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以及兩位項目的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也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據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于2001年被正式提出,簡稱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2003年,實施了探源工程預研究。2004-2015年,探源工程由科技部批復,國家文物局負責組織,依托“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已實施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結項。
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1首先,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后,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并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2其次,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
基于90年來中國田野考古學成果的科學總結,經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團隊從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中心城市和強制性權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突出特征。
3第三,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了總體認識。
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體文化現象背后的各地方社會,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在各自的環境基礎、經濟內容、社會運作機制以及宗教和社會意識等方面,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呈現出多元格局,并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并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
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并改造生發出嶄新的面貌。
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了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淀、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
關強表示,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協商,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后續研究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盡快完成指南的編制、發布,精心組織實施。并積極配合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加強成果整理與宣傳。同時,繼續對相關重要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有效保護,積極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準備工作,充分發揮古遺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多年來,隨著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浙江余杭良渚、遼寧牛河梁、山西襄汾陶寺、陜西神木石峁……一項項重要考古發現讓我們日益清晰地看到史前文化中透露出的文明曙光,也越來越真切地觸摸到早期中華文明脈動的韻律。
2006年6月,長期負責良渚項目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發現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河溝,他敏銳地預判這里可能是圍繞莫角山遺址的古城墻。歷經一年多的調查鉆探,一座塵封地下5000多年、面積300多萬平方米的古城重見天日。城外還有長達35000米的大型水利工程,兼具防洪排灌功能。
良渚遺址出土文物
其實,在追尋文明的曙光時,良渚一直吸引著考古人的目光。早在1977年,考古學家蘇秉琦面對遺址感嘆:“我看這里就是古代的杭州。”如今,一幅氣度恢宏的都邑畫卷徐徐展開:良渚古城巍然屹立,其內有以高聳的莫角山為核心的建筑群,其外水網密布,溝通著處處村邑和千頃稻田,祭壇和墓地散布其間,水利設施環護外圍……根據專家估算,良渚大城、水壩、莫角山堆筑土方量約為1200余萬立方米,共需3600萬人日工,或者1000人連續工作10年左右,此外還需有更多人提供后勤保障。劉斌表示:“良渚社會的復雜化程度及強大的動員能力,說明距今5200年到4500年期間,中國的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初期的國家,進入了早期文明社會。”
1984年10月31日上午,初冬的遼西山區格外寧靜。工地上只聽到小鏟碰動泥土的沙沙聲。這幾天人像殘件接二連三地出現,讓大家充滿了期待。人們屏住呼吸,看著考古隊員剝離一件特殊的塑件。額頭、眼睛、耳朵、嘴……一尊幾乎完美的女神頭像仰面朝天,微笑欲語。攝影師及時按下快門,記錄了女神與子孫們跨越千年的相視一笑。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說,紅山女神不僅是紅山人的先祖,也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
牛河梁紅山文化出土文物
這尊陶人通高55厘米,形象逼真、表情豐富,是目前為止能夠完整復原的紅山文化晚期最大的整身陶質人像。“陶人所代表的正是活生生的5000年以前我們先祖的形象,為研究當時的社會發展階段、原始宗教崇拜提供了最直接的考古實證。”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研處處長劉國祥至今談起這一發現還激動不已,5000多年前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以牛河梁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為中心的紅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實證,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學界共識。
“距今約4200年的一個春天,晉南臨汾盆地中的陶寺,晨曦微露,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陶寺大城一片沉寂。東南城墻外一處特殊建筑內,上層貴族已經陳設好石磬、鼉鼓、俎豆和犧牲,肅穆以待。當春日的朝陽終于從塔兒山頂噴薄而出,霎時間,一道燦爛的陽光從第4道縫隙中精準地射入這特殊的建筑,直達圓心。”
陶寺遺址出土文物
山西陶寺遺址發掘領隊何駑繪聲繪色地講述根據新發現的“觀象臺”遺跡復原出的古人“禮天”細節以及“居住在巨型城址宮殿里的王,如何通過祭祀來維持至高無上的權威”。《尚書》有關于堯“觀象授時”的記載,這些發現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堯天舜日的禮樂文明。根據陶寺遺址的年代、位置和規模,許多古史和考古學者認為它有可能是文獻記載中堯之都城——平陽。“至少可以據此認為,陶寺文化中期已經進入到早期國家的階段。”何駑對此很有信心。
“這些口弦琴可能承擔著共同的功能——溝通人神天地。”2018年5月21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在發布會上興奮地宣布,石峁遺址出土了一批骨制口弦琴、管哨和陶制球哨。骨制口弦琴絕對年代距今約4000年,出土數量20余件,系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的弦樂器。
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口弦琴 為國內最早弦樂器
現代羌族婦女演奏口弦琴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神木縣,探源工程專家在這里發現了目前中國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超過400萬平方米的三重石構城址(分內城、外城、宮城)、形態接近“金字塔”式的大型人工建筑、貴族墓地等。據孫周勇介紹,石峁遺址發現了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這表明距今約4100年陜北地區也已進入文明社會,豐富了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細節。
此外,安徽含山凌家灘、江蘇張家港東山村等遺址也獲得重要發現。這些都表明距今5300年左右開始,長江、黃河及西遼河流域的文明化進程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在距今5300至4300年期間,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相繼出現了早期國家,“依照歷史記憶,可稱之為‘古國時代’,盡管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從現在掌握的情況來看,這一時期已經步入文明社會的門檻,中華文明五千年絕非虛言。”王巍非常堅定地說。
新砦遺址位于新密市東23公里劉寨鎮新砦村西部,其年代在龍山時代和夏文化之間,距今3800年左右。遺址下層為龍山文化層,中層為新砦期文化層,上層為二里頭早期文化層,證明了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確實存在新砦期。新砦城址的發現,對于探索早期夏都、對于判定古城寨城址和二里頭遺址的年代與性質、對于研究夏代都城和夏王朝的誕生以及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乳釘紋銅爵 二里頭遺址出土
距今3700年左右,經過新砦期文化的醞釀,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橫空出世。位于洛陽東郊的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夏代后期的都城。在該遺址的中部,發現了內有多座宮殿的宮城。在與此宮城僅一路之隔的區域發現的另一個圍墻圍繞的區域內,發現了制作銅器和綠松石等高等級物品的作坊,生產的銅器非常精致,僅在較高等級的墓葬中隨葬。表明這些高等級物品的生產已經被王權所控制,成為表明持有者等級身份的象征物——禮器。此時,中國的青銅文明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內容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