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狂野孤狼 于 2014-9-26 16:24 編輯 滿卷清靈氣,一個善評人
——讀張金英《留馨集》(代序)
鄭萬才
如果細數歷史上的女詩人,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那個“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的易安居士吧!同樣,如果細數歷史上的女詞人,大家一定也會想到那個“人比黃花瘦”、“載不動許多愁”的易安居士吧!其實,在中國詩壇詞界,歷史上的女詩人詞人諸如蔡文姬、薛濤、謝道韞、魚玄機、唐琬、蕭觀音、柳如是等,可以說是很多很多的,只不過被李易安的鋒芒所蓋住了而已。
每說到詩詞,可能就會有人說,“詩止盛唐,詞止兩宋”。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極端偏激的,或許說是不對的。可以說,自從詩詞產生以來,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詩詞,也有屬于那個時代的詩詞家。就象女詩人詞人一樣,并非歷史上只有李易安一人,而是有很多很多。可以說,幾乎每個時代都有女詩人詞人的出現。只是在那個男人當道,仕宦文學的年代里,這樣的女詩人詞人比較少罷了。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詩詞雖早退出了“取仕”的歷史舞臺,但優秀的詩人詞家依然不斷涌現。尤其到了當代,簡直可以說是“放眼一片”了。若單說詩人詞家的數量,已達到了歷史的一個新高。當然,有數量,必然就會有質量的,其中不乏有創作和欣賞水平都達到了相當高度的詩人詞家,是可喜的。尤其是時下的女詩人詞家,可以說已和男詩人詞家“秋色平分,共同撐起了詩詞的一片天”。時下的詩詞界,優秀的女詩人詞家很多,諸如海南女詩詞家張金英就是其中的一位。當然,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說到張金英這個名字,也許知道的人不多。但若說是南國英子,也許在詩詞界知道的人就比較多。張金英,是南國英子的真名。南國英子,因擅長寫詩詞評論而被人認知,其賞析文章,文筆優美,內容豐富充實,帶有散文特色,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可讀性,一直讓人稱道。曾有人對我說,英子的賞析比她的詩詞水平要高,言下之意,當然是英子的詩詞水平不行了。真是這樣的嗎?其實,別人提出這樣的看法,一點也不奇怪。《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每個人都知道他是個赫赫有名的理論家,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詩詞寫得也十分漂亮,他同樣是一個很優秀的詩詞家。英子也一樣,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她的評論寫得好,卻不知道她的詩詞同樣也寫得好。
作為一個讀者,可以說,我是幸運的。也許,我是第一個讀到英子詩詞集的讀者。拿到英子的詩文稿,初讀一遍,感覺一陣清風吹來。其詩詞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通俗易懂,不做作。其風格清新淡雅,靈秀可人。其作品多白話寫成,極少用典,品來有酒的醇香而不失花的清香,有溪的流暢而不失泉的清暢。
如《海邊望月》:
縷縷春風誤幾更?長牽海月伴潮行。
柔輝脈脈拂花影,吹散浮云心自清。
此是詩人在海邊望月時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一首望月生情的感懷詩。起句從“誤”上著筆,為虛筆,承句從“望”上引來,轉句為“望”,結句發出“感悟”。詩風清雅,得詩境而不失禪境。對于很多人來說,望海簡直就是人生的一大奢望,但對于生長在海南的人來說,海就是家常便飯,是大自然賜予詩人的一大禮物,因此,她能給詩人帶來更多的創作靈感。
又如《夏夜海濱》:
熏風屢喚遠天星,泛起心潮誰與聽?
