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可能是員工的一種心理投射,有的員工內心缺少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溫暖和關注,因此,他對周圍的人有更多的期待,如果未能如愿,會感到失望和冷意。
職場“冷暴力”普遍存在
智聯招聘網站一項逾萬名職場人士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職場人曾遭受過職場“冷暴力”。
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張雅認為,所謂職場“冷暴力”,通常是指上司或同事用非暴力的方式刺激下屬或同事,導致對方情緒受挫心靈受傷的行為。“打個比方,從前被皇帝拋在腦后長期不理不睬的妃子,遭遇的便是職場冷暴力,如果該妃子甚至被派去打掃庭院端茶倒水,那就是相當嚴重的職場冷暴力。”
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某跨國公司白領鄭媛,懷孕后驟然察覺職場冷暖,在她妊娠反應最嚴重的懷孕初期,老板拒絕了她在家辦公的申請,趕緊招聘新人接替她的工作,并催促她及時交接工作,“不著急,生孩子是大事,哺乳期結束再回來上班也來得及!”鄭媛二話不說,收拾東西樂顛顛地回家了,回過味兒來后又忍不住念叨:“他們這是為我好呢?還是想趕我走呢?”
張雅對記者表示,跟閱歷豐富的職場前輩相比,有些80后職場人顯得天真些,普遍心靈成長比較慢。正是這類“很傻很天真”的年輕人,往往更容易遭遇“職場冷暴力”。
調查顯示,職場人遭受的“冷暴力”中,以“不受領導重用”達44.5%的比例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拼命工作而升職、加薪總是輪不到自己”,比例為41.2%;排在第三位的是“領導時常給自己小鞋穿”,如安排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例為29.2%.
剛入職的新人常抱怨主管給自己分配的工作技術含量低,公司里前輩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匯報工作時上司態度不冷不熱等,歸結為“職場冷暴力”,典型言論如下:“哎,成天干活那么辛苦沒人體諒,白眼倒是沒少挨,真不想在這種充滿冷暴力的環境中繼續待下去了!”
年輕職工求助心靈成長書籍
余小姐在一次部門會議中發現上司的方案有缺陷,她當即指出。從此,她發現上司對她的態度完全變了,把她視為空氣,對她不聞不問。余小姐終于難以忍受,選擇辭職。
和余小姐不同,宋先生的苦惱來自于同事。原先,他一直和同事相處融洽,最近,有消息傳出,他將是部門經理的熱門人選。此后,他漸漸發現,一些老同事開始孤立他。
有專家分析了冷暴力中的“施暴者”心理:對別人使用冷暴力的人,大部分在其成長過程或職業生涯中,遭遇過類似情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實施職場冷暴力的人,會使用一種相對偏激的方法去處理問題,這種行為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自我保護,他們以為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沒有想到這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復旦大學博士后、職場心理學專家王金麗老師談到,從外在原因看,經濟環境、企業業績、公司內部競爭等可能是職場冷暴力產生的原因;從內在因素分析,職場冷暴力和當事人的主觀體驗有關,“冷暴力”可能是員工的一種心理投射,有的員工內心缺少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溫暖和關注。因此,他對周圍的人有更多的期待,如果未能如愿,會感到失望和冷意。
郝芳也是自感遭遇職場“冷暴力”人群中的一員,由于身邊沒有合適的人可以商量,心情一直抑郁,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在看過一些心靈成長類書籍后,發覺非常適用,很多困惑得到了解決。放下心結的郝芳工作狀態越來越好。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流行心靈成長類書籍,主要是因為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很多職場人士心理壓力巨大,精神困惑,于是一些慰藉精神、指導人生類的書籍開始熱銷。
郝芳對記者說:“過去我常有抱怨,看過一些相關書籍后發現,很多時候,讓你做小事是為了奠定做大事的基礎,不把你放在眼里是因為你什么都不會,匯報工作收效不佳是因為你沒領會領導意圖,而不是什么人成心跟你過不去。在這種情況下,與其抱怨遭遇”職場冷暴力“,不如以開放性的狀態加強人際溝通和學習,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養,盡快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企業應關注職工心靈成長
“現在很多企業員工基本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感情上比較脆弱,看問題比較直接,一旦有事情發生,就不知道怎么處理,這就需要疏導。工作壓力不僅損害個體,也會影響到企業的健康發展,并最終導致經濟損失。”心理咨詢師謝平對記者表示。他建議,企業應關注職工的精神福利,請一些咨詢師給員工做心理輔導。
據了解,90%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都提供員工的情緒管理服務,一些企業專門設置了放松室、發泄室、茶室等,來緩解員工的緊張情緒;或者制訂員工健康修改計劃和增進健康的方案,幫助員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程度。
一些企業家也逐步認識到關心員工心理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維護員工心理健康對公司生產效率的提高會有幫助,而且還可以給員工一種人文關懷。一位民營企業家坦誠地告訴記者:“你說公司關心員工,對員工福利照顧得很周到,但不關心職工的快樂,那怎么能叫關心職工呢?怎么體現人文關懷呢?”
謝平認為,年輕職工熱捧心靈成長類書籍的背后,凸顯了企業對員工心靈關懷不夠,今年經濟巨大壓力,企業應重視員工的心靈成長,這樣有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