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小孩子的世界大多簡單純潔,在他們看來,世界上的東西非黑即白、除了喜歡就是討厭。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也很少會向大人一樣慮無不周,往往比較直接、相對果斷。
如果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或事,孩子多半會興沖沖跟著這個人的身后,寸步不離,或者對一件物品愛不釋手,甚至想要據為己有;但如果遇到自己討厭的人或事,他們也會很直接地對對方避而遠之,不理不睬,或者對一件物品百般嫌棄,甚至心生厭惡。
其實,孩子的這種區別對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最明顯的當屬晚上喜歡和誰一起睡覺的問題。
寶寶晚上和奶奶睡,出了哺乳期連奶都不用喂,可這樣真的好么
鄰居小白的寶寶果果2歲了,本應該是粘媽媽的時候,但果果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比起媽媽,她更喜歡奶奶,總愛跟在奶奶身后,寸步不離。為了此事,寶媽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受到了自己孩子的冷漠,換做哪個媽媽應該也不好受。
其實,這一切還要從寶寶剛出生時說起。當時,小白生下果果后產后受損,不僅奶水不太夠,而且手腕、關節都存在疼痛感,為了讓小白休息好,婆婆主動提出讓孩子跟著自己睡。此后,小白每晚也就起來一兩次給孩子喂奶,有時奶奶給寶寶喝配方奶,小白也不用半夜爬起來了。總比之前要好很多。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直到斷了奶果果一直都在跟奶奶睡,如今,小白發覺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上個月,小白和丈夫帶著寶寶出去玩,本想著天色晚了就在外面休息了,但孩子哭著鬧著就是要找奶奶,怎么說怎么勸都無濟于事。無奈之下,一家三口只能連夜開車回去。
路上,小白抱著寶寶,她突然發覺孩子真的長大了好多,但自己這個當媽媽的卻沒能在他的心中占有最大的分量,想到這,寶媽瞬間感覺心頭一涼。
其實,這樣的事情非常普遍,就發生在身邊普通的家庭中,對于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可能真不是血緣問題,而要看對孩子的陪伴時間。
分析:親子關系在于陪伴,和誰一起睡也不是簡單問題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的陪伴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更加了解,孩子對父母愈發依賴,而這樣的陪伴包括但不僅限于親子活動,晚上讓孩子更誰睡也是彼此的陪伴。
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睡覺就是休息,中途也沒有什么意識,更不會在乎到底是和誰一起睡的了,但事實可能并不是這樣簡單的。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表示:處在睡眠狀態時,人體所散發出來的體味是最濃的,此時,孩子和誰一起睡覺就多了一段很好的和對方相處的時間。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慢慢熟悉起這個人的味道,此后也就會和這個人比較親。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一旦錯過關鍵期,再努力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有研究證明,寶寶在一歲半以前和誰親往往取決于陪伴他的時間長短,誰在他的生活中出現的更多,孩子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和誰更親近。而再往后,等到寶寶三歲以后,孩子的心智開始進一步發育,才是促進感情的另一個階段。但在此之后,如果再想通過時間或者簡單的陪伴讓孩子和自己親近,可謂難上加難。
對此,一開始爸爸媽媽就要注意這些問題:
1)時機不到,不要強求和孩子分床睡
不要為了練就孩子的膽子,就不合時宜強迫寶寶和爸爸媽媽分床睡,尤其是3歲以前,寶寶的各方面發育并沒有達到完善的程度,不管是思想還是心智都是比較脆弱的,如果強制分開睡覺,寶寶的安全感會受到極大的打壓,弄不好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2)老人的幫助并不是撫養,別再推卸責任
因為身體狀況或工作情況,請老人來帶娃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現象,但其中的度爸爸媽媽一定要把握好。老人幫忙帶孩子并不是從新撫養一個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媽媽萬萬不可推卸責任,尤其是希望孩子和自己親近的父母,總不能想著可以不帶孩子,而孩子卻和自己最好,這樣的想法未免有些荒謬了。
3)不要動不動就以父母的離開來威脅孩子
如果在孩子做錯事或不聽話時,爸爸媽媽要選擇正確的方式進行開導和勸慰,最好不要動不動以自己要離開為條件威脅孩子。如果總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爸爸就走了”或者“如果再犯媽媽就不要你了”這類的話,孩子就會感到慌張,進而漸漸失去對爸爸媽媽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