不悔前塵云水夢,聊賒月色漫沙汀。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詩,題目是“夏夜海濱”,顯然是詩人在夏天夜晚的海濱見景生情,懷人而寫的作品。任憑熏風屢喚,而“遠天星”似乎并不知此“喚”,此情。當然,因為“遠”,所以難“喚”,也因為“遠”,所以不知“喚”。看來,一切都是徒勞的,縱然泛起心潮萬丈,又有誰聽,有誰知道呢?這里,不得不說已起了煩愁,但詩人似乎并沒有怨恨,而是以“不悔”轉承。是啊!一切都已成了遙遠的過去,又何必去后悔呢?對這樣看不到、摸不著的“遠天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后悔,生愁,也許是最傻瓜的做法吧!這一切,詩人是明白的,但畢竟人都是感情的動物,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呢?罷了!罷了!一切由他去吧!何不珍惜眼前的事物呢!“聊賒月色漫沙汀”,是何其的愜意啊!這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尤其在結句的處理上,是十分成功的。全詩有蒙朧的美,余音裊裊,頗見神思。
再如《眼兒媚 水仙花》:“嬌態含羞意玲瓏,寂寂水情衷。潔柔典雅,亭亭玉立,秀美姿容。 凡心洗盡留清影,晶透巧天工。凌波仙子,雪輸白嫩,梅遜香濃。”這是一首十分成功的詠物詞,把水仙花當人來寫,而又不離水仙花的神貌。似離似合,離合得當,正是詠物詩詞的常用手法。尤其尾收得很漂亮。
細讀英子的作品,其表現手法的把握也比較嫻熟。如《尖峰嶺》:
紫煙裊裊繞尖峰,熱帶涼山綠意濃。
誰道林泉無覓處?清風縷縷滌心胸。
起句入景,承句景中夾議,轉句問起,宕開一筆,結句似答非答,意境盡在其中。
又如《謁問津書院》:
講經傳道問津堂,無數先賢著錦章。
潑墨千年飄墨氣,曬書萬世漫書香。
由來楚地多才俊,自古荊天育棟梁。
汩汩清泉流日月,春秋一曲夢悠長。
此是一首七律,在手法上,完全符合律詩起、承、轉、合的手法。首聯直接切題,并為頷聯作好鋪墊,接下來的第二聯,就圍繞首聯的“著錦章”而來,這也是七律謀篇布局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二聯中用典不露,主要寫“古”,頸聯則由“古”過渡到了“今”,而此“今”,在文字中是看不見的,但卻是實實在在地隱藏在文字之中的。第三聯暗用“惟楚有才”的典故。尾聯以景而結,手法上佳。
縱觀英子的詩詞作品,多用古聲寫成,用韻放寬到了詞韻,偶爾也有新韻作品。在詩詞的表現手法上,顯得十分嫻熟。畢竟,她不僅僅是個詩詞家,同時也是個詩詞評論家。若連最起碼的詩詞理論都不懂,又怎么去評論別人的東西呢?
英子的詩詞作品,幾乎已經形成自己清靈淡雅的風格,在其詞中能見到詩的手法。其詩諸如“椰影婆娑碧水平,芳堤猶憶子瞻聲。月心瓣瓣紅如血,未負清風一片情。”(《夜游東坡湖》)“輕柔窕窈最撩人,脈脈含羞出浴新。但見清容無所欲,紅妝一抹滿湖春。”(《賞荷》)等作品,都堪上乘之作。
英子不喝酒,因此在其作品中,很少有關于酒的作品。同時,也很少有羈旅的作品。畢竟,她不是羈旅中人。其詩詞,婉約中帶著豪情,平淡中讀出境界。其作品在內容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睹物思人,抒發情懷。
睹物思人,抒發情懷的詩詞,自古以來都是詩詞的一個表現大類,尤其是愛情詩詞,更是占有不少的分量。翻開整個詩詞史,任何一個讀者我想都能一下子說出無數關于情的句子來。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放眼整個詩詞史,真是舉不勝舉。如果說詩詞的一半是酒,那么另一半就應該是情了吧!關于情,誰又能避免呢?這在英子的詩詞中,可以說是占有不小的篇幅的。不過,從這些關于情的作品中,似乎讀不出生死的纏綿,而更象是一些無由的、淡淡的、帶著些許遺憾的思戀。
如《西江月 中秋雨夜有感》:“暮雨紛飛亂緒,冷風輕扣紗窗。落紅殘葉染清霜,空鎖中秋月朗。 誰道嫦娥寂寞,世間豈不凄涼?癡癡兩地恨綿長,無影夢中北望。”從結處可以看出,似乎在思戀一個在北方位的人。此結,也是此詞最關鍵之筆,若無此結,必然會讓此詞大打折扣,不見高處。
又如《秋思》:
莫把君心亂剪裁,徒增愁緒上紅腮。
緣來緣去浮云過,哪朵停留我夢臺?
