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體制和下一代是恒古不變的主題,中外兼同。哈佛耶魯這樣的常青藤學生被稱作優秀的綿羊,北大清華的學子更是被指責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殊不知這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兩套體系,深層次居然有著巨大的相似性。
一:中國的應試高考和美國的素質教育
二:美中像綿羊一樣的從眾學生
三:素質教育背后的貴族精神
四:名校教育的生財之道
五:大學到底該干什么
大家通常都認為常青藤名校學生德才兼備,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是充滿英雄主義和冒險精神的人中之龍鳳。可是耶魯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去年出了一本書,叫做Excellent Sheep,《優秀的綿羊》,批評美國名校教育。而國內很多憂國憂民的老派人物也已經對中國的大學有點不敢抱太大希望了。用北大錢理群教授的話說,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如果把中美兩國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將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通過表層的巨大差異,直視深處的巨大相似。
也許我們還可以思考一下,現代大學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我們虛構兩個學生:清華大學的小明,和耶魯大學的Joe。能入選各自國家的頂級名校,這二人顯然都是出類拔萃的精英。人們相信他們都是未來社會棟梁,甚至有可能成為各自國家的領導人。 然而在此時此刻,小明的形象距離領導人還相差很遠。他來自中國某個邊遠地區,身體談不上健壯,帶個眼鏡,社會經驗相當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談,簡直除了成績好一無所長。刻薄的人可能會說小明有點讀書讀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而Joe的父親則是大公司CEO,母親在家做全職主婦,他上耶魯只不過是遵循家族傳統而已。Joe可謂是多才多藝。他高中時就跟同學搞過樂隊,能寫能彈能唱,從小就精通游泳、網球和冰球,而且入選校隊參加比賽。他從高二開始就選修了幾門大學先修課程(AP),還沒上大學已經具備微積分和宏觀經濟學的知識。Joe的組織能力也很強,是高中學生會副主席,而且他很有愛心,經常去社區醫院幫助殘疾人做康復運動。 小明深知自己的一切榮譽都來自分數。只有過硬的分數才能讓他拿到獎學金、出國留學、找份好工作,奪取光明前途。為此,小明在清華的學習策略跟高中并無區別,那就是一定要門門功課都拿優等。Joe的大學生活就比小明豐富多了。他是多個學生組織的成員,每逢假期就去做志愿者或者去大公司實習,有相當專業的體育運動,而且經常跟老師和同學們交流讀書心得! 所以中美大學教育的確是非常不同。可是如果你據此認為,相對于小明苦逼的應試教育,Joe正在經歷的素質教育非常快樂,或者你認為Joe是比小明更優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錯了。事實上,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類人。 補注:中國孩子壓力巨大。一卷定終身,高考期間幾乎是全民動員:小到一個個家庭的全面備戰,大到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協調準備。這種分數至上在一定程度也延續到大學。在信仰缺失的中國,這也給予大家以公平的假象。然而寒門再難出貴子,究竟是否公平,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美國孩子看起來輕松許多,其實則不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每一項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投入。從這一點而言,美國孩子的壓力可以說更加持久而全面。不過就像下面所說,這些其實都只是表面現象,其實骨子里大家也差不多。 Joe為什么要參加那么多課外活動?因為這些活動是美國學生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像考試分數一樣重要。跟小明刷GPA一樣,Joe刷課外活動的經驗值也只不過是完成各種考核指標而已。如果說小明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實Joe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和更早時候的大學生的確都很有社會責任感,非常關心國家大事,甚至愿意為了社會活動而犧牲學業。現在的大學生競爭非常激烈,根本沒時間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除了拿經驗值走人,他們并不打算對任何事物做特別深入的了解。清華的學生還有閑情逸致搞個女生節向師妹師姐致意,而耶魯這種水平的頂尖美國大學中,學生們經常忙得沒時間談戀愛。 Joe和小明的內心都非常脆弱。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名校,他們從小早就是取悅老師和家長的高手。別人對他們有什么期待,他們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能做好。層層過關的選拔制度確保了這些學生都是習慣性的成功者,他們從未遇到挫折 - 所以他們特別害怕失敗。進入大學,面對無數跟自己一樣聰明一樣勤奮的人,他們的情緒經常波動,充滿焦慮。他們選課非常小心謹慎,專門挑自己擅長的選,根本不敢選那些有可能證明自己不行的課程。 人們印象中的名校應該不拘一格降人才,每個學生都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不同的道路,百花齊放。然而事實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險的氛圍下,學生們互相模仿,生怕跟別人不一樣。小明一入學就在最短的時間內跟師兄們學會了自己學校的切口和校園BBS上的專用語,哪怕跟校外的人交談也要蹦出幾個“x字班”之類的黑話,而絕不會明明白白地跟你說院系年級。他們不是盡力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是與“自己人”的相同! 