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醫院感染科主任教授,先后師從于著名肝病專家王育群教授、全國名老嚴世蕓教授和凌昌全教授,臨床上擅長中醫辨證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慢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病。她倡導“四位一體”(藥物、心理、飲食、運動)調治肝病。
張瑋表示,脂肪肝患者飲食要清淡。
張瑋
1965年出生,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浦東新區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感染科主任。
2015年12月29日,在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衛生計生委舉辦“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為五‘十佳’頒獎”活動上,龍華醫院感染科主任張瑋教授榮獲“上海市十佳公共衛生工作者”稱號。這一獎項歷時7個月,通過基層推選、市民投票、專家評審等環節最終產生,代表了百姓的“口碑”。
張瑋教授,先后師從于著名肝病專家王育群教授、全國名老中醫嚴世蕓教授和凌昌全教授,臨床上擅長中醫辨證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等肝病。她在總結王育群教授“瘀血說”理論基礎之上建立和發展了活血化瘀治療肝病的學術體系,特別是提出肝氣虛而致肝血瘀,在“補虛化瘀”治療肝病方面獨有建樹。倡導“四位一體”(藥物、心理、飲食、運動)治療肝病的綜合療法,同時對內科常見病以及疑難雜病的中醫治療亦頗有心得。
“為醫之道,關乎性命,不敢懈怠,以達極致。”這是張瑋的人生格言。她說,“感染性疾病,市民都會恐慌,患者還會受到歧視,但醫生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正氣存之,邪不可干,無所畏懼。”
脂肪肝不可小覷
中國歷來都是肝炎大國。以前中國的肝炎主要以乙肝為主,自從1993年開始打乙肝疫苗以來,乙肝的發病率明顯下降,全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平均約7.18%,。近20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飲食結構的變化,發生脂肪肝的人有逐年增多的趨勢,而且發病人群日趨年輕化。在所有肝炎類型中,脂肪肝位居第二,占15%~30%。
雖然脂肪肝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是七成以上市民對脂肪肝的危害認知不足。許多人明知自己患有脂肪肝,但因沒有任何不適,所以仍舊胡吃海喝,毫無顧忌。這一點尤其讓張瑋感到憂慮。她說,“其實,脂肪肝可以分為單純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是埋藏在身體里的‘隱性炸彈’。如果把代謝綜合征比作一棵樹,那么單純性脂肪肝就是這棵樹上的一個枝干。它可合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紊亂的發生,25%的患者經過20到40年還會發展成肝硬化,少數患者甚至發展至肝癌而危及生命。脂肪肝還使腸癌的發病率上升,對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國外報道有20%~30%最終會發展為腫瘤。”
張瑋說,正常人肝組織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其重量約為肝重量的4%~5%。如果肝內脂肪堆積過多,超過肝重量的10%甚至15%時,就被稱為脂肪肝。人的脂肪肝則是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多發于肥胖者、過量飲酒者、高脂飲食者、少動者、慢性肝病患者及中老年內分泌患者。
據統計,目前我國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脂肪肝。而在一些特定人群中患病率就更高,例如在肥胖者中的發病率為約50%,在嗜酒人群中的發病率則達到60%~70%。另外,在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發病率高達約50%。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化工廠,承擔著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我們一日三餐吃進去的營養物質都必須依靠肝臟進行加工,才能提供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除了物質代謝外,肝臟還是人體內最大的物質代謝的器官,體內產生的毒物、廢物,吃進去的毒物、有損肝臟的藥物等也必須依靠肝臟解毒。
這些有害物質不僅僅使肝臟解毒功能受損,別的臟器細胞也會加快老化,使體內毒素在血液中含量大大增加,這種大分子毒性物質會使血液黏稠,血流緩慢,導致其他臟器的功能改變。
因此,而脂肪肝的危害性不僅局限于肝臟,還會引起其他代謝紊亂導致代謝綜合征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統計顯示,脂肪肝、酒精肝可使50歲以上患者壽命縮短4年,使50歲以下者壽命縮短10年。
作為上海中醫優勢專科,龍華醫院的感染科在脂肪肝、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等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面很有特色,每年門診量6萬人次,其中40%都是慕名而來的外地患者。作為學科帶頭人,張瑋對于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病有著豐富經驗。她運用中醫“治未病”理論防控感染病,接診傳染性肝炎患者25萬人次。
