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夜晚12點,筋疲力盡的你,正等著孩子快點入睡,可是,他們卻依然踏著小腳,在客廳到臥室之間,瞪瞪的跑個不停,就像打了血雞一般,興奮得不得了。
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快樂的吃飯,孩子卻偏偏要把食物當玩具,始終不肯好好規矩的吃飯。
道理講了百遍,獎罰的方式都試過,孩子依然沒有辦法自控,做一個講規矩的孩子。
到底該怎么辦呢?
美國作家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在《不獎不罰》中,明確的給出了“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的方法。
點擊加載圖片
01自控力困難,是當今許多孩子面臨的難題
書中開篇,作者就告訴我們,社會在不斷朝著更加文明和進步的方向發展,孩子的自控力卻越來越差。
甚至連能夠一次靜站3分鐘的孩子,也越來越少。
更令人感到憂心的是,抑郁癥和注意力缺失病癥的數量,卻直線上升。
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和心理學史料研究指出,造成這個結果的第一大原因是: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越長,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概率也就越高,家庭關系的維護力更差,注意力問題也會增多。”
對此科學家有相關研究指出:如果孩子面對快速切換的屏幕時間過久,那就會令他們的大腦對于深層刺激產生預設,而等他們長大后漸漸發現現實生活比預期的無聊,就可能導致注意力下降的問題。
注意力嚴重缺乏時,就會導致自控力下降,難以正視內心,集中精力,注意力分散。
第二個原因是:焦慮。
比如,受到嘲笑或欺凌,不被團體接受,都會誘發孩子內心的焦慮。
焦慮的癥狀嚴重之后,孩子就會出現行為失調、情緒失調,繼而不得不依靠藥物或煙酒。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否控制自身的沖動、情緒、想法和行為。
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孩子,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
父母把孩子當作成長中的人才來栽培,而不會把他們看作家庭重要勞力,不指望他們在家務、農活或是家庭生意上挑大梁。
簡單來說,在家庭中,孩子只負責讀書,不需要做其它任何家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把孩子培養成“高分低能”。
而結果往往是,分也不高,能也不高。
心理學中的自主理論認為:人要想把生活過好,就需要自主、有能力并且能夠跟他人建立有效聯系。
這一理論,就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么不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會影響孩子的自控能力。
因為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既能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又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第三個原因:孩子的玩耍時間,被嚴重剝奪。
當今家庭環境,就像一個不斷循環的鏈條,父母的焦慮,導致他們不斷給孩子加壓加碼,為了提升個人素質和學習成績,幾乎占用了孩子所有的玩耍時間,都用來學習各種知識和培訓各種技能。
彼得·雷格說過:“人類孩童天生就是要靠玩耍來學習的。無論是身體上的,智力上的,還是情感上的發育都需要玩耍來促進。”
很多時候,我們都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原本希望孩子積極上進、全面發展,讓孩子學習各種東西,其實,真正的學習,往往就在真實的生活,只需要把真實的生活,還給孩子,他們就有無窮盡的學習機會。
點擊加載圖片
最后一點:童年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不和諧,也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導致自控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
02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這5步是關鍵
凱西·赫什派賽克表示:孩子在學校里能不能表現好的關鍵,就是看他們能不能坐得住,還有能不能跟別人處得來。
意思是告訴我們,決定孩子未來的有兩點:一是自控力;二是人際關系。
那么,到底要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呢?
在這里,本書的作者提出了用“學徒型養育”代替傳統的“命令服從式養育”。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命令與服從式養育”就是父母站在威嚴和高高在上的角度,對孩子發出命令,要求孩子執行。
而“學徒型養育”則正好相反,父母和孩子,都是學習的主題,父母需要向孩子學習,孩子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
就拿“獎和罰”的教育方法,就是典型的“命令服從式養育”,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下屬、下級,低于自己級別的人,當孩子服從了命令,并較好的完成了任務,就給予獎勵,孩子沒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就給予懲罰。
這樣的教育方式,或者能夠起到一時的效果,但很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始終處在他律的基礎上,難以轉向自律。
而我們教育孩子,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夠產生自律能力。
點擊加載圖片
激發孩子自控力的第一個步驟是:締造強健親子之間的關系。
核心思想是:溫和而堅定。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也就是尊重他的一切權利和義務。
家庭決策、家務事務孩子都有參與權,一切規則的制定和落實,孩子都需要投入其中。
當然,遇到孩子想反悔違規的時候,父母也無需生氣責備,只需要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承擔自然后果。
簡單來說,就是不管教的勇氣,孩子的人生,就由他們自己去做主。
當然,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很多時候,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在保證不責備的情況下,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一個擁抱,一句理解,都可以給孩子溫暖。
第二個步驟是:積極溝通,不包辦、少命令,共情式聆聽。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最應該學習的是:閉嘴的能力。
說給孩子聽,不如聽孩子怎么說。
關于這一點,《窗邊的小豆豆》中,給了我們最直觀的展示。
點擊加載圖片
一個淘氣的孩子,往往需要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理解和傾聽了孩子的想法,有兩個好處:
一是感受到被理解的孩子,才會更好的理解父母;二是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對癥下藥的幫助孩子。
第三個步驟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包辦一切,是現代父母的通病。
嫌棄孩子無能,也是許多父母的焦慮。
兩個矛盾點,根源在于,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剝奪了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一種技能的養成,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習得。
并不會因為人的身體長大,就會自然擁有的。
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獨立自控自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哪怕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也只能給予引導,最終的結果,應該由孩子去探索。
第四個步驟是:確立界限,規范行為。
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間隔著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源源不斷的他律,只會吞噬他人的自律能力。
他律的作用在于,讓孩子感受到了“只有這樣做,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從而激發孩子的自主行為。
但是,如果“他律”是被強迫的,沒有激發孩子的“自律”,肯定就是方法出了錯。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的規則和管教,已經超出了孩子、父母兩者之間的界限。
父母過多管教,孩子過于依賴他律。
所以說,父母要學會分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父母的事,只要是父母的事,我們努力做好,只要是孩子的事,歸還給他自己。
點擊加載圖片
一個人之所以會擁有超強的自控力,源自于他內心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心中有一股力量在支持著他,讓他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而這一切,需要心里裝著父母的愛,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有強大的安全感和邊界意識,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控力。