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磨蹭嗎?”
最近,同同收到了不少家長的反饋,“孩子太磨蹭”、“寫作業拖拖拉拉”、“吃飯得叫半天,還總不理人”...這幾乎成了所有家長最苦惱的問題之一!
“磨蹭”貌似是一大頑癥,從四五歲到青春期,橫掃各個年齡段,很多家長為此頭疼不已,無計可施。
每天,無論讓孩子做什么,都需要家長催上好幾遍,才會慢慢悠悠的做,甚至根本連做都不做。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孩子磨蹭”這件事兒!
▼
銘銘媽媽說:我家孩子就是典型的磨蹭,每天都要上演幾次“磨蹭-催促-磨蹭-催促”。
最近放暑假催的次數更加頻繁,早上催起床吃早飯,白天玩游戲又得催他寫作業,晚上不睡覺還得催他睡覺。一天N次,天天循環播放。
第一遍催自己還能做到和風細雨。
但過了幾分鐘,他依然沒有任何變化,或者繼續玩。
然后我就繼續催,……每催一次,自己火氣就往上躥一分!
當常規性的催促已經不管用時,那說明孩子已經對你的催促產生了免疫。
吃飯、上學、做作業、睡覺...這些本應屬于孩子自己的事,但每次卻要家長催促著才能完成,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甚至形成“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才動”的惡性循環。
家長與孩子之間形成的這種默契,只會讓“磨蹭-催促”的歷史重演。所以,家長真正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給他一些耐心的引導,培養他的主動意識。
第一步:控制自己的嘴,停止催促!
當催促變得無效,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只會讓孩子覺得你嘮叨,日復一日,遲早會讓孩子產生反抗。
同同記得很清楚,之前閨蜜的女兒對自己媽媽吼道——“本來我是準備做作業的,可你非得吵,你越吵我就偏不做”。
本來是為孩子好,反過來倒成了家長的不是了。家長首先應該做的,是控制住自己的嘴,給孩子一些時間,看看孩子是否有自我控制能力。
或許等待的過程會很焦心,但你需要給他一點時間,給自控力的小芽一點時間。
第二步:分清事情是誰的
家長不能每次都搶占先機,主動將事情的責任攬上身。催來催去,家長比孩子都急。
家長越過界限,孩子自然會往后縮,長期下去,孩子會喪失自主能力,習慣在催促中按命令行事。
在引導的過程中,家長可有意識的讓孩子對自己的事情進行一個大致的安排!例如:今天作業多嗎?準備在什么時間段內完成呢?
在聊天的過程中,家長要盡量保持一個輕松自由的氛圍,而不是以命令、要求的口吻,否則效果就截然相反了。
第三步、自己的行為需自己承擔。
家長催促孩子起床,是為了不讓孩子遲到;催促孩子做作業,是為了讓孩子不會因為作業做不完被老師批評...
表面上看,在家長的催促下孩子完成了事情,但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
有時候不防狠下心,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后果。家長只需要在旁邊進行恰當的解釋與引導...
例如:孩子早上不起床,怎么叫都不起床,這時你會怎么做?
錯誤做法:發火:“你怎么還不起?要遲到了!”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結果:下次依舊。
正確做法: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床,沒吃早飯,還遲到了。
結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只有跌了跟頭,才會注意看路,總有家長帶著繞開坑坑洼洼,孩子總也學不會自己看路——反而會認為:有爸爸媽媽領著我呢。
想讓孩子不再磨蹭,家長首先應減少自己的狂躁和焦慮。當父母負面情緒減少的時候,孩子更容易冷靜,當孩子不再被負面情緒影響時,才更容易引導,他們自己的行動就會更有效率。
不要在后面趕,要在前方招手!孩子才能跑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