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會讓孩子更有效更快速的先把傳統(tǒng)的科目快速學好,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候培養(yǎng)自己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技能。
“那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兩種,一是創(chuàng)意,一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那么,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應用,有一天會不會取代老師?
“我可以保證老師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老師的工作會大大改變”。
5月18日,在線教育公司盒子魚英語召開了“再一次,革新英語學習”的C輪融資暨英語學習新模式發(fā)布會。盒子魚的天使投資人李開復、C輪投資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等行業(yè)領袖出席。
作為最早國內建立教育投資團隊的創(chuàng)新工場,李開復坦言,當時創(chuàng)新工場的合伙人朗春暉、投資總監(jiān)張麗君前瞻性的預感到教育行業(yè)即將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過去的教育公司更多的在傳統(tǒng)的線下,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來到,視頻時代的到來,APP的到來,新的機會隨之而來,再之后會是線上線下的融合OMO,這是我們當時非常清晰的藍圖。”
李開復表示,也因為創(chuàng)新工場是技術型的公司,所以會把互聯(lián)網(wǎng)的技術,AI技術,帶寬、視頻技術,AR技術和教育緊密結合,用自己的技術能力提早在教育領域戰(zhàn)略布局。
李開復尤其看好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人工智能應用最好領域應該是教育。”
李開復表示,在中國有10%的教室里的學生達到五六十名,所以一對一、針對性的教育不太可能,但是,每一個孩子在知識點,以及興趣都不太一樣。同時,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教室的工作很繁復,要出題目、改考卷等等。
“我們應該節(jié)省老師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可以體現(xiàn)在5個方面:改考卷、上課、考試、回家做作業(yè)、課外補習,這幾點都可以用人工智能代替。”
基于人工智能在教育的發(fā)展,未來每一個學生都會被大數(shù)據(jù)畫像,學生有什么興趣,那些學習方面有困難,如何彌補,什么樣的老師能夠幫助他等等,都可以從他的考卷、功課,和老師的對話,以及上課的專注程度這些綜合的信息中得到。
“類似的,我們很多人都是阿里的用戶,支付寶,天貓,淘寶等等。我們的每一次消費,都會變成阿里的大數(shù)據(jù)累積,給阿里大數(shù)據(jù)的人工智能提供了幫助,因此阿里會越來越了解你,進而給你更好的服務,由此他掙更多的錢”。
李開復表示,教育也是一樣,學習領域的五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打通。從而像阿里、百度、騰訊一樣了解自己的用戶,從而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務。
“我最近寫一本關于人工智能新書,談到很多工作會因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而消失,比如說白領、客服、貸款負責人,電話銷售,藍領質檢、流水線,甚至未來的司機這些工作都會消失。很多家長的孩子因此很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剛長大就被取代,沒有工作。”
李開復表示,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會讓孩子更有效更快速的先把傳統(tǒng)的科目快速學好,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候培養(yǎng)自己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技能。
“那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兩種,一是創(chuàng)意,一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那么,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應用,有一天會不會取代老師?
“我可以保證老師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老師的工作會大大改變”。
現(xiàn)在很多老師需要做很多重復性工作,這些工作會被機器代替,比如點名,改考卷等。
“以后的老師可以用更多的時間,面對面的、用有溫度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得到有愛的成長。讓教育既可以更AI化,也可以更人性化。”
教師的事務性工作被取代以后,教學工作是有AI的內核的機器替代,它深深的了解學生,優(yōu)化學習過程,讓學生學的更好。
“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老師,以更低的學生對老師的比例,做一個有溫度的一對二,一對三,一對五的教學,二不是一對三十,一對五十的冷漠教學。”
對于新東方俞敏洪來說,已經(jīng)有很多的的教育實踐,尤其在AI教育方面。相對于李開復,俞敏洪的實踐則更落地。
“我覺得人工智能在未來的教育中間,包括在其他行業(yè)中間,就像今天用電一樣無處不在,各種人工智能的手段對人的學習習慣、學習的 方法,包括注意力、表情進行抓取,然后分析他的學習模式,從而給他提供學習的幫助。”
俞敏洪表示,新東方早已經(jīng)建立了一套學生成長體系,很多學生從小學一年級來到新東方,一直到18歲上大學,其中建立了一個整套的體系,一個學生在新東方十幾年的歷程全部記錄下來,并且全部能夠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
俞敏洪認為人工智能應用會利好高考。
“因為人工智能和區(qū)塊鏈技術的出現(xiàn)和成熟,高考逐漸會被取消。大學錄取學生的時候根本不再看考試,而是把你過去六年的學習軌跡全部調出來就可以,而且是不可篡改,這個數(shù)據(jù)就變成錄取學生最真實的數(shù)據(jù)。我覺得未來這是人工智能應用比較重要的場景。”
在新東方的教育實踐上,師資建設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英語學習方面外教老師占了不少的比例,但是俞敏洪認為,未來的英語學習對于中國孩子來說既不需要外教,也不需要中教。
“因為語言學習的本質就是重復,通過最有效的重復來達到熟練,之所以現(xiàn)在大家還在用外教和中教來學習,就是因為現(xiàn)在人工智能還沒有達到自然語言處理交流最好的境界。我覺得未來自然語言在人工智能會有很大的突破。”
俞敏洪坦言,雖然有機器教學,但是,老師對于孩子們的成長是必不可少。老師的作用不再是簡單的教孩子語音、語調,而是在孩子人品人格的成長上,認知的成長上,見識的成長上,對于文化的獨立研究和思考以及全球化眼光方面給孩子們帶來的改變。”
“所以,未來當老師會比今天當老師難很多。”
俞敏洪表示,未來一半以上都是人工智能,剩下的一半,就是要把學生變成一個全面的人,但是很多老師自己都不是全面的人,怎么能做到。
“所以未來對于老師的要求會完全不一樣,要求老師有想象力,有非常好的知識結構,對于事情的判斷力和看法,這樣才能教學生。構建學生全面成長體系對老師的要求比原來高很多。讓每一個老師真正懂得孩子的內心,才能夠把孩子帶向個性化獨立的發(fā)展方向”。
OMO,是李開復最新提出的概念,是關于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的名詞。
李開復表示,線下課程并不能知道哪個學生聽進去,或者他的成長有多快。而線上無論是一對一或者是一對多,可以清晰的被捕捉。OMO的融合就是線上捕捉用戶行為軌跡,線下捕捉行為布局,包括態(tài)度、表情、專注等等,
“把這些融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設計課程,或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外教提升學生的能力,線上線下的結合是數(shù)據(jù)的打通。”
俞敏洪表示,未來最好的線上教育產(chǎn)品,原則上都不應該是純線上的,一定是和線下某種場景結合,才能夠起到最大的效益。
“最好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來說,一定是把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就像李開復說的,當老師面對面的時候是有溫度的,純粹線上的時候,學生對于老師的感知,包括家長對他的影響,就會弱很多。”
俞敏洪表示,在他們的測試中,一個學生的20次課都在線上完成,好處是學生一舉一動都能夠留下數(shù)據(jù)記錄,但是壞處是學生對老師沒有感覺。而把10次課面對面,10次在線上,學生對于這門課的興趣以及學生整體上的學習效率反而更高。
俞敏洪說,未來很多線上教學采用人工智能輔助,老師都可以退到教學背后,系統(tǒng)性的完成教學、育人以及效率的問題。
END
點擊圖片查看峰會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