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但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我發現很多家長都存在著三個典型的誤區。
一是通過念咒語的方法,試圖培養好習慣
點擊加載圖片
我看過很多教人如何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文章和圖書,然后發現他們的方法,和數千年來無數家長的方法一模一樣,就是——念咒語!
比如每天對孩子念咒語:你要早睡早起!
你要熱愛學習!
你要按時完成作業!
你要養成好習慣,
認真點、別馬虎……
這些咒語有效嗎?
沒有好的效果!,只是讓孩子更痛苦而已。
點擊加載圖片
要不然家長們也不會年年念、天天念、時時念,氣急敗壞地念!人人都會念咒語,也都在念咒語,但如果念咒語有用,宗教和心理學就不需要存在了。
或者準確地說,心理學的作用就是幫助那些被念咒語念壞了的人解除咒語的束縛。
二,“21天養成一個習慣”,不是大家想象的意思
關于培養習慣,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秘籍”是:——培養一個好習慣,需要21天。
但是,大家有沒有深入想過:這個說法靠譜嗎?
點擊加載圖片
首先在我們自己身上,大家都可以看到這個說法是不靠譜的。因為我們在高中時,都是很早就起床,并且需要跑操。晚上也會在學校統一熄燈后,很快就睡覺的。但這個早睡早起并跑操的“好習慣”,到上大學后,都幾乎沒有了。
為什么我們花了遠超21天的數年(高中三年,初中也有很多人已經開始早睡早起并跑早操了)時間養成的習慣,到了大學,就消失了呢?
也就是說,即便你花了遠大于21天的時間養成了一個好習慣,但當你后來改變想法的時候,這個好習慣也會很快消失。
因為這個好習慣只是表面的行為,與內心一致的表面行為才能持久。否則,不會有那種花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然后一勞永逸、受益終身的事情。
這個“21天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21天習慣養成規律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作家、整形醫師麥克斯韋爾·馬爾茨博士通過長期對整形病人的觀察得出,并隨著他的名著《心理控制術:改變自我意象,改變你的人生》一書發表,從而被全世界熟知的一個習慣形成規律。即,形成一個新習慣以至于無需意識努力而主動自動完成某件事情,至少需要21天。
三,太過注重表層的行為習慣,而忽視深層的思維習慣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習慣也是分兩個層次的,一個是表層的行為習慣,可以叫表層習慣;一個是深層的思維習慣,叫元習慣(曾在橙子學院聽易仁永澄老師講過這個觀念)。
前者比如把東西擺好、干凈整潔、早睡早起、每天跑步五千米、每天早晚一杯水、每天寫日記等等。后者則比如換位思考、積極主動、以終為始、雙贏思維、要事優先等等。
如果想培養好的元習慣,需要從表層習慣入手,表層習慣的培養有具體形式可以落地,比如每天跑多少米,讀多少頁數等是可以衡量的;而元習慣是思維方式,這個無法衡量。
但是,我們不能為培養表層習慣而培養表層習慣,我們培養表層習慣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元習慣。
如果我們培養的表層習慣,達不到強化元習慣的目的,甚至會消弱元習慣,那這就是與我們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的,這個時候,這個表層習慣的培養就是起反作用的,應該停止。
這就跟廠家做廣告一樣,不能只為做廣告而做廣告,做廣告的目的是提高廠家的美譽度、提高產品銷量的。如果費時費力費錢做出的廣告反而是降低廠家美譽度、減小產品銷量的,那就與初衷背道而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