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祍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齊桓公即公子小白,他和公子糾爭位,殺了公子糾。召忽和管仲都是追隨公子糾的,管仲不但沒有象召忽一樣為公子糾而死,而且還輔助他原來的敵人公子小白成就霸業。
對此,子路和子貢都傾向于認為管仲是不仁的。孔門的兩個高徒有這樣的想法,可以推論在當時人們是普遍認為屬下應該為其主死難的。
但孔子并不這么認為。雖然從“禮”的角度批評管仲小器,但孔子更看重管仲的歷史功績,最重要的就是他輔助齊桓公尊王攘夷,保存發揚了華夏文明。
夫子通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