她說:“中藥在乙肝中的治療優勢在于,對于抗病毒治療不理想的,聯合中藥治療,可以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可以明顯延緩疾病進展,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中西藥聯合治療,使乙肝e抗原血清轉換提高5%,75%患者延緩了肝硬化進程,降低了腫瘤發生率。”
活血化瘀治肝病
中藥治療肝病,不同流派的治法也是各有千秋。張瑋的老師上海市名中醫王育群教授集數十年臨床經驗,提出“瘀血貫穿肝病發展的始終”這一病機理論。也就是說,“瘀血既是一種病理產物,同時又是一種致病因素”。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張瑋跟師學習中,總結出清熱、疏肝、軟堅、利水、養肝、補腎、滋陰、益氣等“活血化瘀八法”,主張以活血化瘀法為主,兼施他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治療肝病理論體系。
通過20余年的臨床反復系統的驗證,“活血化瘀八法”在肝病的急性期、慢性期、肝硬化期等不同階段,以及在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膽汁淤積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病等不同肝病上靈活運用,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及對肝血瘀證的客觀化研究驗證該學術思想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在傳承前人成就基礎上,張瑋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將老師的經驗進一步升華提高。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結合跟隨嚴世蕓教授學習,深切體會他關于“和”的學術理念,在她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肝病中發現“虛可致瘀”,特別是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的診治過程中,發現其病機關鍵為肝“體”虧損而致肝氣虛,肝“用”不足而致瘀血,導致“氣虛血瘀”。于是,她創造性地提出“補虛化瘀法”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確立了“剿扶同用”的治療原則,取得了良好療效,并運用于病毒性肝炎和代謝性肝病,同樣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中醫活血化瘀治則的理論體系。為了證實這一理論體系有效性,張瑋還帶領團隊利用現代相關生物技術對“肝血瘀證”系統地進行了客觀化研究,為活血化瘀治療肝病學術體系提供了循證依據。
在祛病的同時,張瑋非常關注慢性乙肝病人的生存質量。她說,“慢性乙肝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由于病毒感染呈慢性持續性,缺乏特效根治方法,需長期治療;感染途徑隱匿,不易早期發現,難以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傳染性。同時,大眾對于慢性乙肝存在許多認識誤區,如片面追求病毒指標陰轉,不重視定期隨訪檢查,漠視疾病,放棄治療,甚至喪失生活信心。臨床不適癥狀如脅痛、乏力等反復出現,故患者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經濟壓力,生存質量明顯降低。因此,對慢乙肝患者進行生存質量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于是,張瑋帶領團隊制定“中醫慢性乙肝生存質量量表”,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這一研究系統全面評價慢性乙肝患者生存質量以及與中醫證型的關系,從軀體功能、機體功能、腹部癥狀、全身癥狀、活動能力,以及情緒(焦慮、抑郁)、性生活等不同的維度,對藥物治療后乙肝病人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
量表基于“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觀,構建了四維理論模型:肝經(反映本臟病變)、肝絡(反映與肝相表里,絡屬的五行相關臟腑的情況)、情志(反映情感變化為主的心理過程)和部候領域(反映患者同自然、社會之間的聯系)。臨床收集慢性乙肝患者400例,對初始量表進行條目篩選,最終形成72條測試版量表。該研究為探尋中醫臨床診治改善慢乙肝患者的生存質量的療效提供了有力證據,完善慢性乙肝中醫臨床療效評價體系。
四位一體調治肝炎
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肝炎患者如何調治也是患者和家屬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張瑋認為,肝炎患者的調治四位一體,缺一不可。其中包括了藥物治療、飲食調養、心理調護、運動保健四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藥物治療是疾病康復的最主要手段。張瑋強調,必須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由于肝炎患者病情比較遷延,特別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在疾病發展的過程中病情時有反復,出現了“病急亂投醫”的現象,輕信廣告、盲目用藥,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每個藥物都有一定的適應證,用藥得當則病退,反之花了錢反而延誤、加重了病情。