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文:文雨
端午節期間,小區舉辦了一場親子游園會。
在筷子夾黃豆的小游戲中,好勝心強的小哲只獲得了第二名。
只見他直接躺倒在地上翻滾哭鬧,不論大人怎么勸就是不起來。
最后,工作人員只好多寫了一張第一名的獎狀給小哲,場面才終于得以控制。
看著孩子緊拽獎狀的模樣,小哲媽媽無奈地說:
“以前在家,我們凡事都讓他贏,沒曾想竟把他慣成了輸不起的毛病。”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父母,為了哄孩子高興或保護孩子免受打擊,一點兒挫折也不讓孩子嘗。
相信家長的初心不壞,但這種做法只會養出有“玻璃心”的孩子。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挫折乃人生常態。
孩子如果缺乏挫折教育,輕則輸不起,嚴重的還可能因內心無法承受而沖動行事。
那么,當孩子碰到挫折失敗時,作為家長的我們該怎么辦?
1、適當放手,不宜為孩子包辦替代
面對孩子的愁眉苦臉,一些家長看著心疼,便上前搶過來自己做。
看似幫了孩子、節省了時間,實則是在剝奪孩子吸取經驗、學習方法的機會。
要知道,越有難度的挑戰,越是曲折的過程,孩子就越能獲得鍛煉和提升。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給孩子方法,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家長則在一旁適時予以幫助。
與其為孩子遮風擋雨,不如趁早讓他們學會如何乘風破浪!
2、冷靜對待,將挫折變成挫折教育
為了安慰受挫的孩子,一些家長把原因往外推:“評委沒眼光,要我看你就是第一!”
還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挫敗就開始大呼小叫:“有沒有搞錯,這么簡單都能搞砸!”
結果,孩子要么變得自夸自負,要么變得膽小怕事。
其實越是到這個時候,家長越要保持冷靜,不放大也不輕描淡寫,引導孩子應對解決。
抓住契機為孩子上一堂“實踐課”,是對他們最佳的挫折教育!
點擊加載圖片
3、以身作則,展現應對挫折的態度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常常不自覺地模仿家長的言行。
如果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情緒化,那么家長就要反思一下,有沒有給孩子做出好的示范。
畢竟,你唉聲嘆氣,孩子只會消極逃避,你愈挫愈勇,孩子便懂得了積極應對。
簡而言之就是,你想孩子如何,自己首先要做到。
給孩子展現應對挫折、解決問題的態度和決心,他們會照著你的模樣做!
4、合理期許,避免給孩子過大壓力
一位教育心理學家曾說:“有的時候,不是孩子輸不起,而是家長太想贏。”
每個孩子都有想把事情做好的心,適當刺激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然而,如果家長為孩子設立過大的目標,對他們抱以過高的期許,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
這時,孩子一心只想著注定無果的結局,自然變得消極焦慮。
只有讓孩子看到戰勝困難、實現目標的希望,他們才能更專注于過程!
點擊加載圖片
5、減少攀比,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
有的家長常拿孩子和其他人作比較,想用激將法讓孩子“知恥而后勇”。
然而,大多數孩子讀不懂家長的深意,而只是簡單理解為爸媽對自己的失望。
結果,孩子滿腦袋的“我要超過某某某”,完全不想該怎么扎實做好、穩步前進。
要我看,家長可以拿孩子做比較,但不建議和外人比,而是和自己比。
要讓孩子明白,努力的方向不是一定要贏,而是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
“輸不起”的孩子,看似一直在贏,其實是在歪路上越走越偏。
家長必須清楚一點,孩子越早嘗過挫敗之苦,越早練就強大的心態,往后人生就越能抵御住大風大浪。
不能只是爭第一,家長更要教給孩子應對挫折的方法,以及面對遺憾的平常心。
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請家長務必為孩子上好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