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一個十分磨人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四處尋求經驗帖,來學習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更加優秀。但是卻總能發現那些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簽,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每每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時候,腦袋就像一片漿糊一樣,即使四處求經驗找方法,面對自家孩子教育的時候,依舊是無從下手。家庭教育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對孩子的過分心疼,讓家長無法實施嚴格教育孩子的理念,都說玉不琢不成器,沒有嚴格的管教還十分的寵溺,就會讓孩子變得難以管理。但也有很多家長長時間采取極端的嚴格模式,把孩子管得死死的,沒有半點自由可言。這兩種教育模式都不是完善的科學的方法,而為了拯救廣大家長于水深火熱之中,立家規逐漸變成了家長養娃的新選擇。
點擊加載圖片
都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于一個家庭的教育來說也同樣如此,尤其是在對于孩子初期階段的教育方法選用上,一定要適當的以原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這樣就能體現出立家規的重要性。但同時立家規也是有一定前提和方法的,并不是由著父母的性子隨心所欲的制定,立家規的一個主要前提就是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雖然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有生養之恩,但是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更沒有義務去完成父母夢想的缺憾,不要用傳統的眼光來定義父母與孩子的角色,一定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讓他們有選擇夢想的權利。
以尊重孩子為前提進行家規的精密制定也十分重要,首先就是要讓孩子明確學習的重要性,無論是對于4、5歲還是7、8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都已經是擁有學習能力的獨立個體,所以一定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擁有明確的學習觀念。家長可以傳遞這條家規的時候,給孩子明確責任意識,作為此階段的孩子來說,培養學習能力是必要的,同時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一種需求,更是一種責任。
點擊加載圖片
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不僅僅要有學習的能力,同時還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那么第2條家規就是要讓孩子知道愛的力量。這種愛不僅僅是對于家庭成員,親戚朋友之間的愛,更是要將這種溫暖的力量于生活中傳播。但是愛這個概念對于一個4、5歲的孩子來說,還有一些難理解說而已,家長要想樹立這條家規,可以讓孩子適當的和小動物接觸,雖然孩子在一個家庭中顯得比較弱小,但是在更加弱小的生命面前,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喚醒心中的溫暖與愛,于無形中養成關懷弱勢群體的精神。
第3條家規就是要注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有很多家長都會全權處理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便有很多事情是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但是家長因為心疼孩子也不會讓孩子動手。長此以往這只會讓孩子心安理得的享受家長所做的一切,但是家長要清楚的明白,孩子總有一天是要離開家長的庇護,自己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好與壞,如果總是將孩子遮擋在自己安穩的羽翼之下,那么一旦孩子在面對日后的困難時,便會顯得力不從心所以對于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做起,這樣才能夠讓孩子不斷的在困難與挫折中積累力量,逐漸變得更大更強。
點擊加載圖片
第4條家規就是讓孩子知道尊重長輩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家規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讓孩子對于長輩有一種敬畏的心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現如今的很多家庭中,孩子都處于核心地位,而家里的長輩卻變成了低三下四的奴仆角色,一旦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里的老大之時,這對于孩子的后期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因為被嬌慣的孩子總是弱不禁風。而那些孝順長輩的孩子卻在日后的發展中對于他人同樣敬畏且尊重,會有意想不到的好人緣,在很多時候都會得到友情的幫助。
立家規其實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說法,吸取傳統教育中的精華,可以讓孩子在踐行每一條家規的時候深度的明辨是非,同樣有利于孩子真我人格的養成。聰明的家長都知道如何管教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放任孩子自我成長,孩子就像正在生長的樹苗一般,適當的矯正才能讓他們生長的更加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