就拿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來說,抗病毒治療(干擾素、核苷類藥物)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掌握用藥的適應證,可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反之正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副作用則已出現。療程不足、劑量不足、擅自停藥都會影響治療的效果,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中藥也是如此,必須個體化治療辨證辨病相結合,反之陰差陽錯不合理辨證和辨病,則如食毒藥。
其次,合理的飲食是肝炎患者康復的重要保證。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急性發作期,肝細胞充血水腫,負擔很重,這時就要求肝炎患者以清淡飲食為主,但不是說不吃葷菜,總的原則是高蛋白、低脂肪、適量糖類。
所謂的高蛋白,指的是優質蛋白,以動物蛋白為主:魚、精肉、牛奶(脫脂)、雞蛋清、兔肉、鴿子、鴨子等,每天的攝入量占總食物量的15%~20%。但必須忌食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對于合并血脂高、血糖高、腎功能障礙的患者還需按照醫囑做相應的調整和進一步的飲食控制。
對于肝硬化患者來說,肝功能異常者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同時要吃軟食,少食多餐,有腹水的患者要控制鈉鹽的攝入,并隨時根據電解質的情況調整飲食。穩定期肝硬化可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肝炎患者還要增加維生素的攝入量,保護修復肝細胞,也就是多食蔬菜(胡蘿卜、西紅柿、黃瓜)和適量的水果,對脂肪肝的患者還可改善體內脂肪代謝。
有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免疫功能處于低下的狀態,不利于疾病的恢復。肝炎患者特別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病情時有反復,遷延不愈,對疾病產生了恐懼的心理,有的患者出現了厭世的情緒,或表現為煩躁不安、不能入寐等神經官能癥的癥狀,也有患者進一步發展成為抑郁癥。
因為是傳染病,患者心理上的壓力比較大,所以得了肝病以后特別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擺正心態,不要自卑,以良好的精神狀態與疾病作斗爭。
對于脂肪肝患者來講情緒也很重要,如今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不良情緒會影響正常代謝或拿暴飲暴食緩解壓力都會導致脂肪肝的發生。
在肝功能正常,排除有嚴重疾病的前提條件下,適量運動對疾病的恢復有良好的作用,但必須控制活動的量,不要急于求成,按照自己的體質、原先的運動量,循序漸進,在定期檢查監控的基礎上制訂合理的鍛煉方案,增強體質,抗病外出,脂肪肝患者可以通過鍛煉消耗體內脂肪,增加自信性。保健上適量補充維生素是必需的。
在肝功能尚未穩定時,不要急于進補,原則上肝功能穩定半年以上方可進補。陰虛的患者可以服用西洋參、冬蟲夏草、楓斗之類。氣虛患者可以服用白參、黃芪等。另可選用靈芝調節免疫功能。
總之,肝炎的調治,藥物、心理、飲食、運動合理調節治療將有助于肝炎患者的康復,提高生存質量。
如何逆轉脂肪肝?
身體周刊:脂肪肝病人該如何調理飲食?
張瑋:脂肪肝分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兩大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元兇就是酒,得了酒精性脂肪肝要少喝酒,發生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則必須戒酒,非酒精性脂肪則和不合理飲食密切相關,往往與肥胖有關,減肥是消除脂肪肝的重要手段。
飲食要清淡,木耳或者云耳都是不錯的。平時應該葷素搭配。每天所攝入的總能量應該控制在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20-25千卡左右,不宜吃得太飽和太油膩,避免脂肪過多合成。
同時可適當多選用低脂牛奶、雞蛋清、有鱗的魚類和蝦類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促進肝細胞復原和再生。動物內臟、蛋黃、蟹黃、魷魚、沙丁魚等沒有魚鱗的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必須限制食用。
還應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脂肪肝患者平時飲食注意清淡,注意維生素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瓜果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同時限制熱量的攝入。
還有,適當增加運動,促進體內脂肪消耗,但運動還需根據個體差異和有無基礎疾病而制定不同方案。無基礎疾病的人可以選擇每周快走5天,每天45分鐘,最好心率達到120次,維持5-10分鐘,才能達到減肥效果。
仰臥起坐或健身器械鍛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相結合是很有益的。最后,如果出現肝功能損害的,要輔助藥物治療,脂肪肝聽之任之危害很大,但脂肪肝并不可怕,它是一種可逆性疾病,早期發現積極干預,可以痊愈,且不留后遺癥。
身體周刊:脂肪肝有沒有什么早期表現,市民怎樣預防脂肪肝?