而哈佛耶魯的學生也沒有什么不同。學生們慢慢發現真正值得選擇的職業只有兩個:金融和咨詢。有統計發現2014年70%的哈佛學生把簡歷投到了華爾街的金融公司和麥卡錫等咨詢公司,而在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學生直接去了華爾街工作。對比之下,選擇政府和政治相關工作的只有3.5%。這兩種職業的共同點是工資很高,寫在簡歷里很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學的是什么專業都可以去做。事實上這些公司也不在乎你學了什么,他們只要求你出身名校聰明能干。 別人怎么要求,他們就怎么反應。不敢冒險,互相模仿。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樣的方向走。這不就是綿羊嗎?不管是在清華北大,還是在哈佛耶魯。 點評:一個社會的主體,大多數,的確是綿羊,否則就是一盤散沙了。可是,正如作者最后提到的,這個世界的進步也不可能完全靠一群綿羊來完成。美國這樣一個體系,其成功之處,其實是其正態的社會分布: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外,給人提供了不同的法門,從而產生了喬布斯、巴菲特這樣的傳奇領袖人物,帶領一群綿羊前行。而在中國,高考之外的出路就小很多了。不過我們不是也產生了俞敏洪、馬云這樣的非典型人物不是?社會終歸在進步,綿羊很多,狼也需要有。。。 既然是綿羊,那就好辦了。中國學生也許不擅長當超級英雄,當個綿羊還是非常擅長的。你只要使用“虎媽”式的訓練法,甭管鋼琴還是大提琴,你要什么經驗值我就給你什么經驗值不就行了嗎?如果說中國教育的特點是分數至上,現在美國教育不也是講credentialism嗎?美國名校難道不應該迅速被華人學生占領嗎? 這顯然根本沒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兒。常青藤的本質,是美國上層社會子弟上大學的地方。十九世紀末,隨著鐵路把全國變成一個統一的經濟體,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也就是WASP,中的新貴不斷涌現,他們需要一些精英大學來讓自己的子弟互相認識和建立聯系。這些大學錄取要求會希臘語和拉丁文,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內容,這樣平民子弟就被自動排除在外。當時“有資格上”哈佛的學生進哈佛相當容易,錄取根本就不看重學習成績。事實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十個錄取名額只有13個人申請,而耶魯的錄取率也高達46%,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精英們很快意識到這么搞不行。一方面新的社會勢力不斷涌現,一味把人排除在外對統治階層自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這些“貴族”子弟的學業的確不夠好。于是在1910年代,一些大學開始率先取消希臘語拉丁文考試,給公立高中的畢業生機會,并增加了推薦信、校友面試、體育和“領導力”等要求。類似這樣的改革反復拉鋸,最后妥協的結果就是今天這個樣子,既重視考試成績,也要求體育等“素質”。 而到了這個時候,這些所謂素質教育的本質就已經不是真正為了培養品格,而是為了確保精英子弟的錄取比例。并非所有“素質”都有助于你被名校錄取,你需要的是有貴族氣質的、而且必須是美式傳統精英階層的素質。這就是為什么你不應該練吉他而應該練大提琴,不應該練武術而應該練擊劍;你需要在面試時表現出良好教養,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薦信;你光參加過學生社團還不夠,你必須曾經是某個社團的領袖;你參加社區服務決不能像北京奧運志愿者那樣一副三生有幸的表情,而應該使用親切屈尊的姿態。 一句話,這些事兒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難做到。如果你不是貴族,所有這些素質教育的要求,都是逼著你假裝貴族。上大學花多少錢根本不重要,上大學之前花了多少錢,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人統計就連SAT成績都跟家庭收入正相關。而獲得貴族素質的最有效辦法是進私立高中。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這三所大學,其錄取新生中的22%,來自美國100所高中,這相當于全國高中總數的0.3% - 而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 這就不難理解,華裔學生Michael Wang,2230分的SAT成績(超過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門AP課程,而且還“參加了國家的英語演講和辯論比賽,數學競賽,會彈鋼琴,在2008年奧巴馬總統就職典禮上參加合唱團的合唱,在2013年申請了7所常青藤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結果被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之外的所有學校拒絕。 這里可以看看耶魯大學的真實錄取標準。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別突出的成就 - 一般小打小鬧的獎項沒用,必須是英特爾科學獎這樣的全國性大獎 - 你肯定能被錄取。如果沒有,那你就得“全面發展” - 對耶魯來說,這意味著7到8門AP課程和9到10項課外活動 - 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錄取,還得看推薦信和家庭情況。至于亞裔津津樂道的SAT考試成績,沒有太大意義。 隨想:前一段亞裔群體控告哈佛錄取歧視,引起了很大的關注。一向溫順的亞裔集體發聲,爭取自己的權益,絕對值得大力支持。不過我一直對拿SAT成績說事持保留態度,認為這是高考思維的延續。長青藤學校講究Legacy, 所謂前人種樹,后人乘涼。這在哪里其實都一樣,國內體會恐怕更深,自己努力不如拼爹,比爾蓋茨也是靠他娘拿第一個大單。只是美國這個社會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從升學到求職,都是柔性模糊的,沒有一個硬性的標準,你可以僥幸一次,不大可能僥幸終生。這其實在很大程度解決了前面所說的從眾綿羊的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子,讓有棱有角的人能夠脫穎而出。 