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五味如何歸五臟?五味對五臟的關系.
五臟.心、肝,脾、肺、腎
五味:辛、甘、酸、苦、咸
-----------------------
食物療法在對疾病的治療中處于重要的地位,食物可代替藥物,但藥物卻不能替代食物.民以食為天,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功能的水谷精微源于食物之中,這是人體基本的原始功能.人們以為藥物是創造健康的先驅,而容易忽視人體健康與疾病的預防,是可以經由人體基本的原始功能中,即食物療法的自我調節功能中獲取.保持人體健康最貴重的資本,就是人體對疾病的自我調節功能延續,這是一種自然規律,違背這種規律,就容易導致疾病的產生,破壞體內五臟六腑或各器官組織間的陰陽平衡.
人之飲食,各有適味.五臟各主其味:肝主酸,脾主甘,心主苦,肺主辛,腎主咸.肝虛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補肝;脾虛者,喜甘(類甜味)味,因甘能補脾;心火重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虛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大蔥、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腎虛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腎.
胃是五臟六腑中的一個營養匯聚的地方,一切飲食都要進入胃中,“胃為水谷之海”,五臟六腑都要稟受胃所消化的精微,才能維持正常的活動機能.五味歸屬于五臟,都是因它不同的屬性而各有所歸.五臟又與五官有直按聯系,《靈樞·營氣篇》曰:“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辯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 矣”.由此可見,據其所好之味,便可測知其病.運用易經八卦之理,重視食物療法的自我調節功能,對不同體質、不同環境狀態下的人們,合理調節飲食,同樣可達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之目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