張瑋:輕度脂肪肝時很多患者癥狀很輕微,患者大多能吃能喝,面色紅潤,精神狀態也沒有明顯的不適。只有在體檢B超時可以發現,但也有部分病人可在脂肪肝早期較易出現乏力、腹脹的臨床癥狀,所以要做好定期體檢。
有脂肪肝的人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等癥狀時,特別是在暴飲暴食和大量飲酒以后出現惡心、厭油膩,在排除感冒、胃炎以及其他誘發因素的情況下,應排除脂肪性肝炎的可能,因為脂肪性肝炎會導致肝細胞損傷,引起肝臟腫大,肝被膜過度伸張,從而刺激肝被膜感覺神經,可出現肝區不適、疼痛或右上腹隱痛的癥狀。
不過,以上這些癥狀與慢性肝炎的癥狀類似,因此單從癥狀上判斷脂肪肝的輕重是不夠準確的,一定要結合腹部B超、肝臟瞬時彈性超聲(Fibroscan)以及血生化的化驗結果綜合判斷。
只要是檢查出來患有脂肪肝,無論輕重,都應該及時去醫院診治。雖然不一定要藥物治療,但必須進行代謝綜合征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如有肝功能異常還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因為脂肪肝是排他性診斷,很多肝臟疾病可以合并脂肪肝,如果放任病情不管,脂肪肝會進一步改變肝臟結構,最終會導致肝硬化的發生。
身體周刊: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一定是肝硬化嗎?會傳染嗎?
張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自身免疫性肝病,好發于更年期婦女。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會出現乏力、面部長斑、皮膚瘙癢等癥狀,有的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癥狀只是體檢時發現肝功能中除谷丙轉氨酶(ALT)外,堿性磷酸酶(AKP)和谷氨酰轉肽酶(GGT)升高進一步就診才被診斷,部分患者只是皮膚瘙癢沒有檢測肝功能而長期在皮膚科就診延誤了治療。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病率約22/10萬,可以選擇檢測抗線粒體抗體M2等相關檢查來明確診斷。所以說,早期診斷該疾病是不一定發生肝硬化的,只是由于當時檢測手段不完善,75%的患者查出該疾病的時候就已經肝硬化了,而有這個稱謂,目前已經更名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
隨著檢測水平的提高,通過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預防其肝硬化的發生,同時這個疾病不具有傳染性。我們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正從事該疾病的研究,采用補虛化瘀的中藥治療該疾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醫患溝通的技巧
和藹可親的笑容,溫柔的話語,這是張瑋醫生給人的第一印象。而柔弱的外表下,藏著一個倔強的靈魂。已經過了不惑之年,對于很多人來說,也許人生已經進入一個收獲的季節。而對張瑋來說,對醫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在50歲獲得博士學位,并入選中醫領軍人才項目。
作為一名感染科醫生,三十年來,張瑋一直待命在公共衛生的戰場。經歷數年高強度的工作,在H7N9警戒狀態,進入發熱門診和病房高危地帶,戰斗在無硝煙的戰場上。
在臨床工作中,張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往往從一個小指標中就能發現早期疾病的隱患。她說,“一次在脂肪肝臨床試驗研究中的常規篩查中,我發現一個病人的白細胞總數很高,于是進一步檢查,確診為類白血病,病人立即去血液科治療,至今生存很好。還有一個肝硬化的女病人,一直在我這里看病治療,從肝臟失代償期到目前已經存活七年。長期的接觸中,患者對我很信任和依賴,有一次她來看病把丈夫體檢報告讓我幫忙看看,我發現前列腺上有一個鈣化點,讓他做了前列腺腫瘤指標,后來到其他醫院確診為前列腺癌合并腎癌。后來手術后還在我這里吃中藥。”
“一個優秀的醫生,先要有一顆仁慈之心。感染科大部分都是慢性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所以與患者的溝通技巧特別重要,要像朋友一樣相處,我寧愿自己累一點,也要做到有問必答。”
張瑋認為,彼此信任的醫患關系是醫療工作的前提,而融洽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對患者的一種心理支持。所以,醫生要學會適當地將心理學內容滲透到醫療活動中,以適應新的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首先,醫生必須要了解患者就醫的心理特點,一般來說都存在求醫心切、高度的自我中心、明顯的情感反應。醫生必須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其次注意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的相結合。”
張瑋表示,信息的總效果=7%的語詞+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很多醫生可能重視于問診,而忽略了手勢、體態、面部表情、目光接觸的等“體態語言”。醫生和病人的言語溝通中,要有傾聽的技巧、詢問的技巧,判斷病人想知道什么,告知病人真實病情,哪怕是壞消息,將會增進患者對醫生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則是醫患關系最根本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