這樣說來,美國私立名校從來就不是為全體國民服務,而是為上層階層服務的機構。既然是為精英階層服務,那肯定要嚴格要求精心培育,把大學生培養成真正的未來領袖吧?Deresiewicz卻告訴我們,現在名校其實并不重視學生教育。如果你在普通大學有抄襲行為,或者錯過一次期末考試,你可能會有很大的麻煩;而在耶魯,這些都不是大問題。截止日期可以推遲,不來上課不會被扣分,你永遠都有第二次機會。據Deresiewicz在耶魯親眼所見,哪怕你遭遇最大的學業失敗,哪怕你抄襲,哪怕你威脅同學的人身安全,你都不會被開除。 1950年,美國公立和私立大學學生的平均GPA都是2.5;而到了2007年,公立大學的平均GPA是3.01,私立大學則是3.30,特別難進的私立大學?3.43。但這組GPA貶值的數據也告訴我們,過去的美國大學比現在嚴格得多。事實上,在兩個羅斯福總統上大學的那個年代的這些名校,其教學要求反而比現在更嚴。老貴族非常講究無私、榮譽、勇氣和堅韌這樣的品質。那時候當學校說要培養服務社會精神和領導力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是玩真的。今日新貴充斥的大學簡直是在折射美國精英階層的墮落。在現代大學里教授的最重要任務是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學,因為好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提升學校聲望,還能帶來更多科研撥款。在這方面中美大學并無不同,講課好的教授并不受校方重視。 如果名校不關心教育,那么它們關心什么呢?是聲望,更確切的說,是資金。《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每年推出的全美大學排名,并不僅僅是給學生家長看的。大學能獲得多少捐款,甚至能申請到多少銀行貸款,都與這個排名息息相關。為了刷低錄取率,在入學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名校還鼓勵更多人申請,因為錄取率是大學排名計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而且大學把學生視為顧客,不敢嚴格要求,因為畢業率也是排名標準之一,越高越好。 校友捐贈,是名校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哈佛正是憑借幾百億美元的校友捐贈基金成為世界最富大學。我們前面說過哈佛大部分學生去了華爾街和咨詢公司,其實這正是大學希望你從事的工作。我最近看到兩條新聞正好說明這一點。一個是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大肆做空獲利的對沖基金總裁約翰·保爾森,給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捐4億美元,為史上最高校友捐款,哈佛直接把學院命名為約翰·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另一個更有意思,黑石集團的Steve Schwarzman向耶魯大學捐款1.5億美元,哈佛為此非常后悔,因為此君當初曾經申請了哈佛而沒有被錄取 。 看來用大數據的思維更科學地分析一下哪些高中生將來可能成為億萬富翁,是非常有錢途的事情。 總而言之,美國名校找到了一種很好的商業模式。在這個模式里最重要的東西是排名、科研、錄取和校友捐款,教學根本不在此列。為什么出生在美國的Michael Wang上不了藤校,而一所中國高中,南京外國語學校,卻有多名學生被藤校錄取?這恰恰是藤校布局未來校友捐款的策略 — 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精英學生未來有更大的賺錢潛力,對藤校來說“金磚五國”的高中生比西歐國家的更有吸引力。 吐槽:爬藤是一個超過100萬樣本的統計游戲。我們看到很多藤爸藤媽分享經驗和心得,可是如果你不是聲了N胞胎,N大于等于9500,你家娃即使全部爬藤成功,經驗也沒有統計意義和說服力。The Inconvenient Truth是老子自己往上爬才是正道,指望小孩逆襲不太可能,不管你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看起來公平的,其實未必公平,看起來不公平的,其實也未必不公平。 小明的師兄梁植在清華拿了三個學位而沒找到畢業后該去干什么工作的攻略,習慣性地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向評委請教,結果遭到了老校友高曉松的怒斥:“你不去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么,卻問我們你該找什么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剛入學時,Joe們被告知耶魯是個特別講究多樣性的大學,他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種族、身懷多項技能的青年才俊將來的發展有無限的可能性。可是這些擁有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的精英學生,也沒有多少人去研究古生物學,去致力于機器人技術,去苦學政治一心救國,畢業一窩蜂地去了華爾街。 有清華教授程曜,出于對學校種種不滿,竟曾經以絕食抗爭。Deresiewicz的憤怒還沒到這么極端。他認為大學應該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真正的思考能力,推崇博雅教育,甚至號召學生不要去名校。 但如果小明和Joe跑來問我,我不知道應該給他們什么建議。也許大學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觀價值觀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許你應該自己學那些東西,也許你根本就沒必要學。但我的確覺得這個世界哪怕分工再細,專業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綿羊來運行。 何況綿羊的生活其實并不怎么愉快。 結語:最后回到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一個社會的整體和個體,在很大程度上利益是一致的。綿羊從眾,是精致的利己,但也確保了族群的生存。完全利他的基因,早在進化之中被淘汰。老祖宗其實說得挺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呢?前輩習慣性地批評后進,可社會總是在前進,下一代其實遠比我們好,我們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