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壺
楊彭年
楊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人。善制茗壺,與陳曼生合作而名噪一時,統稱曼生壺,有的渾樸雅致,有的精巧玲瓏,且善配泥色,他和另一位名手申錫亦有合作,包錫茶壺較為多見,敦樸別致,被世人譽為"申楊"。(葛寅初)
石瓢
·
清嘉慶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
高:75毫米
·
口徑:68毫米
·
此壺胎體從銘文"不肥而堅,是以永年"看,疑其為薄胎骨。但看上去,非常結實。
石瓢提梁壺
·
清嘉慶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
高:110毫米
·
口徑:57毫米
·
此壺外形仿石瓢,古樸蒼秀,十分動目。壺身銘: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字里行間,更見天然之趣。
·
上海收藏家唐云收藏
陳鳴遠
陳鳴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勛。
南瓜形壺
·
清乾隆
·
高:105毫米
·
口徑:33毫米
·
此身銘: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鳴遠
·
印:陳鳴遠
·
南京博物館藏品
松段壺
·
高:105毫米
·
口徑橫:80毫米
·
口徑縱:60毫米
·
底刻款:鳴遠底
·
印:陳鳴遠
·
此壺仿松樹老干形,蒼勁之態,渾然天成。
·
宜興陶瓷博物館藏品。
陳鴻壽
陳鴻壽(1768-1822)陳鴻壽是浙江錢塘人,字子恭,號曼生,傳有"曼生十八式"流傳至今。其實何止十八式,我曾看到有曼生銘款一百以上。一位縣令能體恤陶工,深入民眾,親自設計制壺,這不能不說對宜興的廣大陶工民眾生活的改善,對扶植發展紫砂壺的品種創新、開拓紫砂市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另外一大貢獻,就是興起了在紫砂上寫詩作畫。由于陳鴻壽本人就是一位文人,書法篆刻極有造詣,他是西泠印社八家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紫砂品位,使陶人生活得更加富裕,用他自己縣令加文人的影響,號召當時很多文人一起參加陳鴻壽對紫砂書畫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