這是一首帶著些許自責的詩,也是一首牢騷似的詩,更象是戀中的小姑娘在對戀人發牢騷。“不要把你的心亂去猜測,徒增加自己的煩惱,什么緣來緣去都象浮云一樣,有哪一朵留在我的夢臺上呢?”與其說這是一種看淡,還不如說這是一種難為的在乎。讀此詩,讓我們似乎看見一個在生悶氣的姑娘,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在對自己的“男盆友”生悶氣。男人的心思女人你別猜,別猜,別猜,你別猜,猜來猜去你也不明白……
言情之作,要么是寫纏綿的,要么是寫分別后難以見面的,尤其是分別后難以見面的,往往在詩詞史上占更大的比例,但有的情,也許只是產生了一些的好感,“但目送、芳塵去”而已。英子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感嘆。
如《東坡湖感懷》:
冰輪一掛水中天,瀲瀲微波暗籠煙。
石座猶溫人已去,空留孤月照湖眠。
月還是那輪月,湖還是那片湖,可人呢?人到哪兒去了呢?物是,人非。石座猶溫,人已不見,空留孤月照湖。此孤月,怕不是月,而是詩人自己吧!情景相生于無形,此乃詩詞的最高境界。
物是人非,總有太多的感嘆,太多的詩心。詩人在《春日重游蓮花落》:“恍然一夢又逢春,款款蓮花別樣新。搖曳生姿相顧盼,問君可是舊時人?”一詩中,又一次得到了體現。雖然,她相信“夢里相思一樣深”,(《寄友》)然而,也不禁要問:“緣份莫非天注定?三生石上結同心。”(《寄友》)
秋季,是游子思鄉的季節,也是有情人最容易懷人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也許每個人都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就如詩人在《望江南 秋(三首之二)》里說的一樣:“秋風起,愁緒亂紛紛。望盡天涯無覓處,說窮寂寞不知痕。從此閉心門。”望斷天涯,與其說是希望,還不如說是無邊的失望。在失望之際,“說窮”又有什么意義呢?無非自尋煩惱,因此,“從此閉心門”。愛情這杯酒誰喝都得醉。就象詩人詞中所說的一樣,“問塵世、誰人能住?”(《鵲橋仙 七夕》)是啊!情是斷腸的毒藥,也如茫茫無邊的苦海,陷入情場的人,又怎么能住呢?
當然,對于詩人來說,也許這一切都可能是在回憶,亦或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吧!
二、寄物言思,托物詠懷。
在詩詞這個家庭中,詠物詩也算是一個大類。作者往往通過所詠之物的特性來抒發自己的情懷。有以物自比的,這占詠物詩的大部分;也有以物而言他的,這占詠物詩的少部分;還有純詠物的,這個占的比例相對要少得多。但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講究形神的統一。英子的作品中,這方面的作品有不少。如《問石花》:
妙筆丹青遜自然,古巖絕壁巧書鐫。
山花欲續山盟誓,誰有三生石上緣?
