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是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以長期反復發作而有規律的上腹部疼痛為特征。本病屬中醫胃脘痛、心腹痛范疇。
【病因病機】
情志不遂,氣郁傷肝,木失條達,橫逆犯土,脾失健運,胃失和降,遂致本病。若肝郁化火或熱傷胃陰,可出現心煩易怒,口苦咽干,嘈雜吞酸,胃脘疼痛等癥。若氣滯血瘀,絡脈受損,可出現嘔血或便血等癥。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饑飽無常,以致脾胃受損。或體質素弱,虛寒內生,疲勞過度,均可引起本病。
【治療原則】
疏肝和胃,溫中散寒,清熱和胃。
【辨證論治】
氣滯型
癥狀:胃脘脹痛、攻串脅肋,情緒波動則脹痛加劇,噯氣泛酸,舌苔薄膩,脈弦。
針灸:內關、中脘、足三里、期門、陽陵泉、太沖。毫針刺,用瀉法。
血瘀型
癥狀:胃脘刺痛、痛有定處、拒按、食后痛甚,或見嘔血便黑,舌紫暗或見瘀斑,脈弦澀。
針灸:內關、中脘、足三里、膈俞、公孫、太沖。毫針刺,用瀉法。
虛寒型
癥狀:胃痛隱隱,泛吐清水,喜暖欲按,神疲倦怠,肢冷便溏,舌淡苔搏,脈沉遲。
針灸:內關、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門。毫針火郁犯胃之胃熱型
癥狀:痛勢急劇,發作連綿不已,胃脘灼熱,喜喝冷飲,吞酸反胃,舌紅苔黃,脈弦數。
針灸:內關、公孫、中脘、足三里、建里、天樞、內庭。毫針刺,用瀉法。
胃陰不足之胃熱型
癥狀:胃脘隱痛喜按,灼熱心煩,口干舌燥,溲赤便秘,舌赤少津,苔花剝,脈細數。
針灸:內關、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內庭、三陰交。毫針刺,用補法。
【醫案】
楊某,女,42歲,農民,2008年11月14日初診。
胃脘疼痛2天。2天來,因飲食不節,活動不協調,胃脘疼痛,飯前飯后均有疼痛不適。來診時,仍有脹滿、咳嗽、喘氣,飲食尚可,兩便調,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澀。此為胃脘氣滯血瘀作痛,選內關穴針刺。
令患者坐位,前臂平放在桌面,皮膚常規消毒,用28號1寸半不銹鋼毫針,直刺內關穴,得氣后,用瀉法捻轉,約30秒后,胃脘疼痛即可消失,每15分鐘捻轉1次,留針60分鐘,針后隨訪,僅針刺1次,一直未反復。
臨證心得
急性胃脘痛,為常見病,多發病,多見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發作,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中西治療方法和藥物甚多,如何快速解除患者的痛苦,應選擇單穴針刺,尤其是承漿穴、內關穴和外關穴,其治療效果,是其他藥物和療法不能代替的。
承漿穴位于頦唇溝正中凹陷處,屬于任脈。主治胃腸疾患,具有降逆和胃,行氣止痛之功用。對于因寒邪犯胃,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等引起來的胃脘疼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內關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屬于八脈交會穴中陰維脈的會穴,具有寬胸理氣,調理氣血,行氣止痛,寧心安神之功效。對于肝氣犯胃,氣滯血瘀等引起的疼痛,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與陽維脈相通,《中藏經》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針刺外關穴,通利三焦,通則不痛,所以是治療急性胃脘疼痛要穴之一。也可以作為急性胃腸炎的首選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