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障礙是一種高復發率(>90% 的患者反復發作)、高自殺率(25%~50% 的患者自殺未遂,11%~19% 的患者自殺死亡)、高共病率(46% 的患者伴酒依賴,60% 的患者伴藥物依賴)的臨床常見病。雙相障礙的自然病程中,始終僅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者很少(單純躁狂約占雙相障礙的 1%),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學特征、治療原則及預后等與兼有抑郁發作的雙相障礙相似。Akiskal 疾呼:雙相障礙,尤其是雙相抑郁大多被臨床醫生所忽略。與之一致的是,芝加哥 1 項對首診為單相抑郁的成年及青年住院患者的隨訪研究顯示,其后 15 年中,15% 的患者出現躁狂發作,26% 出現輕躁狂發作。而雙相障礙臨床表現多樣,病程復雜多變,易與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相混淆,較高的漏診率和誤診率而易導致治療上的錯誤。
雙相障礙漏診率和誤診率高的原因有以下 4 點:(1)假性單相抑郁:雙相障礙患者多以抑郁發作發病,可經多次抑郁發作后才出現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少數患者甚至長達數年之后才顯示其雙相本質。在分類學上,這類抑郁發作雖然屬單相,但具有成為雙相的潛在可能,稱假性單相抑郁。推測首次就診的抑郁患者中,假性單相抑郁占 50% 左右。(2)輕躁狂發作易被忽略:輕躁狂發作往往持續時間較短、癥狀程度較輕、對社會功能影響較小,有時難以與正常心境的境遇性變化明確分開,導致那些雙相障礙Ⅱ型的患者,因輕躁狂發作漏診而誤診為單相抑郁。(3)現行診斷標準對轉相后的診斷歸屬缺乏明確界定:如國際疾病分類第 10 版(ICD-10)、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4 版(DSM-Ⅳ)、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 3 版(CCMD-3)等均如此。自 Young 和 Klerman、Perugi 等相繼提出治療過程中出現轉躁者應劃歸雙相障礙以來,這一觀點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4)共病掩蓋或混淆輕躁狂癥狀:雙相抑郁患者常合并酒與藥物依賴、人格障礙及各種焦慮障礙。共病障礙的臨床表現往往與輕躁狂交織在一起,可能掩蓋或混淆輕躁狂癥狀而造成雙相抑郁的漏診。
由以上 4 點發現,從抑郁癥(單相重癥抑郁)中識別雙相障礙、從首發抑郁發作中盡早預測雙相障礙,對避免誤診尤其重要。然而如何進行有效地篩選,在臨床中敏感地發現雙相障礙患者呢?有以下 10 條線索可以幫助防止誤診和漏診:(1)早年發病:通常是指<25 歲起病。Burke 等的研究顯示,雙相障礙Ⅰ型平均起病年齡為 18.0 歲,雙相障礙Ⅱ型為 21.7 歲,而單相抑郁為 26.5 歲。(2)發作性心境不穩定:指心境波動很大,抑郁、焦慮、欣快、煩躁不安、緊張、激越、易激惹、沖動、憤怒等病理情緒呈短暫發作,持續數小時或 1~2d。Perugi 和 Akiskal 指出,心境不穩定是雙相障礙Ⅱ型臨床表現的核心,抑郁患者若有突出的心境不穩定,往往預示雙相障礙Ⅱ型。(3)抑郁發作伴不典型特征:包括食欲亢進,體質量增加,睡眠過多,灌鉛樣肢體麻痹體驗,短暫欣快發作,伴精神病性特征,伴各類焦慮如恐懼、強迫、驚恐發作等,伴經前期煩躁障礙、癔癥樣煩躁,抑郁發作具有季節性等。(4)抑郁頻繁發作:指 1 年內抑郁發作>4 次。Bowden 認為,抑郁如果發病急驟、頻繁發作、緩解時間短暫,往往提示為雙相抑郁。(5)抗抑郁藥治療引起轉躁:抗抑郁藥治療轉躁率雙相障礙Ⅰ型高于雙相障礙Ⅱ型,多數學者贊成單相患者在抗抑郁藥治療過程中出現轉相,應視為雙相。(6)雙相障礙家族史陽性:雙相障礙患者一級親屬中雙相障礙的患病率遠高于一般人群。