石花是什么呢?百度了一下,是一種中草藥名。看來是一種植物。石花,同時也是一種如石的花。總之,是一種和石頭結了“緣”的花。此“緣”,也正是此詩立意的關鍵所在。寄托物什,抒發情懷,是此詩的一大特點。英子的作品中很少用典,而此詩的用典卻自然無痕,恰到好處。
又如《戲題豆芽》:
好夢醒來可是真?晶瑩纖細更怡人。
無非一道家常菜,何苦千般玩瘦身。
此詩以“戲”而入,戲而不戲,是其妙處。是啊!無非一道家常菜而已,何必去瘦身呢?讓我們不由想到時下減肥什么的。本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減與不減,美與不美,肥與不肥,還是一個普通人,一道家常菜而已,始終是改變不了這個命運的。當然了,俗話說“女為知己者容”嘛,瘦身不也是為了知己嘛!為討得知己的歡心,大家就瘦吧!雖然是家常菜,也有不少人喜歡的。
有時候我在想,你看這個英子,真是矛盾,剛才還說自己不去瘦身,要長成肥肥(女明星)的,一下又改變了自己的說法,真是女人多變啊!不信你看《詠鄢陵素心蠟梅》:
不孤不傲不爭春,嫁與鄢陵一片心。
為有清香迎遠客,年年立雪塑金身。
塑金身,只因為了迎遠客。與世無爭,獨孤不傲,嫁與鄢陵這個好丈夫,不迎近客,而是迎遠客,莫非鄢陵對此“梅”不好?哈哈,開玩笑的。我知道這是個應酬之作,也許與情感無關。畢竟是為了旅游需要嘛!但對這個“年年立雪塑金身”的素心梅花,又有哪個遠客不愛呢?遠客愛,那近客呢?在此,詩人暗用了程門立雪的典故,想想詩人一身才華,不立雪,怎么練就呢?同樣在一首《蝶戀花 詠鄢陵梅》詞中,詩人以“玉骨冰魂香到老,由來不懼知音少”作結,可見這一枝“年年立雪塑金身”的素心梅花的高潔,也因為玉骨冰魂的高潔,當然也就不在乎有無知音,知音的多少了。要知道,知音難求,真正的知音者又有幾人呢?還不如象梅花一樣,立雪自由開放,年年塑金身呢!
從英子的詩詞中,讀出了幾分傲氣,也讀出了幾分無奈。如 “輕煙細雨幾回飄?逐浪排空敢弄潮。風動隨帆清影舞,取漁得道在今朝。”(《鷗》)“對酒何曾醉,臨風不染塵。曉來懷舊夢,試問幾回真?”(《題睡蓮》)等,都是其寄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優秀作品。
三、吟山詠水,仁智情懷。
孔夫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但凡文人,似乎沒有一個不縱情于山水的。尤其是詩人,歷史上象李白一樣“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更是數不勝數。當然,自古名山僧占多,而今名山盡收費。對于大多數文人來說,別說事務纏身難以“好入名山游”,就是有那時間,我想很多人也怕是沒有那經濟實力吧!仁者為什么愛山,智者為什么樂水?因為他們是仁者和智者,詩人胸中盡是翰墨,當然是在此列了。因此,詩人歷來都愛山樂水。時下的詩人,能在空閑時去當一下愛山樂水的智者,也算是對自己的一種犒賞吧!從英子的詩詞中不難看出,她不僅是一個愛山的仁者,也是一個樂水的智者。其《題堯天圖》:
青巒潤樹細無聲,縷縷云煙隨黛行。
千頃江河翻碧浪,輕舟可載百花情?
