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以顯著而又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精神癥。據統計,中國抑郁癥患者數量已達9000萬,而抑郁癥識別率僅達30%,識別出的患者又只占其中的30%。近年來抑郁癥開始呈現低齡化趨勢,處于青少年時期的抑郁癥患者數量逐年上升,2017年的相關數據顯示,青少年的患病率已經達到了4%~8%。
點擊加載圖片
環境對青少年心理狀態有著重要影響,而家庭是影響個體心理發展的第一環境,因此抑郁癥的治療目標之一便是改善家庭因素。
從現實來看,家庭因素并不具有決定性,惡劣的家庭因素并不一定會導致青少年抑郁。從其傳導路徑分析,家庭因素在作用于青少年心理狀態前會受到青少年的主觀加工,而這個主觀加工方式之一便是應對方式。
即家庭因素的作用程度會受到青少年應對方式的影響,被緩沖或增幅后再最終影響于青少年的心理狀態。為了探究這一主觀加工過程,有必要研究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檢驗父母教養方式及家庭環境因素對青少年抑郁癥產生的具體影響的基礎上,對青少年應對方式在相應影響過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進行驗證。
試驗材料與方法
研究組:入組標準為在醫院確診為抑郁癥患者,選取威海精神衛生中心、煙臺精神衛生中心、萊州精神衛生中心、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門診部及住院部的抑郁癥患者,經患者同意,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問卷訪談。同時在抑郁癥相關公益平臺上發放在線問卷。排除標準:年齡 < 13或年齡 > 19,未在醫院確診為抑郁癥。共入組61例有效數據,年齡處于[13,19]區間。
對照組:入組標準隨機抽取山東大學(威海)的學生作為正常對照人群,取得知情同意,無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家族史,采取發放線上問卷的方式進行。共入組61例有效數據,年齡處于[13,19]區間。
實驗材料
1) 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
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基本信息。
2) 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
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由費立鵬等人于1991年在美國心理學家Moss R. H.編制的“家庭環境量表(FES)”的基礎上修訂改寫而成。
3)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EMBU)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該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于默奧)大學精神醫學系C·Perris等人共同編制用以評價父母教養態度和行為的問卷,由我國岳冬梅等于80年代末引進并修訂。
4) 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CSQ)
特質應對方式問卷是一種自評量表,應對(coping)是心理應激過程的重要中介因素,與應急事件性質以及應激結果均有關系。應對方式受到廣泛的重視,出現許多應對方式量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是其中之一。
方法
本實驗以FES-CV、EMBU、TCSQ量表得分為變量,探究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抑郁癥的影響時,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和家庭環境量表的得分為自變量,是否患抑郁癥(設定為二分類變量)為因變量,對比正常青少年與抑郁癥患者之間的分數;探究青少年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時,分別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和家庭環境量表的得分為自變量,以應對方式問卷的得分為中介變量,以是否患抑郁癥(設定為二分類變量)為因變量,采用Hayes (2012)編制的SPSS宏中的Model 4 (Model 4為簡單的中介效應模型),在控制性別的情況下對家庭環境與患抑郁癥之間的關系中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
針對線上與線下的不同群體,均應用相同的調查材料,測試時間為20分鐘左右。線下由各合作醫院相關部門發放抑郁癥患者填寫,并最終由團隊收集;線上則在問卷星平臺上編寫合成問卷。得到全部樣本后,進行有效性和完整性篩選。
結果
家庭環境各因子描述分析與獨立樣本t檢驗
描述性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1)表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家庭環境的親密度、情感表達、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得分顯著低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的家庭,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家庭環境的矛盾性得分顯著高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的家庭,但兩組間在獨立性、控制性的得分上差異不明顯。
點擊加載圖片
父母教養方式各因子描述分析與獨立樣本t檢驗
描述性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2)表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父母教養方式各因子中,父親情感溫暖、理解,過度保護的得分顯著低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的得分顯著高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兩組之間父親偏愛受訪者的差異顯著性與其余因子相比較弱。
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的得分顯著低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過分干涉、過分保護,拒絕、否認,懲罰、嚴厲的得分顯著高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兩組之間母親偏愛受訪者的差異顯著性與其余因子相比較弱。
點擊加載圖片
青少年應對方式各因子描述分析與獨立樣本t檢驗
描述性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應對方式得分中,積極的得分(積極得分越低,應對方式越積極)顯著高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消極的得分(消極得分越低,應對方式越消極)顯著低于未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
家庭環境各因子與青少年患抑郁癥的相關性
相關性分析表明:
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表達、親密度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強相關性,且成負相關;
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性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強相關性,且成正相關;
家庭的娛樂性、組織性與青少年患抑郁癥中等程度相關,且成負相關;
家庭成員的成功性、知識性、道德宗教觀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弱相關性,且成負相關;
家庭成員的獨立性、控制性與青少年患抑郁癥無相關性。
父母教養方式各因子與青少年患抑郁癥的相關性
相關性分析表明:
父親、母親的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強相關性,且成正相關;
父親的懲罰、嚴厲,過分干涉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患抑郁癥中等程度相關,且成正相關;
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與青少年患抑郁癥中等程度相關,且成負相關;
父親的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弱相關性,且成負相關;
父親、母親對被訪者的偏愛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極弱相關性,且成負相關。
應對方式各因子與青少年患抑郁癥的相關性
青少年積極的應對方式得分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弱相關性,且為正相關;消極的應對方式得分與青少年患抑郁癥有強相關性,且為負相關。
應對方式的中介效應檢驗
以家庭環境為自變量的結果表明,家庭環境對患抑郁癥的作用顯著(t = ?6.3295, p = 0 < 0.01),且放入中介變量后,家庭環境對患抑郁癥的作用仍然顯著(Z = ?3.7564, p = 0.0002 < 0.01)。
以父母教養方式為自變量的結果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患抑郁癥的作用顯著(t = ?7.5447, p = 0 < 0.01),且放入中介變量后,父母教養方式對患抑郁癥的作用仍然顯著(Z = ?3.2246, p = 0.0013 < 0.01)。
結論
本研究證實了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抑郁癥產生的影響,并驗證了該過程中青少年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通過數據證實了父母教育行為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鍵作用,同時也支持青少年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通過改變應對方式排解抑郁情緒,最終在合力之下讓抑郁癥遠離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