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原文編輯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愛蓮說插圖[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zhuó】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3-4]2注釋譯文編輯作品注釋1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xiàn)象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xiàn)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2.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xiàn)今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shù)萬(指錢)者。”3.甚:很,十分。4.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5.可:值得。6.者:花。7.蕃(fán):多。8.獨:只,唯獨。9.自:自從。10.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11.盛愛:非常喜愛,十分喜愛。12.予(yú):代詞,我。13.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14.而:表轉(zhuǎn)折,卻。15.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16.染:沾染(污穢)。17.濯(zhuó):洗滌。18.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19.妖:美麗而不端莊。20.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21.焉:聲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漢語詞典的“啊”。22.中通外直:(它的莖)內(nèi)空外直。23.通:空。24.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25.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26.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jié)。27.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28.遠: 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29.益:更,更加。30.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31.可:只能。32.褻玩(xiè):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33.焉:助詞。34.謂:認為。35.花之隱逸者: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之:的。36.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37.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38.噫(yī):嘆詞,相當(dāng)于今意的“唉"。39.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40.鮮(xiǎn):少。41.聞:聽說。42.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43.宜乎眾矣:(愛牡丹的)人應(yīng)該是很多了。宜乎:當(dāng)然。宜:應(yīng)當(dāng)。眾:多。[2]作品譯文(長在)水上、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很多。晉代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社會上的人大多非常喜愛牡丹。我惟獨喜愛蓮花——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蓮花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筆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香氣遠播,更顯清芬;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只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進去輕慢地玩耍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dāng)然就很多了。3創(chuàng)作背景編輯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xué)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人稱濂溪先生。周敦頤來星子后,在軍衙東側(cè)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dāng)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一年以后,周敦頤由于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講學(xué)。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后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diào)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并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這也是他為官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漣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huán)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yè)業(yè)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jié)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就是作此感嘆吧。周敦頤是中國理學(xué)的開山祖,他的理學(xué)思想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xué)力行,有古人之風(fēng)”。他的學(xué)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xué)習(x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后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xué)家。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chuàng)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shè)堂講學(xué),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nèi)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xué)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于堂前。后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4作品鑒賞編輯鑒賞蓮花,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 但大多數(shù)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zhì)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 ,從而也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淡泊名利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鄙視和厭惡。[4]作者用自己與蓮花相照應(yīng),鄙視了那些追奉名利的人。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并沒在甚蕃里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fù),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dāng)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tài),與眾 愛蓮說(8張)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tài)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zhì)的區(qū)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4]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4]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jié)“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tài)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zé)。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于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fā)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fēng)范的,又有幾人?大多數(shù)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tài),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fēng)日下,大多數(shù)人皆被世事玷染也。[4]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fēng)節(jié),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tài)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2]通過對蓮花的高尚品質(zhì)的描寫,贊賞君子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諷刺了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與潔身自好的處事態(tài)度。此文高風(fēng)亮節(jié),清雅脫俗,精短,瑯瑯上口,有押韻,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nèi)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后世膾炙人口的佳品。因此在賞析此文的時候,能感動于文中。全文119字,結(jié)構(gòu)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2])道判署內(nèi)寫作的。正如《愛蓮說》抒意,周敦頤雖身居官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讀書治學(xué),著書立說,教育青年提攜后進。宋代著名哲學(xué)家、教育家二程——程頤、程顥,便是他在贛州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別人不同,“為政精密,務(wù)盡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一種小官)時,為了一個法不當(dāng)死的囚犯,和頂頭上司轉(zhuǎn)運使王逵據(jù)理力爭,并遞上辭呈,不愿為官,終于使剛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認自己的錯誤,囚不得死。周敦頤在贛州為官多年,清廉勤勉。《愛蓮說》據(jù)傳系他一次游覽于都羅漢巖之后所作。[4]從《愛蓮說》一文來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以蓮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專祠,并在祠后建“濂溪書院”,書院內(nèi)還鑿有“愛蓮池”。由于幾經(jīng)兵燹,原來書院、祠和池均已無存。此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現(xiàn)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從而與文章中所諷刺的庸人、俗人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縣)郡守,曾在廬山的濂溪書院中贊嘆周敦頤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亦稱贊他“人品甚高”,如“光風(fēng)霽月”。后來,贛州人為紀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頤的圖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時,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來到九江,把他曾祖寫的《愛蓮說》墨本送贈,于是贛州人就在書院蓮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傳千古。[5-7]分析蓮的品質(zhì):“蓮,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現(xiàn)詞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xiàn)蓮高潔品質(zhì),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zhì)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quán)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從生長環(huán)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zhì)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予獨愛蓮”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反面映襯蓮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者用隱逸者-菊花來正面襯托出蓮花在塵世中也能潔身自好。作者同時運用了富貴者-牡丹來反面襯托出蓮花擁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與世人一樣,只追求名利。體現(xiàn)蓮自尊自愛的句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tài),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5作者簡介編輯周敦頤(1017—1073),周敦頤畫像字茂叔,號濂溪,謚號元公,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xué)家、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原名敦實。因他世居道州濂溪,所以世稱濂溪先生。北宋理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以母舅龍圖閣學(xué)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jīng)先生之手,吏不敢決”。[2]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筑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于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于母親墓旁。以后子孫世居江州,后裔綿衍。是學(xué)術(shù)界公認的理學(xué)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xué)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xué),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xué)傳》將周子創(chuàng)立理學(xué)學(xué)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8]周敦頤先后于1067年在湖南邵州(今湖南邵陽)、1071年江西南康建有愛蓮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