此詩最妙處在結句的奇思。發揮自己的想像空間,才能寫出新奇的作品來。也只有把自己的想像發揮到極致,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輕舟可載百花情?”一問意境全出。輕舟若能回答,也許會說:“載不動,許多情。”
再來看看這首《巫山一段云 月亮灣》:“月亮依山秀,椰林傍水盈。千層雪浪疊風行,曲岸細沙晶。 醉臥煙云里,陶然玉帶情。一絲柔碧入心泓,何處是歸程?”下筆擒題,對仗而擬。畢竟英子是個教語文的老師,我想她時常在告訴她的學生,寫文章要如何如何開頭,如何如何結尾吧!詞的上片主要寫見的情景,下片在景物中融入情,以問而結,手法說起來很常見,但要真掌握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
又如《卜算子 國慶登七仙嶺》:“極目滿蔥蘢,處處煙云裊。十月秋光耀嶺坡,古木參天傲。 舉步險山行,顫顫扶枝倒。一路披霞陡壁開,絕頂紅英俏。”這個在絕頂的紅英是人?還是花?還是既不是人,也不是花,而是天中的仙子?哈哈,說笑的。其實,這個紅英,既是人,也是花,是花一樣的人。
英子吟詠山水的作品很多,優秀的也不少。如“雨潤枝芽嫩,平湖染翠微。 清波藏綺夢,心境已翻飛。”(《春游明湖》)“山水人家滿翠微,清流擊石叩心扉。風情最是桃花美,春到趙溝紅雨飛。”(《游趙氏溝桃花谷》)“西岳如花貌,奇峰似翠屏。松濤陣陣過崚嶒,金石奏清箏。 落雁回歸處,騷人翰墨情。流云縷縷蕩和鳴,欲訴與誰聽?”(《巫山一段云 華山》)“莽原起伏日傾斜,谷浸芬芳醉晚霞。誰向此中描粉黛?春風過處杏開花。”(《杏花谷》)。在其集子中,還有很多吟詠山水的作品,有機會的讀者還是自己去體會吧!
四、詩含哲理,意在言外。
哲理詩,往往因為所帶的哲理而讓人稱道。也因為詩中所帶的哲理,讓詩的價值得到了拓展。如我們熟悉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等等,因為帶著哲理,常被引用于他處。這樣的哲理詩,有其唯一性,非他不能,也有其廣泛性,放之天下皆準。英子似乎深諳哲理詩的寫法。如《詠玉》:
生在深山不一般,繽紛色澤夜光寒。
嘆他美玉人難識,奇石常成賤石看。
此詩最妙的地方,是轉結二句。“嘆他美玉人難識,奇石常成賤石看。”是啊,千里馬若不遇到伯樂,在別人眼中永遠也是匹骨瘦如柴的賤馬,又怎么能一日千里呢?再好的美玉,若無人認識,無非也只是塊普通的石頭而已。記得這是一次參加比賽寫的詩,最后連初選都沒有過,直讓人唏噓:“嘆他美玉人難識,奇詩常成賤詩看。”
又如《登彩云南現樓》:
雄樓大可觀,危峙彩云端。
不勝高處寒,莫朝高處攀。
此詩以“高處不勝寒”立意,勸戒世人,若不勝高處的寒冷,就別朝高處攀。沒有那個肚,就別吃那碗醋。若沒有抵抗高處寒的身體,沒有站在高處的能力,就別上去,否則,會感冒的,也會很累很累的。詩中兩次出現“高處”,第一個“高處”用了大拗,第二個“高處”正好可救。這樣故意重字疊詞的手法,主要是起強調作用,在詩中以突出“高處”的重要性。
再如《題趣圖七首之窺視》:
春深欲出閣中行,風動枝搖看不清。
鑿葉偷光云里探,紛繁物外怎分明?
此詩可謂“行”出來的哲理,“看”出來的味道。全詩圍繞“看不清”立意,得出“紛繁物外怎分明”的人生哲理。
在英子的作品中,還有很多帶著哲理的作品,這些作品因為帶著哲理而更加可貴。如“可笑自家不認得,跟頭常在自家栽。”(《題海南東山嶺八景之瑤臺望海》)“交兵何問誰之過,戰敗終歸作笑談。”(《觀〈甲午風云〉》)“居高須慎重,莫使腳行偏。”(《登彩云南現樓》)“花香不在繁,苗壯只因單。”(《計劃生育》)等皆是。
