過脂肪組織生成。然而,在人類及大鼠腦脊液內,能夠檢測到三聚體或低分子量脂聯素。在人類研究中,腦脊液(CSF)與血漿內脂聯素比值,低于大鼠 1000
脂聯素的作用,主要受到脂聯素兩種受體調節(AdipoR1、AdipoR2)。這些受體的表達于脂肪組織、腦、卵巢、胎盤、子宮內膜中。并且,AdipoR1
一項前瞻性研究提示,晚年(年齡≥70
(三)降脂素 /
血漿降脂素與年齡負相關,并且可能與 BMI、WHR
血栓與高壓
(
肥胖兒童、青少年、成年個體,血漿 PAI-1
盡管,外周 PAI-1
一些研究探索了 PAI-1
另外,腦內淀粉樣蛋白能夠誘導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形成,從而增加纖維蛋白溶酶的濃度,降解 Aβ42
炎癥
(五)白細胞介素:
一些脂肪因子,尤其是白細胞介素,與炎癥過程相關,并且涉及癡呆。肥胖以慢性低炎癥狀態為特征,部分通過前炎癥脂肪因子產物,如 IL-4、IL-6
IL-6
海馬主要容易受到 IL-6
在中年個體中,血漿 IL-6
(六)單核細胞趨化蛋白 -1(MCP-1):
循環內單核細胞趨化蛋白 -1(MCP-1)是另一種系統性炎癥標志物。在體外胰島素抵抗脂肪細胞模型以及胰島素抵抗肥胖小鼠體內,胰島素能夠誘導大量 MCP-1
高濃度 MCP-1
生長因子
(七)肝細胞生長因子(HGF):
HGF,又稱為作散射因子或肝細胞生長素。有報道稱,肥胖成人與青少年中 HGF
HGF
(八)神經生長因子 /HGF
NGF
NGF
在中國開展的一項研究,評估了人體測量指標與脂肪因子間的關系,結果顯示 WHR
表三:關注脂肪因子濃度與臨床癡呆 /AD/
樣本量 | 年齡 | 觀察時 長(年) | 研究 類型 | 結果 | |
瘦素 | |||||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 in Gothenburg,Sweden | 1462 | 38-60 | 24 | 縱向 研究 | 中年瘦素水平與女性晚發型癡呆無關 |
Framingham Heart Study, USA | 785 | 79 | 8.3 | 縱向 | 瘦素水平升高與癡呆及AD風險降低相關;血漿瘦素濃度與更高的腦容量相關。 |
Stud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 579 | 82.6 | 5 | 縱向 | 與BMI≥25kg/m2的女性相比,BMI<25 kg/m2,的女性中,瘦素每差異0.91ng/mL,與癡呆/MCI可能性降低32%相關; |
Health ABC Study,USA | 2871 | 73.7 | 4 | 縱向 | 高瘦素組老年群體,認知減退的可能性更低 |
Case-control study,Japan | 60 | 79 | 0 | 橫向 | AD與對照組間平均瘦素濃度沒有差異 |
脂聯素 | |||||
Framingham Heart Study | 826 | 中位 76 | 13 | 縱向 | 總脂聯素濃度與女性AD、全因癡呆風險增加相關 |
Rochester Epidemiology Project, USA | 890 | 中位 80 | 0 | 橫向 | 病例對照研究中,總脂聯素與MCI無關 |
Case-control study,Japan | 60 | 79 | 0 | 橫向 | AD組與對照組,平均總脂聯素水平無差異 |
Clinical case series,Japan | 28對照組、18MCI、27AD | 74.7 | 0 | 橫向 | MCI與AD患者血漿脂聯素水平高于對照組;MCI組CSF內脂聯素水平高于對照組 |
Clinical case series of MCI and AD, Brazil | 157 | 71 | 0 | 橫向 | MCI、AD組總脂聯素水平降低,脂聯素不能預測MCI向AD的進展 |
白細胞介素 | |||||
Framingham Heart Study | 691 | 79 | 7 | 縱向 | 外周血單核細胞產生的IL-1與AD風險正相關 |
Health ABC Study | 665高炎癥,1967低炎癥 | 73.5 | 4 | 縱向 | 代謝綜合癥的患者中,C反應蛋白以及IL-6水平中位數升高,與發展為認知障礙風險增加相關 |
Rochester Epidemiology Project, USA | 890 | 中位數80 | 0 | 橫向 | 病例對照研究中,IL-6與輕度認知障礙無關 |
Case-control study,Japan | 60 | 79 | 0 | 橫向 | AD組平均IL-6濃度高于對照組 |
PAI-1 | |||||
Case-control study,Japan | 60 | 79 | 0 | 橫向 | AD組平均PAI-1濃度高于對照組 |
結論與未來方向
目前關于脂肪因子與臨床癡呆或認知障礙相關性間的研究很少,盡管發表的流行病學數據支持肥胖(通過人體測量)與癡呆 /AD
但這些證據仍具有局限性。首先脂肪因子并不單單通過脂肪組織分泌。并且依據作用機制與涉及的組織,不同脂肪因子可能有不同作用。這種情況下,脂肪因子適合用作系統生物學方法的標志物,或是風險統計標志物;但卻難以提示與脂肪組織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病變或血管機制。
許多脂肪因子與人體測量的超重及肥胖無關,可能由于人體測量沒有很好評估脂肪組織的數量,或脂肪組織不是這些脂肪因子的主要來源,亦或者因為脂肪因子的釋放與脂肪組織的含量無關。另外,外周脂肪因子的功能,并不一定與腦內相似(如 PAI-1)。
這一發現要求我們繼續加深對脂肪因子作用的理解,并且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來探索脂肪因子血腦屏障的轉運過程,以及與其它脂肪因子間的相互作用。另外,還要考慮性別、種族、民族差異對脂肪因子濃度的影響。
人類有生之年,BMI
圖二:生命進程中,BMI
有研究顯示,在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中,基線期 BMI
最后,生存偏倚可能影響中年、晚年肥胖 -
總之,本文重點關注脂肪因子與肥胖、晚發型癡呆間的風險。盡管目前涉及脂肪因子與癡呆的流行病學和生物學機制逐漸增多,但仍然需要更好的弄清楚脂肪因子代謝的個體化差異;以及隨衰老、神經退行性病變及癡呆而發生的代謝失調;另外這些代謝差異可能受到飲食、體力活動、種族與遺傳的影響。
脂肪因子的單一或聯合療法,應該是未來預防認知障礙及癡呆的新途徑之一,例如目前有報道提出瘦素治療。最后,脂肪因子作為一種生物標志物,可能有助于我們對晚發型癡呆風險,臨床癡呆前驅期及發作過程的理解。而這些信息,有助于鑒定高危人群,以及更好臨床試驗的設計,旨在靶向研究與脂肪組織(外周、中心)相關的血管與代謝風險。
編輯: neuro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