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王樂亭的“老十針”及李曄老師示范丘墟透照海針法
淺談王樂亭的“老十針”
老十針與腹部腧穴應用-
所謂“金針”,其實有這么幾位比較有名的大夫,比如滬上的金針黃石屏,極其門人方慎安,黃的再傳蜀中葉心清先生,北京較有名的大概就是胡蔭培和王樂亭二位了。所謂“金針王樂亭”,是以六寸金針曲池透臂臑治療“鼠瘡脖子”(即頸淋巴結核)而聞名的,其實刺針法另有許多別的用途,此文著重介紹“老十針”的一些應用。歌曰:- 氣海天樞與三脘--,足三里穴與內關- 調理胃腸老十針-,氣血充合保平安- 老十針穴位組成: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里-。《金針王樂亭》書中的“老十針”加減變化:- 1、去上脘、下脘加章門- 2、加關元、三陰交- 3、加內庭- 4、去上脘、下脘、內關,加關元、曲骨、三陰交- 至于方義和王老臨床應用經驗請參閱原書,此文以介紹應用經驗為主,對原文只照錄參照不過多贅述。-
兩種“新老十針”- 高立山先生所謂胃十針與老十針取穴相同,后有人將足三里改為公孫穴,取其與內關八脈交會相配之意,天津胡光老師將老十針加右日月以加強疏肝利膽之用。另據《金針再傳》以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大腸俞為背部老十針,可供參考。-
老十針應用經驗- 1、老十針的取穴研究- (1)腹四門:- 老十針中中脘、氣海、天樞為常用針方腹四門,為距肚臍周圍1.5寸——2寸的四個常用腧穴,本人臨床常用臍周3寸以內的壓痛點或筋節進針治療全身疾病,實際與兩種臍針療法相類似。臍周上下左右旁開0.5寸為《千金方》所載之臍旁四半,能補諸虛百損,又與齊氏臍針之四正位位置相近。用腹四門可有效調節腹部脾升胃降的小循環。- (2)任脈線諸穴選用:- 任脈為陰脈之海,有六個募穴位于其上,其中較重要者筆者認為有巨闕、中脘、氣海三穴正應上中下三焦,可據病情分別選用之。- (3)四肢部腧穴的選擇:- 原來老十針常用內關,足三里作為配穴應用,常根據病情選擇四肢部合穴,主要用老十針治療內臟諸疾。-
2、老十針的基本癥治- 原主要用于治療脾胃病,或作為調節全身功能的配穴在治療疾病的平臺期使用,用不同配穴變化作為調整臟腑功能用。-
3、常用的老十針加減變化- 老十針實際是臟腑辨證應用于針灸臨床取穴的產物,所以臨床應用以臟腑大體辨證屬何臟有病,即用何臟之針穴,淡化寒熱虛實——所謂針灸之雙向調節作用,而實際中老十針系列針法似以補虛見長。- 心系病-:中脘、氣海、天樞,巨闕、關元,陰陵泉(腎關,向后透刺腎經)、心門- 肝系病-:中脘、氣海、天樞,右日月、右期門(或帶脈),曲泉(或風市、中瀆),肝門- 脾系病-:中脘、氣海、天樞,左食竇(或腹結)、左腹哀,手三里(曲池,上下廉)、足三里(巨虛上下廉)- 肺系病-:中脘、氣海、天樞,扶突、膻中,尺澤、陰陵泉(腎關或駟馬)- 腎系病-:中脘、氣海、天樞,肓俞,尺澤、陰谷-
祛痰用法:-中脘、氣海,大橫、腹哀,曲池、豐隆(或三重)- 補脾胃諸虛:-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雙天樞,手足三里- 強力補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雙肓俞(或氣穴),尺澤、腎關(或陰谷)- 利膽用法(柴胡湯諸癥):-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右日月、右期門,側三里、側下三里- 調理氣機:-中脘、氣海,滑肉門、外陵,合谷、太沖- 利水用法:-中脘、氣海、闌門、中極,水道,天井、委陽-
附:淺談王樂亭的臨證約法五章
王樂亭教授行醫一生,治學勤奮,態度嚴謹,遵古而不泥訓,繼承之中又有所發揮。他在臨證時,堅持詳審四診,辨證立法要求精確;施術時,取穴、進針、手法、行針、起針一絲不茍;幾十年如一日,逐漸形成一套自我遵守的“意念法規”。現將這些“法規”比較系統地加以總結,定名為“臨證約法五章”,分述如下:
1.四診務必詳盡,辨證立法要準。
問、望、聞、切四診,是中醫收集臨床第一手資料的獨特方法。通過四診合參,以探求病因,確定病位,審視證候,觀察病情的變化,綜合起加以判斷即為辨證,然后據以制定治療法則和擬定針灸處方。王樂亭老醫生對于四診是十分重視的,對每一個患者,他都要詳細而又抓住要害地詢問病史,認真望、切診察。更為可貴的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對于經過1~2個療程而療效不佳的復診患者,他就重新進行四診,對病情的真實情況再做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從而調整或改變原來的治療方案,以期提高療效。
2.配穴合理,取穴正確。
王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思想活躍,頗多獨創。臨床取穴之多少,視病情而定。例如,臨床常用的配方“養陰清肺法”只有魚際、太溪二穴,而治療頑固性半身不遂的“十二透穴”多達24個穴位組成。王老常講“用穴如用兵,病繁則多設,病簡則少施”。不以取穴多少論英雄。臨床取穴之配伍以合理為宜。
古人有“寧失其穴,勿失其經”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王老主張“勿失其經,也勿失其穴”,對于取穴要求非常嚴格,力求精確。例如,懸鐘穴,近幾十年絕大多教教課書、掛圖、模型等針灸教材都介紹在腓骨后緣取之,但王老堅決不贊同,臨床一貫堅持取腓骨前緣,曾遭人非議。此結論終于在國家標準《經穴部位》中得到證實,腓骨前緣之取穴是正確的。可見王老之高明,并非一般。
3.針尖方向、進針深淺應適宜。 王老在這方面很是講究,例如,列缺穴,應當屈腕取之,針體才能順利的向上深探入內,才能有效。長強穴必須順尾骨前緣平刺二寸深,使病人不自覺的發出呼叫之痛聲,定能取效。正所謂“啊聲取長強”。
足三里穴,王老認為其取法為“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距離脛骨前緣寬度是一立橫指。”又說:“五分治于脛,一寸治于腹,寸半中脘行,二寸治咽喉,如刺三寸整,巔紹血下行”每刺該穴時,也都分別按照上述規定深度來執行。
4.補瀉手法明確。
王老根據《針灸大成》和周伯勤之《中國科學針灸》所介紹的捻轉補瀉手法之論述,經過自己幾十年的臨床反復實踐,最后形成自己的獨特手法風格。王老最后將捻轉補瀉之手法歸納為“隨濟迎奪、進插提退”八個字,即按各條經的循行方向而行補瀉手法。正如王老的自敘田:“我選用捻轉補瀉手法,因它對深淺刺的穴位都能用,其如頭面、胸脅、腰背、手足指部等處,皆是淺刺的部位。其它手法如提插、青龍擺尾、白虎搖頭、鳳凰展翅、蒼龜探穴等手法都不能用,故選定捻轉手法深淺皆宜,全身可用矣。”
5.留針時間與起針得當。
王老認為留針時間一般以30分鐘為宜,王老曾講:“針刺入經穴,通過經絡疏導經氣,使臟腑氣血得到暢通或補益,從而促進虛實平衡,但必須要經過運行一個周次的時間,方有良效。” |
|
|
|
|
|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