五、巾幗情懷,男子豪情。
大家都知道,南渡詞人李清照的詞以婉約見長,但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的豪語。誰說女子不若男?女子豪情凌云端。若女子無豪情,怎么能撐起半邊天呢?英子的詩詞中,也時常能讀到這樣的豪情。如《錢塘江大潮》:
天下聞名一線潮,浪頭千丈上云霄。
風流競技今朝事,敢在峰尖重任挑。
詩人在寫錢塘一線潮的時候,豪情萬千,如浪頭濺起。面對“風流競技”,大有一種,“來就來吧,誰怕誰啊”的雄情。
又如《盧溝橋事變77周年感懷》:
盧溝烽火漫天來,倭寇居心盡鬼胎。
壯士橫刀齊御侮,橋頭曉月破云開。
從這首詩里,似乎見不到詩人想上戰場殺敵的強烈愿望,這也難怪,沙場拼殺,畢竟是我們大老爺們的事情嘛!怎么能讓大中國的婦女上戰場呢?但是,她們在另類的戰場支持著我們男人們,將士們。沒有她們作后盾,我們能全力拼殺嗎?一個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個支持他的女人。同樣,一個成功的國家,也有一個國家的婦女在支持這個國家的男人。讀這首詩,似乎能聽見詩人在吶喊:“壯士們,上啊!殺啊!”也似乎看見巾幗英雄梁紅玉在擂鼓助威。
再如《紀念革命先烈蔣一峰》:
豪杰由來大不同,出生入死嘯蒼穹。
丹心未計留青史,血染江山一俊雄。
是啊!在戰場上,誰會想自己能不能留名青史呢?也許心里想的是多殺幾個敵人。為了理想,為了人民,為了國家,為了信念,哪怕,血染江山,又如何?“一俊雄”,是詩人對革命先烈蔣一峰的直接定位。對這樣的英雄豪杰,我想美女也是傾慕的吧!到此,讓我不由想起了電視劇《白眉大俠》片頭主題歌有一段十分經典的對白:“刀,是什么樣的刀,金絲大環刀;劍,是什么樣的劍, 閉月羞光劍;招,是什么樣的招?天地陰陽招;人,是什么樣的人?飛檐走壁的人;情,是什么樣的情?美女愛英雄。”是啊,美女愛英雄,堂堂七尺男兒又豈能當懦夫呢?
從英子的詩詞中,讀出了婉柔,也讀出了豪情。如“萬頃碧山秀;一湖風物多。”(《紅石森林公園聯》)“鐵馬雄風留史跡;茂林修竹冶情操。”(《題老樂山南側門聯》)“鳳凰啼血感天地;丹石揚名動海川。”(《題雞血石聯》)等對聯皆充滿了豪氣,不減男兒本色。我們相信她:“由來不懼高樓寂,自有豪情酬遠山。”(《登彩云南現樓》)
六、關心國計,體恤民生。
如果說國計民生是“大我”,那么個人情懷只能算“小我”。一個不關心“大我”,而只重“小我”的詩人,是難以得到肯定的。一個成功的詩人,必定是關心“大我”,也重視“小我”的詩人。當然了,可能會有人說,應該關心“大我”而輕“小我”,此話聽起來似乎很偉大,很有道理。但我們不禁要問,一個人連自己都不關心的人,那還談什么關心國計民生呢?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國家是由無數個“小我”組成的“大我”,“天下”是由無數個“一屋”組成的“天下”。作為一個詩人,我覺得“大我”和“小我”都是不能放棄的,只有在關心好“小我”的基礎上,才能去關心“大我”。英子,就是這樣一個關心“小我”和“大我”的女詩人。
如她在《甲午戰爭120周年感懷》中這樣寫道:
倭寇無端起戰爭,生靈涂炭鬼神驚。
至今未把賊心改,恨不東京作北京。
