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閑云一輪月,一段故事一份情。一程(山) 水 一年華,一世浮生一剎那。許多人,喜歡信步去看一場花事,渡船去賞一湖春水,從一座城到一個鎮,又有許多人,喜歡躺床去享一段閑情,從這片海到那汪湖,而 我,喜歡一路風塵,看閑云,想心靈,找原鄉,可時光匆匆,景致匆匆,人也匆匆,以致匆忙之間會忘了來路,更忘了歸期,于是,匆匆,別太匆匆!
千年古剎引領時尚
南普陀寺是廈門著名古剎,居于鷺島名(山) 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
在多數人眼里,廈門是那么一個安逸的城市,人們喜歡吃吃,睡睡,躺躺,休閑成了這座城市的代名詞,似乎除了這就沒什么撩人心境的事,去時,多數也就那么匆匆掠過的幾天,而我,每到一個地方,卻永遠覺得時間不夠,太少,極少,沒有領略夠,卻要匆匆回。
天氣如此炎熱煩躁,我決定去南普陀寺,好上一柱清香,讓內心回歸平靜。整個寺廟建筑群背依秀奇群峰,著名的閩南佛學院就坐落于此,與廈門大學僅一墻之隔,卻有兩種意境。
不論從東(山) 門或西(山) 門走近寺院,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放生池前的一片荷田。盛夏時節,斗大的荷葉相依相連,密不透風。微風輕拂,綠葉間竄出一支支含苞待放的荷箭,粉紅的、水紅的、雪白的有二十幾種,或如翠玉拱日,或如紅盞托珠,爭相斗艷。
(山) 水映襯,紅白相間,層次分明更具縱深感,線條柔美凸顯佛地靈氣,似一幅巧奪天工的天然畫卷。早年沒有荷田,那是僧人農禪兼修、糊口度日的廟田,但卻有“南普蓮香”之說,那是指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感受這片清凈之地。
寺前的大放生池,里面有好多大鯰魚和烏龜。四周池壁和柵欄都用花崗巖石板材砌成,放生池的西南面池壁的正中刻著“放生池”三個大字,在其兩邊分 別刻有 “南無妙色身如來”和“南無廣博身如來” 。東北面池壁上刻著“南無阿彌陀佛”。西北面池壁刻有“南無離怖畏如來” 和“南無甘露玉如來” 。在東南面刻有“南無多寶如來”和“南無寶勝如來”。 許多佛寺都有放生池,為了體現(佛教) “慈悲為懷,體念眾生”的心懷。
天王殿,一進去迎面的是彌勒佛。彌勒佛根本不是大肚子和尚,那個完全是訛誤。大肚子和尚是宋代以后民間對唐代布袋和尚的修改訛傳,然后又張冠李 戴地指為彌勒佛。背面是一尊金色的韋陀護法神。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 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筑為天王殿、大雄寶 、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順著人流來到大悲殿,殿內有四尊觀音,正面為雙手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神態文靜自若,和善可親,其余三面為四十八臂觀音,每只手臂掌中各雕一 小眼,手上 各摯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態亦不一樣,表現觀音有不同的渡眾悲愿。這里的香火最為旺盛,煙靄縈繞,梵音四起,燒香許愿的人絡繹不絕。
周圍古松翠柏環繞,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山) 泉清冽。(山) 崖和碑體上刻著許多名人的雅句,寓哲理,銘五內,曉知人生真諦。還有郭沫若先生“我自舟(山) 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的詩云。
(山) 上奇石突兀,崖澗幽壑,石洞石縫相連,滴水潺潺,松濤陣陣。幾只小鳥各占一枝,在樹梢間啾啾鳴叫。穿(山) 洞過水澗,不遠就見古柏森立,巨石磊疊,有飛檐翼然,這是南普陀寺祖庭普照寺。
穿過大雄寶殿,繞過藏經閣,拾階而上來到后(山) 的千佛洞。這里是五老峰的(山) 腰,迎面一塊巍峨的巨石上刻著一個大“佛”,字跡鮮艷奪目,頓時給人一種心入佛門,紅塵遠去的感覺。你看它筆力圓潤,粗獷豪放,剛勁有力。
南普陀寺后(山) 風景最幽,(山) 石嶙峋,小徑崎嶇,(山) 間野趣中,凝聚濃郁的文化氣息,值得登臨一游。
據說南普陀寺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素齋。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純素雅的獨特風味馳名中外,廚師調煮制作,嚴守素菜素料作的工藝,革除素菜仿制腥的傳統,以素菜素名而獨樹一帆,既講究色.香.味,又講究形.神.器,一道菜一個雅名,神韻高雅,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