(7)病前情感氣質:Akiskal 認為,情感旺盛氣質、心境惡劣氣質、環性情感氣質與易于激惹氣質等 4 種情感氣質與心境障礙關系最為密切,是病前最主要、最核心的情緒與行為類型。并強調應特別重視抑郁伴情感旺盛氣質或循環氣質者,因為這類患者很容易自然轉躁或在接受抗抑郁藥治療后轉躁。(8)邊緣性人格障礙:比較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共患率發現,雙相障礙Ⅱ型抑郁患者較單相抑郁高 8 倍。有研究顯示,在全部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中,曾有雙相障礙Ⅰ型和雙相障礙Ⅱ型者占 44%,加上抗抑郁藥所致輕躁狂發作者,該比例上升到 69%。(9)輕躁狂發作的病期標準:DSM-Ⅳ規定的輕躁狂發作的病期標準為至少 4d。近年來有學者認為這一規定過于嚴格。Benazzi 提出,輕躁狂狀態只要持續 2~3d 就對雙相障礙具有診斷意義。(10)煩悶性躁狂:與欣快性躁狂相比,臨床上煩悶性躁狂更常見,其主要表現為煩躁、焦慮、沮喪、易于激惹、沖動、自控下降、缺乏理智、活動性增高、思維過分活躍等,這些表現可以在抑郁相中間插或交替出現,易被誤診為激越性抑郁。
然而,怎樣從抑郁癥中篩選雙相障礙?以及使用哪些有效、簡便的方法進行篩選?一直是學界所關注的問題。當前,可供利用的工具主要是某些篩選量表,主要有:心境障礙問卷(the 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MDQ)、輕躁狂癥狀自評量表(the multi-lingual Hypomania Check list,HCL-32)以及簡明國際神經精神訪談(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MDQ 是根據 DSM-Ⅳ標準制定的用于診斷廣泛的雙相譜系障礙的患者自評篩查工具。13 個問題覆蓋了輕躁狂 / 躁狂癥狀、癥狀群以及功能不全。在雙相障礙譜系內的診斷標準為:出現≥7 個陽性問題,加上 1 個以上癥狀同時發生,存在中度~重度的功能受損。MDQ 簡便易操作,患者可以自行完成。HCL-32 由 32 項輕躁狂癥狀組成,用于門診患者篩查輕躁狂(≥14 項為篩查陽性);在識別輕躁狂方面敏感性優于 MDQ。可精確檢測輕躁狂癥狀,區分雙相障礙Ⅰ型與復發重癥抑郁(major recurrent depressive disorder,MDDR)、雙相障礙Ⅰ型與雙相障礙Ⅱ型,亦可用于篩查重癥抑郁障礙(MDD)共病雙相障礙的患者,可用于流行病學研究,以及篩查非臨床環境下的普通人群。而 MINI 是由 Sheehan 和 Lecrubier 設計、針對 DSM-Ⅳ和 ICD-10 中 16 種軸Ⅰ精神疾病的快速、簡便和可靠的定式訪談工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以及較高的研究者之間一致性,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經簡單培訓后,該量表可被臨床醫生熟練使用,已被廣泛用于多中心臨床藥物研究和臨床實踐中。MINI 的使用確保了診斷過程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并且可以發現潛在的精神科共病。
最后,綜合所有與雙相障礙相關的臨床特征,對于具有以下特點的抑郁癥患者,需要警惕向雙相轉變的可能:發病早(首次抑郁發作年齡<25 歲);抑郁頻繁發作(發作次數≥5 次),且發作時間短;雙相障礙一級親屬家族史;病前具有情感旺盛和(或)循環氣質和(或)邊緣性人格障礙;季節性情緒變化;既往抗抑郁藥治療療效差和(或)治療后心境快速變化和(或)誘發躁狂或輕躁狂;睡眠過多和(或)日間困倦;貪食或體質量增加;精神運動性遲滯;有精神病性癥狀;產后抑郁。
雙相障礙的臨床現象復雜,臨床醫生須謹記該病以不穩定(unstable)和搖擺(swing)為病程特征,而不為當前表象(躁狂發作 / 抑郁發作)所迷惑,更需要重視隱藏在現象“冰山”下的本質演變規律;盡早識別、診斷和治療潛在的雙相障礙患者,以促進其擺脫困境、恢復健康、重返社會、幸福生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