說到可恨的倭寇,也許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恨不得把倭寇剁成八片。120年過去了,甲午中日戰爭留給中國的痛,還歷歷在目。更可恨的是,好戰的小日本,至今賊心不改。因此詩人才發出感嘆:“至今未把賊心改,恨不東京作北京。”對這樣的賊,就算把全世界都征服了,也許也不會滿足的。或許到那時,他們想要的,是征服整個星球。詩人在此沒有吶喊:“小日本,我要殺了你”,而是揭露小日本的野心。在詩藝上,就比直白的叫喊高了一籌。對這樣的賊,我們只能以牙還牙,千萬別對他仁慈。
又如《鷓鴣天 贊建筑工人》:“機器隆隆響徹天,同心協力譜新篇。高樓萬丈層層起,庭院香花朵朵鮮。 汗水鑄,妙思填。安居重任在雙肩。不辭勞苦工棚住,換取人間萬象安。”這首吟詠建筑工人的詞,單就詞藝來說,算不上有多高超,但思想是積極的、向上的。這里的建筑工人,我看更象是我們所說的農民工。農民工雖辛苦,但時下不少農民工的收入卻遠高于不少公司白領。就大環境來說,象老杜一樣“茅屋被秋風吹破”的現象畢竟是不多見的。
在英子的詩詞中,關心國計民生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天公何派颶風來?芳草失容遍地哀。還望瓊州重抖擻,一將五指掃云開。(《海南臺風之二》)“又見南湖漾碧波,當年游艇載紅歌。人人點贊因圓夢,無限江山錦繡多。”(《慶黨建九十三周年》)“倉庫陰溝筑暗槽,嘴尖肆意吸民膏。縱然賊眼多防備,法網無邊怎敢逃?”(《詠鼠》)“正是倡廉反腐中,神州處處起清風。黎民擁戴千秋業,一曲高歌萬世功。”(《頌廉政》)“晨雞未報已先行,步履匆匆宿鳥驚。 林海蒼茫何所懼?膠香深曉我心聲。”(《膠林工人》)
又如,其所寫對聯“販者不吸,吸者不販,誰懂其中奧妙?愚人若智,智人若愚,可知此處玄機?”(《珍愛生命遠離毒品聯一》)“預防本是強心劑;后悔難當救命丸。”《珍愛生命遠離毒品聯二》)“溪水無言流作海;山花有意綻成詩。”(《慈善聯》)“獻愛心何分富貴?作慈善哪論官民?”(《慈善聯》)“憶成功,收復千頃地;盼一統,和諧兩岸情。”(《海峽聯》)“本是同根,海峽難阻水云夢;原為手足,天塹能搭喜鵲橋。”(《海峽聯》)等,皆見聯心,蘊涵大愛,是為聯中佳者。
七、詩夢人生,自得其樂
詩人,常常會在詩詞中尋找自己的夢,尋找自己的人生。也常常因為長年沉浸在詩詞中,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也會有所改變。我記得有人說,社會多一個詩人,就會少一個貪官。這話是不無道理的。一個真正的詩人,往往會澹泊名利,在詩詞中尋生命的真諦,尋找人生的樂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何其瀟灑啊!當詩詞成為一種樂趣的時候,詩人就會從中得到無比的滿足,把人生的點點滴滴,用詩詞的形式記錄了下來。英子就是在這樣的詩夢人生中,尋找自己的快樂的。如她的《月夜遐思》:
銀漢迢迢難聚緣,空留孤月碧空懸。
晚風輕撫鵲橋夢,醉入游云成一仙。
詩人感嘆銀漢迢迢,緣難聚,因此只能留孤月在碧空高懸。晚風吹起,更是讓人陶醉,想成為天上的仙子。天上已經有七仙女了,再多一個上去,那不成為八仙女啊!不過也好,八仙女,剛好可湊兩桌麻將。但可千萬不能去啊,若去了,人間不又多一個牛郎了嗎?到時喜鵲去為老牛郎搭橋去了,為新牛郎搭橋的,可能是天上飛的雄鷹吧!或許,叫國家用宇宙飛船,直接載去建筑隊,在橋上刻著“沒得印恰兒蘭”(“中國制造”英語的諧音)的標志,同時在銀河插上中國的五星紅旗,上面寫著“銀河是中國的”。
在英子的作品中,諸如《偶思》:“他年留待夢依稀,且把鄉思落酒卮。雁帶霜來風淡淡,閑云幾朵好題詩。”《夏日感懷》:“瓊島年年夏日長,人昏鳥躁怨驕陽。如何借得天山雪,化作心間一片涼。”《獨步感懷》:“欲覓小詩幽徑尋,晚霜點點入衣襟。天昏人倦聊無緒,緣是秋風悄駐心。”《病中作》:“秋來一地月光寒,亂緒無由上筆端。欲掃病絲天外去,晚風偏把夜簾翻。”等,無不抒發著詩人這種快樂的詩夢人生。就象她在《題圖》詩中說的一樣:“千般風景秀,慰我一心憂。”
八、酬朋寄友,吟人情誼
相互唱和的應酬作品,也是每個詩人難以避免的,有時候明明知道難以寫出佳作來,可相互唱和是一種情誼。可以說,無論是名家還是大家,都是難以避免的。三應詩作,以不落三應俗套為上格。最忌赤裸裸的作品。英子在三應作品的處理上,還是比較成功的,其中不乏優秀之作。如《致耕云齋主》:
竹林齋主賦詩文,韻出冰心夢幾分。
縱使紅塵多落寞,悠然耕得一閑云。
耕云齋主是來自福建永安的一個詩人,是英子的詩友。福建永安一向以竹子著稱,被譽為“中國竹子之鄉”。因此英子不叫對方耕耘齋主,而是叫竹林齋主,目的很簡單,暗用“竹林七賢”的典故。此詩前三句平平,卻因為第四句的收束顯得有意境。顯然,英子在“云”上是做足了文章的。
又如《題新荷圖》:
田田碧葉水波浮,亦入清詩亦入圖。
更有含苞猶未放,心香能寄遠朋無?
詩人看見新荷,如詩如畫般的美麗,看見含苞未放的花朵,想到了遠方的朋友,因此一問“能寄遠朋無?”中國有舍和得的說法,也就是說,要有舍,才能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想,詩人能想到遠方的朋友,當然朋友也會想到她的。
在英子唱和應酬的作品中,諸如 “今夜霜風又滿樓,幽懷縷縷上心頭。清箋書盡幾多夢,寄與深秋紅葉收。”(《步歐陽冬青〈寄友〉韻》)“男兒有志百年孤,潑墨縱橫天下書。拋卻情絲千萬縷,揚鞭策馬一雄夫。”(《步狂野孤狼〈秋日感懷〉韻并寄》)“煙云如夢自天來,朵朵迎風含笑開。綠袖飄飛浮白雪,清香漫溢沁瑤臺。一枝已帶離情雨,千闋難書別緒懷。月下猶聽春怨曲,蕭郎何日踏歌回?”(《詠梨花寄友》)“神交四海皆儒客,翰墨長留百世香。”(《致雨巷》)等,火候都把握得很不錯,有很強的可讀性。
一口氣讀完了英子的作品,也一口氣寫了很多很多。我們不妨從她的以下幾首詩中,去窺探她的一些人生軌跡和思想吧!
《自嘲》:
繁華一粒塵,落入繆斯門。
嗟嘆古今事,低吟雅韻文。
恍然近不惑,還有幾回輪?
人世難如意,書香留夢痕。
《生日感懷》:
之一
風霜抹去那天真,半入虛空半入塵。
最是糊涂猶夢里,偷閑拾個自由身。
之二
濁世難求自在身,幾番夢里與詩親。
塵間哪有桃源渡?注定今生寂寞人。
之四
人生之事必躬身,求得安然飲苦辛。
道是曲高無和者,風情不解老天真。
這些作品,就藝術本身來說,雖有可圈點之處,但算不上什么上上等佳作。但可以從中知道詩人的更多。對探究詩人的人生軌跡,是很有意義的。
從英子詩詞清靈淡雅的風格來看,和她詩詞美學的取向是完全吻合的。
英子,是一個“不解紅塵偽,皆緣本性真”(《感事》)的母親,是一個被父親“欣然一笑女兒紅”(《獻給父親》)的女兒,是一個“詩情涵宙宇,攜得彩云歸”(《登彩云南現樓》)的才女,同時也是一個“凌霄應樂,樂風正清,云正白,天正紫;問頂要思,思足初穩,業初成,夢初圓。”(《題老樂山紫霄宮聯》)的年輕學者。她相信“無愧千秋眾口評,”(《俯仰無愧》)我們也相信她“無愧千秋眾口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